陈波儿

版名:人文

  人物介绍
  陈波儿(1907—1951),字棠秋,原名陈舜华,因尊重父亲陈湘波,改名为陈波儿。广东汕头人。表演艺术家、电影编导。曾主演电影《青春线》《桃李劫》《生死同心》,话剧《放下你的鞭子》《保卫卢沟桥》《延安生活三部曲》,导演《马门教授》《新木马计》,编剧、导演《同志,你走错了路!》《边区劳动英雄》《皇帝梦》等作品。
  到延安前
  陈波儿于1907年7月15日出生于广东海阳县(现潮安县)庵埠镇一个华侨商人家庭。她7岁求学厦门,少年、青年时曾游学香港、上海,并东渡日本,肄业于复旦大学、上海艺术大学。1928年,她进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读书,改名为陈波儿,经常参加革命群众的活动,随后参加党组织外围活动。1929年秋,陈波儿参加党领导成立的革命剧社“上海艺术剧社”,出演多部话剧。在公演外国进步名剧《街头人》《炭坑夫》《梁上君子》《爱与死的角逐》中担任主角,1929年10月加入“中国济难会”。1930年2月参与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受通缉而避居香港,并与上海艺术大学的同学任泊生结婚。陈波儿在香港生活了三年多之后,1933年重新回到上海,参与电影拍摄。1933年参加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仁人志士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4年加入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左翼戏剧、电影活动,与袁牧之共同主演《桃李劫》,1935年主演《生死同心》,创造了一个正直、爱国的小资产阶级女青年的鲜明形象。同年她与史良、沈兹九、胡子婴等人成立“上海妇女界救国会”,积极与宋庆龄、胡愈之等16人联名上书至江苏省高等法院,要求释放因宣传抗日救国而被捕的“七君子”。
  1934年至1938年,陈波儿先后在上海明星、电通等影片公司主演《青春线》《桃李劫》《生死同心》《八百壮士》等影片。1937年“七七”事变后,率领上海妇女前线慰劳团赴绥远抗日前线慰问抗日军队,同时编导、演出多部话剧,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参加抗日剧目《保卫卢沟桥》的首演。
  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上海的电影业在战火的威胁下全部歇业,大批进步电影从业人员纷纷离开上海。陈波儿与袁牧之、钱筱璋三人离开上海前往南京,找到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负责人叶剑英,表达了希望赴陕北拍摄红军的意愿。叶剑英介绍三人去武汉找周恩来。陈波儿在南京由李克农、叶剑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与袁牧之等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见到周恩来,周恩来肯定了其想去延安拍摄影片的设想,但由于暂时条件还不具备,建议先到刚改组成立的中国电影制片团,去参与阳翰笙编剧的影片《八百壮士》,以促成这部宣传抗日的影片早日完成。1938年春,周恩来派人设法买到器材,袁牧之去香港购买电影器材。陈波儿主演以上海“八一三”抗战为题材的影片《八百壮士》中的童子军旗手杨惠敏,从而闻名全国。同年,她出任中华全国电影抗敌协会理事。
  延安时期
  1938年底,陈波儿从武汉来到延安。从事戏剧、电影的创作和组织工作。不久,她率“战区妇女儿童考察团”离延安,渡黄河入晋察冀边区,又经山西、河北、河南、陕西,深入根据地,开展抗日民主戏剧演出活动。1940年,她率团抵重庆,广泛宣传八路军在战区及敌后抗敌及生活情况。这一行程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千辛万苦,历尽磨难,深入调查宣传群众,产生广泛影响。1940年,陈波儿率团返回延安,在中央马列学院学习,同年她导演了反法西斯名剧《马门教授》,筹划组织了《保卫延安》等文献纪录片素材的拍摄。
  1942年,陈波儿调入中央党校,5月23日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毛主席的讲话并与主席一起合影,她决心在艺术实践中贯彻会议精神。这一年,她与姚仲明合编合导了多幕话剧《同志,你走错了路!》,成为整风的辅导教材,演出反响极为强烈。在排演现场,陈波儿因心脏病两次晕倒在排练场。1943年12月,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特意观看了这个话剧,应周恩来之邀,陈波儿及姚仲明到周恩来住处聆听指示,周恩来关心抱病坚持工作的陈波儿,并鼓励她导演更好的戏。
  1944年11月陈波儿被评为甘宁边区甲等文教英雄、马列学院模范工作者、中央党校模范党员。随后,陈波儿相继调往重庆、南京、北平等地从事政治和社会活动,创作了电影剧本《边区劳动英雄》。
  在陈波儿的奔波与呼吁之下,延安的第一个电影厂——延安电影制片厂建立。该厂的开山作《边区劳动英雄》,陈波儿是编剧,也是张罗奔波的制片人。后因国民党反动派进攻延安,剧中主人公的原型吴满友成为叛徒,影片无奈停拍。当时延安每上演一部戏剧,都可以见到陈波儿的身影,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延安生活三部曲》《马门教授》《新木马计》等。而影响最大、成为解放区代表作品的是《同志,你走错了路》和《边区劳动英雄》。
  1945年1月13日,边区群英大会召开,陈波儿被评为甲等模范文化工作者。中央决定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正在因病休养的陈波儿主动请缨为电影厂到重庆、上海购置摄影器材。在重庆,陈波儿得知任泊生已经另娶妻,感情上备受打击。
  离开延安后
  1946年初,陈波儿到达上海,受到上海文艺界热烈欢迎。同年8月,陈波儿受周恩来指示,从上海直接前往东北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前往合江兴山(现黑龙江鹤岗市),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的创建,该厂于1946年10月1日正式成立后,陈波儿任该厂首任党总支书记兼艺术处长。在陈波儿来到东影后不久,袁牧之交给陈波儿一封信,是两个人共同的老朋友伊明的来信,信上告知,陈波儿的丈夫任泊生已经另娶,要袁牧之好好照顾陈波儿,还半开玩笑、半命令的要袁牧之一定让波儿幸福。陈波儿明白了袁牧之的心意,1947年夏天,陈波儿与袁牧之结婚。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初期的代表作品就是由陈波儿组织领导拍摄的影片《民主东北》。这是我国纪录片的划时代之作。从1947年5月到1949年7月,共拍摄了30多万英尺的新闻素材,剪辑成10多辑影片,平均每两个月就有一辑成片。又组织拍摄了《四下江南》《东满前线》《收复四平》《解放东北的最后战役》《毛主席阅兵》等片,显示了陈波儿在处理壮观恢宏场面方面的非凡能力。陈波儿还努力探索艺术新样式,编导了我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
  1949年陈波儿调入北京,任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处处长。1949年,陈波儿先后被选为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全国文联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文化部电影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0年6月,在她的领导下,谢铁骊、巴鸿、王赓尧等人筹划,创建了中央文化部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陈波儿任所长,1950年9月举行了开学典礼。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电影艺术干部学校,也即北京电影学院前身。陈波儿是新中国电影教育的奠基人。
  1950年由陈波儿直接领导并提出编创建议,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电影《桥》《中华儿女》《钢铁战士》《赵一曼》《无形战线》《白毛女》《翠岗红旗》等26部故事片。这些影片的问世和在国内外的放映,给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定了初步基础。同年,中国第一次参加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陈波儿力主抗联战士“八女投江”的悲壮故事的《中华女儿》参赛,使影片《中华女儿》大获好评,荣膺电影节“自由斗争奖”,成为新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摘得的第一顶桂冠。
  1951年11月9日,陈波儿在上海与编、导、演、创作人员座谈作讲座时心脏病突发,经同济医院抢救无效,翌日逝世。13日,北京举行了追悼陈波儿大会,陈波儿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