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不干出个样儿来,我决不回城”
——记吴起县铁边城镇庙梁子村第一书记李通
  通讯员 贺贵荣
  从2015年起,吴起县选派了数百名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三年时间里,第一书记们各显身手,从引进项目、帮扶济困、化解矛盾、铺路修桥等着手,使贫困人口锐减。在脱贫攻坚中,他们成为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铁边城镇庙梁子村第一书记李通就是其中的一员。
  庙梁子村是距县城较远的一个山地村。李通住进村部的当晚,就下决心一定要为村民们干点实事。“不干出个样儿来,我决不回城!”为此,他走门串户和村民一起谈农事、话扶贫、干农活,在村上一待就是三年,大伙儿都亲切地叫他“小李书记”。
  “村里的事么,咋比我们都上心?”
  从进入村子那天开始,李通就知道,要想干得好,首先要赢得村民的信任。
  庙梁子村自然环境相对南边乡镇的村子较差。该村干旱缺水,靠天吃饭,农民收入渠道不畅,是该村扶贫攻坚的最大难题。
  为了熟悉村情,李通察村情、访户情、问民情,一身黄土一身泥,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户。他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村子的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针对贫困群众逐人制订了脱贫规划。同时,建立了跟踪服务台账,对贫困群众在特色种养、山地苹果等方面出现的技术、销售等问题,逐条逐项给予解决,在工作中形成了闭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局面,最终确保年内全村5户贫困户脱贫退出、53户巩固户稳定增收。
  “还真有这么认真的干部呢,小李书记真行!”对于李通所做的工作,村民都表示认可。
  2016年4月的一天,李通在县果业局协调果树问题时,村干部赵互着急火燎地打来电话告诉他,村民们反悔了,都不愿意种果树了,村民大会签订的果树种植合同可能要“黄”了。当李通冒着大雨赶回村部时,门里门外挤满了村民。大家都表示,种苹果不行,他们不想种了。
  李通耐心地听完每一名村民的理由后,仔细地帮他们算了经济账,并提出了“长短产业结合,三年不减收,三年之后稳增收”的发展规划。经过他一番耐心的劝说,不少村民的思想工作终于做通了。处理完这些事情时,已是凌晨1点。一些村民过意不去:“你这个小伙子,村里的事么,咋还比我们都上心?”
  “干了三年的第一书记,说实话,这个过程还是很不容易的。但是看看现在的结果,我觉得自己做的一切还是挺值得的。”在年度自我评价表上,李通这样写道。
   “村民一定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扶贫不是“嘴上功夫”,更多的时候需要实际效果。李通一直记着他到镇上报到时,镇长齐增明在欢迎会上对他说的话:“要干就干出个样子,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就得苦干实干。”
  为此,李通和村“两委”会通过抓发展型支部、再抓民主型村委和抓凝聚型“两委”的“三步走”措施,增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提升了村委会工作的民主性和规范化,村“两委”工作上有分工有合作,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
  三年来,李通通过协调,解决制约村上贫困群众脱贫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问题33条;为村子更换变压器2台,新修油路7.8公里,发展苹果园139亩,对村部进行室内外维修,房顶采用彩钢做了防水,协调林业局、文明办、市盐务局整合资金8万多元;带领村干部和部分果农外出学习,个人拿出资金慰问村上的老党员和部分贫困户;危房改造7户,新修水窖74口……
  在尊重贫困户主体意愿的基础上,李通和村“两委”会成员等论证后,将庙梁子村产业布局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了“一带三区”的产业布局,推进产业三年到村到户。他发动宋庄科组、张元峁组等5个村民小组在家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打造了一条荞麦、黄豆和糜谷为主的千亩杂粮示范带。在巩固原有规模养殖基础上,他引导和鼓励群众充分利用特惠、普惠政策,新发展养驴、养牛等特色养殖,从而带动全村在家农户发展联户散养鸡、养猪等户型养殖。同时,借助政策机遇,他协调县包扶单位予以资金支持,在宋庄科组发展山地苹果100余亩,配套机井、道路等基础设施,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苹果的积极性。在流域治理区方面,按照县财政补助造林项目建设,村上已经完成流域治理、荒山荒坡、二次退耕、生态效益林补植补造,并在新坝地、山台地等集中种植紫花苜蓿。目前,庙梁子村在册建档立卡户发展牛、驴等特色大家畜83头、生猪142头、羊子215只,人均果园面积1.5亩。
  如今,庙梁子村的脱贫致富蓝图已初步形成。村上电有了、路宽了、致富产业启动了,村容村貌也正在发生改变,帮扶成果初步显现。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我们庙梁子村脱贫奔康既定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村民一定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对于未来的发展,李通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