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大山里的包扶情
——富县政协办包扶姜家川村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包扶干部为老人送去环境卫生评比奖品
包扶干部与养蜂群众交谈
    ●县政协办邀请医护人员入村开展义诊
    ●县政协主席苏合玲为魏世珍送去自己亲手织的毛衣
  通讯员 陈振富 本报记者 雷荣
  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庄,青山绿水、阡陌农家,犹如一幅泼墨山水画;
  这是一个淳朴的村庄,酿酒的男人、耕织的女人,精心演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动人故事;
  这是一个包容的村庄,人们迁徙而来、定居于此,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朴实勤劳的黄土儿女;
  这也是一个闭塞的村庄,只有一条盘山公路和外界相连,大山一度阻碍着它文明的步伐;
  这也是一个落后的村庄,娶不上媳妇的、上不起学的、看不起病的、住不上房的……
  直到有一天,村庄里来了一群人,带着十八大的号角和精准扶贫的旗帜,怀揣“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立誓要带领村民改变眼前贫穷面貌,过上幸福好日子,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
  他们就是富县政协办的包扶干部。
   村庄很远,山路很长,政协人斗志很昂扬
  姜家川大曲的醇香远近闻名,但人们对姜家川村庄的其他状况却少有耳闻。
  这个地处大山腹地、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村子,位于直罗镇北川12公里处,全村181户638人。2015年,当富县政协主席苏合玲第一次踏进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子时,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惊:村里人不知“魏晋”,村支书和群众依然一口一个“社员”“公社”;一场大雨过后,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小路变得泥泞不堪,汽车都难以行驶,更别说人走;脏、乱、差覆盖了整个村子,全村找不到一个可以开会的场所;残疾人、痴呆人群比例严重失调……
  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刚刚将包扶村清泉寺村打造成全县示范点后,县政协办就接到包扶姜家川村的任务,作为县政协主席的苏合玲毫无怨言。她说,政协职责就是给县委、县政府分忧,越有挑战性,越能激发她的斗志。她有底气,有信心,因为她知道,县政协办是一支听党指挥、敢打硬仗的队伍。
  就是这支队伍,在精准扶贫的浪潮中,再次轻装上阵,踏着蜿蜒的山路,一次又一次来到这个偏僻落后的村庄。
  县政协办公室党支部与姜家川村支部结成对子,驻村工作队、镇包扶干部、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与贫困户结为亲戚,用他们的真情实意,开启了扶贫攻坚的“征程”。
  晴天开车,雨雪天步行。包扶干部走村入户,从田间地头到房前屋后,与村民围坐一起寻思路、找办法、拉家常。
  电压足了,水压稳了,水泥路通了,村民笑了。
  “以前村里人要么是土院墙,要么没有院墙。门前都是土路,一下雨泥得没法走,自来水一到夏天冬天就没水了,开会也要在村干部家开,村里没有卫生室……”一年后,当村支部书记曾繁富再次谈到村子的变化时,他指着门前的水泥路、院里的水龙头、各家各户的院墙大门,陈述着它们以前的样子,滔滔不绝,一口气说了一个多小时。
  从一组凤凰头到二组石咀,再到三组铁厂,181户人散布在30余里的狭长沟里,只有一条通村柏油路前后相连,村民们则住在两侧的塄畔上、坡洼上、河岸边。从家门口通往柏油路的小路,一直是他们的一块心病。
  2017年,县政协办把一组的村容村貌改善项目作为重点,硬化村巷道6条,改造围墙340米,护坡80米;新建村党支部办公室5间,并对院落进行了维修整治;建立了农民培训学校和民俗馆。除此之外,还修建了二组到三组的水泥路1200米。
  原先,一组、二组村民所吃的水位于二组石咀村,水源蓄水不足,一到夏天遇旱、冬天冰冻,村民就只能到河滩挖坑舀水、破冰取水。遇到雨雪天气,村民经常摔跤,苦不堪言。
  得知这一情况后,县政协办积极争取项目,建起了一座40立方米的蓄水池,铺设水网管5100米,解决了全村人的饮水问题。
  自来水哗哗地流,可当初新建蓄水池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水源所在地距离原先管网接口近5000米,在铺设管网时遇到了重重阻力:青苗赔偿,群众的不信任,无理阻挡……
  县政协提案委主任、姜家川村第一书记成景峰回忆说:“那段时间真的是忙得焦头烂额。我们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他们白天都忙,我们就晚上去,有时候说到半夜也说不下个结果,回去一夜睡不着,但是第二天还得入户做工作。只要有一户人的思想做不通,全村人就用不上自来水。”
  “人家给我们解决吃水问题,却还要看我们村民的脸色,我们很愧疚。现在工作不好搞,但政协这些干部依然不怕苦、不气馁,想方设法取得我们的信任和支持。”曾繁富拧开自家的水龙头说:“你看这水,多甜!”
  说完了路和水,村民们又说起了电和网。他们说以前村里的电压不够,动力不足,随着家里电器的逐年增多,粉碎机都带不起来。今年,县政协办协调村里新增了3台大功率变压器,还接入了网络电视、增强了手机信号。“不但电压足了,手机都有4G网了。”村民笑着说。
  曾繁富掰了掰手指说:“总共花了200多万元,我们村一分钱也没出。都是包扶干部前前后后给我们办的好事。”
  买菜给我,送药给我,“城里亲戚”在医院等我
  1月15日,凤凰头组的酿酒作坊里升起了层层白烟。
  上午10时,成景峰和联村干部张寅又来到了村上。看到他们来了,陶奎家的小女儿陶慧带着她们家的大黄狗一路跑到了他们跟前。
  也许是来的次数多了,大黄狗在张寅身上又蹦又跳撒着娇。贫困户陶奎和父亲又装了一锅酒糟,盖上了锅盖,从烟雾中探出头来,说他们已经搬进了新房,明年一年的酒也快烧好了。
  在这间作坊前,陶奎为我们讲述了让他毕生难忘的经历。
  那是2016年腊月初十,患有脑瘫的小儿子陶程得了重感冒,发着42度的高烧,在直罗卫生院住院治疗。看到孩子体温一直居高不降,陶奎心急如焚,赶忙租车前往县医院。在路上,他拿出手机,十分忐忑地拨了存了很久的手机号码,这个号码的主人就是县政协主席苏合玲。
  “你赶紧往来走,我在医院等你。”苏合玲接通了陶奎的电话,得知情况后说立即对陶奎安顿着,让他不要着急。
  车子一路疾驰,当陶奎来到县医院时,老远就看到了苏主席在大门口等待张望。
  原来,在陶程来医院的路上,苏合玲已经帮助他办理好了住院手续。看着孩子顺利住进病房后,苏合玲又从自己身上掏出1000元递给陶奎,并联系县残联有关人员为他送来了1000元慰问金,确保孩子能顺利看病。
  随后,在孩子住院的十几天里,苏合玲又好几次前来看望。出院后,还经常打电话询问孩子的病情。
  为大女儿陶萍联系工作,时时关心她在县城的生活起居和安全;为陶程联系北京的脑瘫医院;帮助他们家平整宅基地;帮助申请危房改造款9万元……“感谢的话说不出来,苏主席是个好人啊。她每次来我家,提着菜、拿着礼品,把娃抱一下、亲一下。”陶奎父亲的眼眶湿润了,“今年7月,苏主席穿着雨鞋,半夜敲我的门,怕我住的地方不安全。她一个女领导,真是不容易啊……”
  “你看看,我儿子的新家现在多好,多亮啊。他现在人也开朗了,眉头也不再皱了,这多亏人苏主席啊……”陶奎的母亲操着一口浓郁的四川话,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冬天里的阳光格外明媚,酒坊四周弥漫着阵阵醇香。今年陶奎一家搬进了新房,争取到了5万元贴息贷款用于发展产业,种植了110亩玉米,成了全村名副其实的产业大户,受到了镇政府的表彰。
  说起这些,59岁的贫困户唐玉成也打开了话匣子。谈起自己的公益性岗位,说起今年3月份老伴住院看病时的情景,看到成景峰跑前跑后,安排自己办理住院、出院手续,唐玉成十分感动。
  “不止这些,从2012年起,陈彩云院长就时常带中医医院的医生来给我看病,后来说当了县政协副主席,来的次数就更多了。今年还带了苏北的专家为我们村的人看病、发药,有些残疾户来不了,她就亲自上门给看病,残联还来给我村5个人新办了残疾证。”村民张红梅说。
  酒是醇的,蜜是甜的,姜家川人心是暖的
  “我已经等不及了,明年春天我也要试试这人工分巢技术。”家住三组的严强明养蜂几十年,一直觉得自己是村里的养蜂高手,今年出去学习回来后自叹不如,“怪不得人家养的蜂越来越多,咱养了几十年还是这些,就是不懂人家那技术嘛。”
  严强明是村里的贫困户,多年来以养蜂和酿酒为主业,但养蜂多年并没有多少成效。今年,县政协办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培训,严强明参加了几次学习后,才开了窍。
  以往,严强明的酒和蜂蜜与同村其他人相比,销路总是不行。不是因为东西不好,而是三组比较偏远,商家一般不到这么远的地方来。今年的蜂蜜和酒的销售情况有了明显改观,自从县政协办干部把酒、蜂蜜发到朋友圈之后,严强明的酒销量大了不少。包扶他的张寅今年就帮他卖了2000多元的酒,蜂蜜更是一售而空。
  姜家川耕地虽然不少,但传统的玉米种植并不能使群众致富,反而是粮食酒、蜂蜜、山货等农副产品潜力巨大。县政协办抓住这一特点,鼓励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及时成立了姜家川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蜂箱550个,免费为养鱼贫困户投放鱼苗200万余尾。同时,将蜂蜜、酒制作统一包装,利用微信、微博网络媒体,发动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广发朋友圈,增加了销量和收入。
  “我们每次到村上,车子后备厢都带着蜂蜜瓶子,到群众家灌满拿出去卖。”张寅说,“灌蜂蜜的时候,流得满手都是,舔到嘴里,一直能甜到心里。”
  酒是醇的,蜜是甜的,姜家川人的心是暖的。而温暖他们的,远远不止这些。
  去年,贫困户姜海云种植了50亩玉米,眼看入冬了还没有掰完,仍然留在地里,包扶干部徐宏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带领其他机关干部帮助姜海云掰起了玉米苞谷。薛红丽说服雷雨军主动赡养老人和智障哥哥;张竹芳体贴入微,为张广元购买了助听器;老党员陈光富平时喜欢喝点小酒,杨军强为老人带去一箱子酒还陪他拉家常;高海霞为残疾人卿小红送去了新衣、补办了残疾证;高永霞为贫困户向以祝卖起了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