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干部有担当 群众紧跟上
——宜川县精准施策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宋志明
  今年以来,宜川县把精准脱贫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所有常委参与抓、四大班子齐上阵、乡镇部门强攻坚”的工作模式和“党政干部到难村、政法干部到乱村、经济干部到穷村、技术干部到产业村”的包抓机制,努力实现2018年脱贫26个村1003户2699人,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贫困村整体退出、贫困县摘帽目标。
  政治担当凝聚发展合力
  宜川县有贫困村4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113户8152人。县上落实39名县级领导、64名党政部门“一把手”包抓47个贫困村和65个非贫困村;抽调1300名干部包扶3113户贫困户,选派112名优秀机关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形成了以上率下、分级落实、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
  宜川县交里乡岔口村是黄土高原上一个群山环绕、封闭贫困的山村,如今以出产羊肚菌被人知晓。该村年轻党员崔德印种植羊肚菌致富后,采取“政府搭台、支部引领、公司主推、贫困户参与”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50户贫困户分别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建成了占地60亩、有50个钢管大棚的羊肚菌种植基地。去年基地共产干货200公斤,并以每公斤1700元的价格全部销出。今年,崔德印成立了益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村上所有贫困户每户在种植基地有一个4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公司免费为贫困户提供菌种、技术和产品销售渠道。每个温室大棚,种植羊肚菌预计年毛收入2万元以上。
  在宜川县,涌现出一大批像崔德印一样的党员致富典型,他们带领贫困群众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因地制宜发展脱贫产业
  “这是我们引进的台湾大红第三代改良版红心火龙果,主要供旅游观光采摘和种苗培育研发。”英旺乡下里塬村村干部介绍。英旺乡分布在一川两塬六沟,是典型的川塬结合地貌。群众以种植玉米为主,贫困面较大。乡上把脱贫攻坚与产业转型相结合,发展以雪桃、葡萄、棚栽、花卉为主的产业。下里塬村百亩火龙果脱贫示范基地就是产业转型的成果。该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500余万元,建成大棚55个,带动贫困户86户,户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项目建成后可安置劳动力100余名,人均年工资1.5万元。
  宜川县始终把产业培育、产业转型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不断提升贫困群众自我“造血”能力,确保群众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
  通过资金扶持、户企联合、土地流转等形式,宜川县培育发展了英旺乡双庙沟村千头肉牛繁育场、丹州街道办王湾村设施农业示范园等22个脱贫产业基地,累计帮助贫困群众发展苹果等产业2.86万亩,种植蘑菇17万棒、木耳4.35万棒、羊肚菌72棚,养殖畜禽4.08万头(只),养殖中蜂3023箱。该县还大力推进旅游、光伏、电商扶贫,累计建成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50余个,打造了壶口昝家山等一批旅游示范村,全县累计发展农家乐55家,辐射带动贫困群众1200余人,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建成和在建的光伏扶贫电站项目累计带动贫困户1012户,户均年收入3000元,可连续受益20年;建成贫困村电商服务点47个,从事电商的贫困户124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壮大集体经济拓宽增收渠道
  宜川县在脱贫攻坚中注重村集体经济发展,因村施策壮大集体经济。他们深化“三变”改革,探索推广“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等扶贫新模式,为56个村互助资金协会注入资金2166.9万元。下里塬村将5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公司,作为村集体股份,每年10%的保底分红全部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村级各项事业支出,破解了村集体经济薄弱的难题。目前,全县共建成“三变”改革示范点14个,带动贫困户891户;发放小额贴息扶贫贷款1306笔4617万元,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有了可靠的资金保障。
  集义镇石台寺村贫困户王建勤,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养殖杂交野猪。镇、村干部派专人引水拉电,帮他建起3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2016年以来,王建勤的养殖场每年出栏杂交野猪50余头,全年纯收入4万元左右,实现了稳定脱贫。依托县“110”产业服务指挥中心,宜川县抽调100名中级以上职称农技人员,采取“一对一”培训方式,因户施策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全县累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07场次、2.9万人次,基本实现了贫困家庭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1门至2门致富实用技术;举办“春风行动”暨苏陕协作专场招聘会、贫困劳动力公益专岗现场招聘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9000余个、市县公益专岗175个。
  此外,宜川县全面推行“中高级职称医师+全科医师团队+贫困户”健康扶贫模式,贫困群众签约率达100%。2018年以来,累计为贫困人口报销住院费用820.78万元,合规合理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宜川县连续两年免费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重大疾病保险、农业保险等五大保险,累计为贫困群众理赔300余万元,有效杜绝了因病因灾返贫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