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二道街夜市 夜市摊主为食客准备和杂面 华灯初上的二道街夜市 表演三弦说书 夜市上的延安特产 记者 赵秉瑜 延媛
“两串烤面筋,辣椒多些。”“来一份火腿炒饭。”……6月21日下午6点,晚霞尚满天,二道街夜市的各个摊位已经支棱了起来。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听着商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锅铲与铁锅碰撞传出的声音,甚是热闹。
要说延安二道街的夜市,其实很早就有了。追溯历史,早在隋朝时期,丰林山(今宝塔山)下便有了小街道,到宋朝一代名臣范仲淹坐镇延州时,延安府中出现“三鼓不止”的夜市盛况。明末清初,“骡马市”形成。二道街在各个时期都相当繁华鼎盛。
千年以来,二道街历经沧桑巨变,但这热闹、繁华的夜市却恒久未变。它用开放的胸襟,拥抱着时代的变化,海纳天南海北的游客和美食,让我们品味到一个人情味、烟火气、文化味十足的延安,感受到一个充满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延安,还有新时代里朝气蓬勃的新延安。
1 二道街,你不知道的故事
二道街东临延河水,对望宝塔山,位于延安城的中心地带。很长一段时间里,二道街一直是延安城里最具人气的商业中心,延安人只要说“到城里串走”,那说的肯定是二道街。
可以说,二道街记录着延安的历史与印记,也珍藏着人们的回忆与情怀。
6月25日下午,在“老延安”折正千家里,80多岁的折正千老人拿出自己编写的《延安轶事》,翻阅着他书架上有关延安历史的资料,向记者讲述着延安二道街的历史与变迁。
二道街源自明末清初的“骡马市”。明末清初,延安府城扩建,二道街正式建成,俗称“骡马市”。彼时,四邻八乡在此进行牲畜交易、柴碳交易等,市场兴盛。
延安自建府城以来,傲居塞上已有1300余年之久,曾几经盛衰。但在抗战初期,也是红极一时。时至1938年,日军飞机先后17次轰炸延安城,全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二道街也未能幸免。硝烟过后,延安人民又在废墟上重建了这座城市,二道街也得以恢复。
折正千老人曾在二道街居住了20余载。他回忆道,那时的二道街叫“下街”。虽街上满是门面房,但几乎都是家户居住,仅有几家门面开设了店铺,且都是卖些锅碗瓢盆等散货。闲暇之余,人们大多是搬着凳子,三三两两坐在家门口聊天,透着些许冷清。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二道街才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交谈中,记者得知,上世纪50年代初,延安沿袭城市布局扩建二道街,并在二道街修建了第一个汽车站。尽管每天只有一班车,但班车的运营给二道街带来了不少客流量。周边的群众纷纷瞅准商机摆摊开店,不宽敞的二道街一时间挤满了生意人,逐渐又热闹起来。50年代后期,延安汽车站从二道街迁移至东关,但二道街仍是繁华地段,是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
“那会儿二道街都是开饭馆的,但大多是白天卖饭,不像现在晚上这么红火。”折正千老人感慨地说。二道街是市场活跃的一面镜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夜市文化才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2 蒸蒸日上的二道街夜市
进入新时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二道街夜间经济也日渐繁荣。
“18年前,父亲一个人挑着扁担,在二道街附近卖羊蹄,如今我们有了自己固定的摊位和品牌。”陕北李老二羊蹄第二代传承人李金龙说。
李金龙的父亲李老二本名李延平,因在家中排行老二,故称李老二。1986年开始做调料生意,十几年下来深谙配料门道。
“卖羊蹄吧!”想到陕北人对羊肉的热爱,李老二在2003年转行做起了羊蹄生意。
每到夜幕降临,在二道街人流量大的地方,搭个简易炉子,炉上架个盆,地上摆几个小板凳,李老二的小摊就算支起来了。他配料、加工的“陕北李老二羊蹄”,就这样出炉了。
那时,除了李老二的小摊,还有几个摊主自发在二道街附近摆摊。由于没有固定店铺,他们经常和城管人员“打游击”。直到2008年,他们获准在二道街摆摊。
但是,随着近年来延安旅游市场的发展,流动的散户营业时间不固定、食品安全无保障等弊端逐渐显现。2018年,延安决心打造二道街延安小吃夜市聚集区,把这一文化品牌做大做强。如今,二道街夜市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展现,成为涵盖美食和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步行街区。
“过去的二道街夜市,一到晚上就笼罩在浓浓的油烟味中,地上有沁入地砖的油渍。现在,去夜市逛一圈几乎看不到油烟,干净的地面上也看不到油污。”李金龙说。
面貌新起来了,人流量开始大起来了,生意也好起来了,来二道街夜市摆摊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31岁的李栓栓,也是夜市经营的摊主。没在夜市摆摊时,他觉得夜市环境不太好,平日里也不太愿意来夜市逛。后来环境好了,游客多了,他才有了来夜市摆摊的想法。
“现在夜市上生意好做,我卖洋芋擦擦、和杂面已经好几年了,每天能卖1000多元,生意一直很好。除了本地人吃,外地游客来品尝的也很多。”李栓栓告诉记者,夜市上的客人很多,一般商户们都要到凌晨3点多才能收摊。
如今,二道街夜市日均客流量3万人次,130余家摊位每日每户平均收入2000余元,解决了350余人就业。
3 夜生活有了“文化味”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6月26日晚上8点,二道街夜市,人潮涌动。一曲陕北民歌《南泥湾》,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聆听。
在二道街,可不单单是吃美食这么简单。每当夜幕降临,民歌、道情、三弦说书等陕北民间艺术就在夜市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大家在夜市上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陕北民俗文化,享受着夏日夜晚的惬意与自在。
在西安工作的王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延安人。5年前和妻子定居到了西安,这几年每逢节假日都会回延安转转。“每次回到延安,我都要来夜市逛一逛。在这里吃几个羊蹄,吃点儿其他小吃,再听上几曲陕北民歌,感觉很亲切。”也许在那一刻,一碗羊蹄、一首小曲就足以慰藉他们对家乡的挂念。
趁着休息间隙,记者和陕北民歌演唱者屈军军闲聊了几句。屈军军说,这几年专门来二道街夜市听民歌、听说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延安旅游的外地人。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他都会在二道街夜市演唱民歌。晚上7点30分开始,直到10点结束。除了演唱传统的陕北民歌,他还会对民歌进行改编,在歌词中融入延安精神、延安特产等内容,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延安文化和延安特色。
不仅仅是民歌、道情、三弦说书等陕北民间艺术,售卖小米、红枣等延安特产的夜市摊位,统一的陕北窑洞式餐车、陕北特色服装和陕北风格桌椅,在融入更多陕北文化元素的同时,更彰显出延安夜市文化中独特的陕北韵味。
身处在这独具特色的夜市文化中,二道街的深夜食堂开启了。羊蹄、煎饼、和杂面、麻汤饭等百余家特色小吃摊,一字儿排开,香气诱人,让食客垂涎欲滴。
“搅团里有小时候吃到的味儿,劲道又软糯。”在众人围观的搅团制作小摊上,摊主周鹏义正在用抖音平台向网友直播制作搅团的过程。他独创的“砸”锅方式制作搅团,带来了不少人气,更是用好味道留住不少食客。
在二道街夜市,除了陕北特色美食,还集结了许多其他地方的特色小吃。
阿卜杜买买提新疆烤肉的摊位前,围拢了不少人。烧烤摊上烧得正旺的炭火烤得羊肉串滋滋作响,大串的红柳烤肉香气四溢。摊主买买提笑着说:“我在二道街卖新疆烤肉十多年了,延安人和外地游客都挺喜欢吃,我每天能卖出去两三只羊,差不多收入1万多元。”
正如延安文化学者杨葆铭所言,现在的二道街夜市已成为陕北地域文化的展示地,陕北风味小吃的品尝地,陕北民俗文化的体验地。在这里,我们能品味到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延安,更能感受到一个充满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延安。
4 “烟火气”点亮夜经济
二道街夜市是时代变革的衍生品,经过多年的规模经营,如今已成为延安夜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从闪亮的霓虹灯,到拥挤的人流,再到热气腾腾的美食……在二道街,我们闻得到城市的“烟火气”,也感受得到夜经济正在热烈地铺开。
有人说:白天经济靠生产,夜晚经济靠消费。近年来,延安培育了一批以二道街为代表的具有地域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的夜市街区,构建了以食、游、购、娱、体、展、演于一体的夜间经济业态,孕育了缤纷多彩的延安夜间经济文化。可见,二道街夜市是延安本土夜市商业模式中最为闪亮的特色,是延安夜经济和本土“烟火气”的标志。
二道街夜市对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崔平说,经济发展催生夜市,增加了社会就业、激活了消费活力、满足了群众需求,更提升了城市品位,让市民和游客在领略延安日间风情后,深切感受到“夜延安”的魅力和延安夜间经济的繁荣。
作为一位研究学者,崔平认为,夜经济不是“日经济”的简单复制,更不是纯粹的“烟火气”,购、食、宿、文、娱、健、养……这些“新夜态”都是夜间消费市场可以拓展的领域。这也意味着文化的融入,小众市场的拓展,消费模式的创新。
还有城市深夜里,不闭馆的书店、丰富多彩的夜游项目等都将成为消费市场中活跃的潜力股,带动延安“夜经济”实现新的发展。
二道街夜市,是延安时代变迁、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它的变化里有着岁月的痕迹,更寄寓着生长在这里的人们的情感和记忆。对于延安人,它是城市发展变迁的见证,是延安夜市文化的代名词。对于外地游客,它是美食云集的网红打卡地,是让人流连忘返的红色文化街。
岁月无言,记忆有痕。二道街夜市也在用它自己的方式,传承着陕北特色文化和美食,为我们保存着历史时空中,那些恒久不变的情感和记忆,记录着时代的风云变化和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