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身患残疾志不残 烙画创作获“新生”
——记吴起县邮政局退休职工、残疾人薛景军
    ●薛景军向记者展示他的烙画技艺
  本报记者 叶树峰 贾志敏 肖金雄 通讯员 康彦创
  生活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家住吴起县政府沟的薛景军,原本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但却在人生中年遭遇了不幸。性格阳光开朗的薛景军凭着自己对艺术的执著追求,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烙画艺术道路上开启了一扇窗。
  今年55岁的薛景军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姊妹弟兄6人,从小生活艰苦。父亲十几年前离世,七十多岁的老母亲常年有病,儿子没有固定工作,全家老小只能靠妻子开的小烟酒门市维持生活。
  2012年12月4日,热情好客的薛景军在招待完朋友回家时,不慎滑倒从二楼摔下来,家人发现后连夜将他送往延大附属医院,结果诊断为颈椎脊髓损伤,导致高位截瘫。后又转入西安的医院进行治疗。经及时抢救,薛景军的命是保住了,但是大夫的一席话却让他几乎绝望。“你要做好终生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心理准备。也就是除了能张口吃饭外,身体状态与植物人没有两样,除非奇迹出现。”
  “感觉全身麻木,各个关节像刀砍斧凿一样,皮肤针刺状的疼痛,像是掉进了冰冻的河里。无数次想一死了之,可连死的力量也没有。”谈起这几年与病魔斗争的经历,薛景军记忆犹新。那段日子,妻子、家人和朋友的鼓励,让他重新看到生的希望。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2015年,薛景军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妻子扶着他起床、走路,经过不停锻炼,最后薛景军竟能拄着双拐单独行走了。
  在养病期间,百无聊赖的他学会了上网,并接触到了烙画。烙画古称“火针刺绣”,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烙画又称烫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更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2017年,薛景军开始学习烙画。从刚开始的粗线条,一次又一次的烧糊,直到现在的精工细作,他付出了巨大心血,也走了不少的弯路。薛景军说,好在自己有绘画的基础,刚开始学习烙画,烙出的线条曲曲弯弯、断断续续,烙铁根本不听使唤,烙坏的木板堆了一大堆,手上经常被烙铁烧得起泡。可他就是不服输,勤学苦练、废寝忘食,经过持续不断的磨练,逐渐掌握了烙画的基本技法。烙画的时候需要凝神聚力,稍一分神,画了十天半月的作品就会因为一笔之差彻底作废,十指无力的他学习烙画技艺费尽心力。从整体构思到用笔力道,薛景军逐渐掌握了熨烫画作的火候,但这也是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之后取得的,最终在反反复复的描摹烙烫中练成了他的“绝活”。
  “烙画之于我不仅是一项文化传承,更是治愈我身心病痛的良药。”学习烙画技艺,一方面是薛景军对艺术的追求,另一方面也磨练了他的性情,让他从病痛带来的浮躁易变情绪变得气定神闲、豁达开朗。自学习烙画至今,薛景军已经烙了60多块木板,正反100多幅画作,在素描纸上也练习过,烙画笔都用坏了几套。
  “我的梦想是希望自己在烙画艺术的道路上有所收获,如果再练习三五年时间,有了更多更好的作品,就举办个人烙画展,分享给喜欢烙画的人。如果有人愿意学,我也可以免费教,把它发扬光大。”薛景军对记者说,“我要把烙画艺术当做自己后半生的事业去追求,在人生的后半程创造出令人身心愉悦的美好风景,让自身的残疾之躯也能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