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黄陵梁峁:“三变”改革激活力 产业兴旺促脱贫
  本报讯(通讯员 杨小红 张甜 记者 常青)“凉粉、凉粉,五块钱一碗,自家现做的凉粉。”“红薯要不要,咱安沟村的红薯有名滴很。”伴着朴实的叫卖声,一辆动车缓缓驶离车站,黄陵县田庄镇安沟村梁峁组的张巧珍开始收拾她的小摊,一个多小时,两盆凉粉,成百块钱的收入,这就是她今天的劳动所得。
  梁峁组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过去一直是一个穷乡僻壤,层层的大山把它阻隔起来,可是在2017年11月3日,黄陵县首家股份经济合作社却在这个村子正式宣布成立并揭牌运营。梁峁组从姑娘家避之不及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县里前景一片大好的明星村。
  春天的梁峁组,阳光正好,老人在阴凉处拉着家常,孩童在道路上嬉戏,驻村工作队队长孙晓勇提着袋蔬菜来到村里的“五保户”韩勤学家,进门把菜放下,他就赶忙去掀屋里的水缸盖子,“鹏飞给你们把水都担满了,这就好。”窑洞粉刷一新,铝合金窗子开阔敞亮,两位老人住着也舒坦。“早上去镇上开会顺便给老两口买了些菜,他们没有儿女,行动也不方便,咱在生活上能帮一点是一点。”孙晓勇笑呵呵地说。
  提起村里的“刚强人”张巧珍,人人都佩服她。“巧珍命苦,几年间家里抬埋了三口人,公公、老汉和娃他小爸,可巧珍真是刚强,硬是把两个娃拉扯成人。”今年60岁的张巧珍有两个儿子,丈夫在几年前去世,说起村里的扶贫干部,她满心都是欢喜,“这些娃都好,一天往我屋跑几回,还总说把我们麻烦的,一点都不麻烦,姨高兴你们来呢。工作队给我们家家户户把院墙都做好了,从县里寻的老师们画得墙画也好。”张巧珍一边麻利地收拾着碗筷,一边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家里没地啦,全都交给村集体管理,我大儿韩龙在洛川搅拌站上班,二儿小虎当上了村里的卫生管理员,一月挣600块,家里还在县里买了安置房,现在动车站又通到我们村,方便多啦,这不,我刚卖了两盆凉粉,挣了成百块钱哩。”
  “叫我说,只要人勤快,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拉拉扯扯孩子们就长大了。”张巧珍说到动情处,拿起了丈夫韩福生的遗像笑着抹起了眼泪,“娃他爸要是在,能看见门口这动车跑,看见我们现在的好光景,不知道有多高兴呢。”“我现在的愿望,就是给两个儿子把媳妇一娶,我在家帮他们带孙子。”提起以后的日子,张巧珍眼里都是憧憬。在梁峁组驻村以后,刘鹏飞就有了第二个“家”,他当上了村里的第一书记。刚进村,工作队就被眼前的情景震惊了:村民家的院墙高低不一,有砖墙、石墙,还有塌了一半的土坯墙,全村35户人,三分之一都是贫困户。村里常住人口少,大多是老弱妇孺,男人们把自家的几亩玉米一种,就外出打工了,这可怎么办?急坏了这个白净高大的城里干部。
  “动车站开通了,村里这么多年都没来过这么多人,怎么把人留住,怎么把客源变成财源,怎么借着动车的东风让村里趁势红火起来,村民急,我们更急。”刘鹏飞提起当初的窘境,感慨万分。“怎么办,挨家挨户地跑,了解民情,可是我们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村民还是有顾忌。几辈人穷怕了,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谁都舍不得也不放心把地交出来”,他话锋一转,“但是,在我们的踏实工作过程中,慢慢就有群众动摇了,人心都是肉长的。尤其是去年在我们组织群众去榆林市赵家峁村参观以后,村上的人就开始有信心了,产业发展不能单打独斗,必须抱团才能壮大。”
  决定成立合作社那天晚上,全村代表全部举手同意。“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他们把自己的命根子都交给我们了,我们一定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2017年11月3日,全县首家股份经济合作社——黄陵县田庄镇安沟村梁峁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宣布成立并揭牌运营,初步建立起了“归属明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产权关系,达到经营性资产100%量化、资源性资产100%入股、全体村民100%入社的“3个100%”,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重大转变。“放心么,咋不放心,都是些干实事的娃,村里多少年没有这样大修大建过了,真是不容易”,村民程金满说,“我家有8亩地,现在都交给咱村里的合作社统一管理,人省心又安心,我也能腾出手来进城打工干些零活。”
  “今年年底就能给大家分红了。”对村里今后的发展,刘鹏飞信心十足。现在村上不但有了短期的产业,而且还计划发展一系列长效产业,他说,咱们村上的产业做就要做好,要做出精品,做出门道。
  一排排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行行新栽的翡翠梨正在土地里紧紧扎根,张巧珍准备进城一趟,再多买点调料,刘鹏飞在桌前,一字一句地写下扶贫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