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总卫生处门诊部全景(1943) 1937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以及红军总部从陕北保安到达延安后,傅连暲受命组建中央苏维埃医院,并任院长。不久红军整编后,苏维埃医院改称陕甘宁边区医院。1938年秋,延安遭到日机轰炸,为了安全,边区医院迁往安塞。
为加强中央机关和学校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央又调傅连暲组建中央总卫生处,并任处长。负责中央机关医疗保健工作,下设医政科、保健科、药材科,设立了中央医院、中央直属门诊部及各机关卫生科和医务所。中央总卫生处是卫生行政领导部门,也是医药卫生技术指导机构。其工作方针是“预防第一,减少疾病,掌握医疗技术,减少死亡,以增强市场中的劳动力”。主要任务是搞好卫生宣传、卫生防疫、环境卫生及群众卫生工作,深入基层开展疾病调查和预防控制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1945年10月,中央总卫生处合并于中央军委卫生部。
1939年4月,中央指示由傅连暲负责,会同外科大夫何穆一起筹建中央医院。
何穆毕业于法国都鲁士大学,是一位肺科专家,也是进入边区的为数不多的医学博士之一。他原任边区医院肺科主任,边区医院搬迁后,中央留他住在组织部,一面给中央首长看病,一面在中央总卫生处门诊部上班。
何穆接受了筹建医院的重任后,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富春对他说:“建医院困难不少,我们这里准备了3000元,需要的物资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至于医院的选址,我请了两位打窑洞有经验的工人,帮你一起去选。”
后来,何穆领着两位工人,找到了位于城北约5公里处中央政治局、陕北公学与中央保育院之间的李家坬村旁一个山沟口的向阳山坡,决定就在这里打窑洞,建造医院。将选址工作汇报了李富春同志,经他批准同意,开始正式施工。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医院的40多个窑洞就挖建好了。
1939年9月6日,开始接收病员。11月7日,举行了中央医院开院典礼。中央医务处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傅连暲报告了医院创办经过和成立的意义。张鼎丞代表党中央,高自立代表边区政府表示祝贺。
中央医院创办初期,有病床30张。1940年,病床增加到80张,1941年时增加到110张,1943年时有病床170张(包括婴儿床位20张)。医院先后开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结核科、小儿科、传梁科、药剂室、检验室、X光室、手术室等。1943年以后,设立护理部,下分设接诊室、病历统计保管室、供应室和流质房等,成为当时延安科室基本配套、设备较为齐全的医疗中心之一。医院的著名医生有何穆、魏一斋、刘允中、金茂岳、阿洛夫(苏联人)等。
中央医院成立不久,何穆继任院长。1942年12月30日,傅连暲复任院长,副院长为石昌杰。1945年10月,魏一斋接任院长,副院长为白耀明。
中央医院从1940年后也被称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部。
1947年初,中央医院先后改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一后方医院、西北军区第一后方医院转战陕北。后辗转到达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中共中央驻地附近,成立中央门诊部。1949年3月底随中央迁往北平,接管了当时的“市立北平医院”,后更名为“北京医院”。
(选自石和平主编的《图说延安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