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书·忆 ]
淘书
文/胡小龙
  从小到大,我都有一个习惯,就是逛书店淘书。
  淘书不一定买书,就如同现在的人逛淘宝网不一定购物一样。不过,我那时淘书不买书是有原因的,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钱。每当淘到一本喜欢的书,却因为没钱而得不到时,那种失落和纠结至今还留在记忆深处。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逛得最多的是街上的书摊。那时候,县城的街道常有人摆摊卖书,大多是旧书。在清川路的十字附近,我淘过一本《孔子家语》。当时,本来是想买《论语》的,发现《孔子家语》后,打开一看都是孔子说的话,竟误以为那就是《论语》了。在农贸市场的书摊上,我淘过一本《中国古代科技名人传》,花两元买了。这本书虽然装订得非常简单朴素,但里面的内容既丰富又细腻,让我了解到许多科技名人的感人故事。在县河桥头的书摊上,我还淘过一本《三国史话》,也是两块钱。那古朴的封面和详实的内容,现在想起来都颇为感慨。那时候一看到书摊,就围过去,一蹲就是半天,为的是多看一本,再多看一本。对书的感情也像书本身一样纯朴。
  在书摊上淘的那几本书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那些书陪我走过了求知若渴的童年,也使我更加喜欢淘书了。
  五年级以后,我来到县城上学。更多的时间是去书店租书,一星期至少也去两三次。每次去租书,先还掉看完的,再去借还没有看过的书。这中间有一个“找书”的过程,我就开始淘。往那里一站就是很久,一本一本浏览,有时脚都站麻了还没有确定要租哪一本。其实现在想想那间租书店并不大,书也没有很多,可是,对我而言就是一个广袤深邃的世界,有太多要了解的知识,有太多需要看的书了。
  上了初中之后,更多的是去书店淘书,因为家长给的钱,只够买基本的教辅资料,偶尔买几本课外书都是意外。后来直到上了高中,教辅资料成了每次逛书店淘书的重点,至今还保存了好几本,偶尔翻开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做题记忆,多少个“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日子都倾注在了这些习题上。当时做这些习题的时候非常厌倦,如今回想起来倒成了美好的记忆。
  上大学之后,我终于不用再买书看了,大学图书馆里有看不完的书。可是,淘书的习惯还是没有变。大学图书馆的书多,但也是需要一本一本读完的,每次去看哪本借哪本也是一个淘书的过程。在图书馆的那段时光已经永远淹没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我不知道那段时光到底对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只是感觉它深深地影响了我,我深知,书籍的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工作以后,就很少阅读纸质的书籍了,人也渐渐庸俗了起来。现在大多数时间是在手机上看各种各样的文章,光是微信公众号都看不完。如果哪一天能静下心来趴在桌子上看一本书,那都成了稀罕事。身边有许多人在网上淘书,我也在网上看过但是没有买,感觉总是缺少了儿时在书店里淘书的乐趣。
  现在,有时路过书店,我还会进去看一看,即使不买书,但爱书的初心是不变的,因为,在那里能重温往昔淘书的记忆,还有一种随之而来的惬意和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