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五色”花竞开 结出致富果
——甘泉县精准脱贫之产业扶贫篇
    ●被精心喂养的奶山羊
    ●香菇菌棒出菇了
    ●下寺湾镇省级大棚示范园区
    ●魏云生采摘西红柿
    ●技术员在村上为蜂农讲解养蜂技术
    ●李总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甘泉县王家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二次分红
    ●延安嘉康食用菌有限公司工人正在采菇
  本报记者 王爱荣 通讯员 范筱霞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脱贫的主要依托。在目前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扶持、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是关键所在,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和长久之策。
  去年以来,甘泉县紧紧牵住产业这个贫困户脱贫的“牛鼻子”,通过入股和村集体经济扶贫等模式,精准将贫困村、贫困户对接在奶山羊、大棚蔬菜、山地苹果、中蜂养殖、食用菌菇等五大特色产业上,做到产业扶贫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将贫困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实现了所有贫困人口全覆盖,夯实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根基。
  截至今年9月底,该县新建日光温室、大棚1100多座,新增设施蔬菜、时令水果1600多亩,香菇46.5万棒,有效覆盖退出贫困户117户322人;改扩建奶山羊养殖小区3个,饲养量达到2600只,有效覆盖退出贫困户40户111人;引进延安市林业投资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中蜂养殖产业,新增中蜂4500箱,有效覆盖退出贫困户170户414人;依托陕果集团延安分公司甘泉试验场,年内将完成11000亩建园任务,覆盖退出贫困户131户456人。
  探索“合作式”帮扶新模式 醇醇羊奶汇聚致富力量
  一场秋雨一场凉。在这瑟瑟秋风中,甘泉县桥镇王家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院子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恰逢第五个全国扶贫日,合作社迎来了第二次分红大会。
  贫困户赵明军领到了868元分红,“今年7月份第一次分红我领到了1561元,加上这次共分到2429元,快赶上我去年一年的收入了。”他拿着领到的分红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
  王家湾村民小组驻村第一书记侯忠权告诉记者,王家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是陕北第一家饲养奶山羊的合作社,他们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制定了以闲散资金入股、以羊入股、以饲草入股等八种入股方式,让全镇的贫困户全部变成了“股民”,享受到这一产业发展的红利。这是甘泉县探索经济组织“合作式”帮扶新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合“三变”改革,该县还探索集体经济资产收益式扶贫,把过去的资金分散式、争取式,改变为集中式、主动式,为全县39个贫困村注入1170万元,由村集体自创产业或发展壮大已有产业,通过“折股量化、保底分红”的方式,使贫困村、贫困群众进入了产业链,建立起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赵明军是桥镇乡王家湾村人,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任何产业,去年主要靠种玉米和打零工收入3000余元。去年9月份,他以7000元积蓄入股合作社享受分红,此外,他还在合作社的奶山羊场负责打扫卫生、消毒等工作,一天的工钱是40元,再加上每月600元的公益性岗位工资,今年收入2万多元。
  聚沙成塔,汇水成溪。目前,王家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已经吸纳全镇8个村所有在册贫困户。合作社由最初的61只奶山羊发展到509只,最高峰日产奶600公斤,产值3600元左右,预计年纯收入可达100万多元,贫困户年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
   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式”扶贫 红苹果带来红火日子
  爬上李总金家果园的山坡,映入眼帘的便是缀满枝头的红苹果,蜜蜂环绕、果香四溢。
  “我家苹果今年开始全部挂果,有一部分已经进入盛果期,去年纯收入3万元左右,今年已经订出去一部分了,预计要比去年多挣2万元,靠这果子,我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石门镇梁庄村果农李总金指着挂满果实的苹果树告诉记者,他黑红的脸上洋溢着浓浓的自豪与喜悦。
  为了解决贫困群众增收难题,甘泉县委、县政府按照“大企业、大引领、大带动”的思路,引进陕西果业集团延安分公司来甘泉建场,以“土地入股、代建代管、保底分红”的发展模式,流转土地3886.74亩,期限30年,目前涉及贫困户1118户。其中,今年春季新建园3000亩,雇用贫困户95人,务工价每天140元,参与土地流转的贫困户也可在果园务工,变成“双薪族”。
  石门镇大庄河村白连柱就是“双薪族”中的一员,他家三口人流转了11.25亩土地,首次分到流转金2500元,公益性岗位每月600元,再加上在果园务工的收入,今年预计收入3万余元。
  同村的赵延俊因先天智力残疾几乎没有劳动能力,是兜底户,和老母亲两人共同流转土地11.25亩。在村干部的引导下,在果园做些简单的活计挣取务工费,加上低保,他和老母亲今年人均纯收入至少14000多元。
  像这样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还有延安嘉康食用菌有限公司。按照“建基地、搞服务、包销路”的思路,公司为贫困群众提供“四免一补”服务,即免费为贫困群众送货到指定地点,免费提供注水针、水泵、雨衣等物品,免费提供脱袋、采菇、注水等技术指导,免费提供保鲜库供食用菌存储。
  劳山乡林沟村贫困户赵顺义就是受益贫困群众之一。前两年赵顺义妻子患病,高额的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陷入了贫困。
  去年,他向延安嘉康食用菌有限公司买了4000棒菌棒,每棒5元,其中县上每棒补助2元,劳山乡政府每棒补助0.5元。除此之外,建棚、买塑料都是政府出资支持,他每棒只花了2.5元。
  “刚买回来那段时间,技术不熟练,公司的技术员天天蹲在我这里,手把手地教我,有段时间赶上陪婆姨化疗,没时间上市场卖,香菇就被公司签订单收购了,解了我的销售难题。”
  今年,赵顺义又多买了2000棒,加上公益性岗位工资,年底预计纯收入近2万元,这些小香菇给他撑起了生活的信心,他家终于又看到了希望。
  目前,全县建成食用菌基地10个,种植食用菌46.5万棒,覆盖贫困户146户,户均预计可增收2万元。
  甘泉县发展的龙头企业“带动式”帮扶,将贫困群众以及无劳动能力贫困群众带入产业链,多渠道促进贫困户增收。
   探索利益联结“托管式”扶贫中蜂养殖酿造出甜蜜生活
  甘泉县道镇镇施家庄村阳坡窑村民小组刘德才、祁桂英夫妇今年都70多岁了,2014年祁桂英肺气肿因病致贫,成为贫困户,在全县脱贫攻坚扶持下,他们于2017年实现脱贫。在他们的脱贫中,蜜蜂成为致富的好帮手。
  “娃娃,你看这些洞洞,它可是我们的土蜂箱,有的已经30多年了,比你的年纪还大呢。”祁桂英站在一排老蜂箱跟前介绍道。她和老伴养蜂42年,一直以来都只是把这个当爱好,并没有当做产业来做,虽然酿的一手好蜂蜜,产量却少,只在村里或亲友间小范围销售。
  后来,祁桂英因病致贫,负责包扶的工作队引导他们将养蜂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通过包扶工作队的协调,他们有了专业的蜂箱、蜂衣、蜂帽、摇糖机,还得到了县上派来的技术员的养蜂技术指导,大大提高了蜂蜜产量。2017年已发展到29箱中蜂,还领到了1万多元产业扶贫资金补贴(贫困户养中蜂20箱以上每箱补助500元)。
  “去年每斤土蜂蜜卖60元左右,今年市场行情比较好,我的蜂蜜一斤卖到了80元的好价钱,现在产量有100来斤,还卖蜜蜂所得6000元,钱挣得多了,光景过得比蜜还甜呢。”刘德才开心地说道。
  这是甘泉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探索企业、贫困户、村集体等多方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使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更加紧密、让贫困户受益更加精准的积极尝试。
  甘泉县中蜂养殖基础较好,只是蜂农大都各自为政,颇为零散,养蜂技术也不高。为了提升贫困户养蜂技术,使中蜂养殖规模化,真正把贫困群众带进中蜂养殖产业链,甘泉县与延安市林业投资有限公司达成中蜂养殖合作关系,企业投资500元购置中蜂(每箱),贫困户投资220元购置蜂箱(每箱),企业以每斤40元的利润进行保底销售。对于无劳动能力、无养殖技术的贫困户,通过乡镇、养殖户和贫困户三方协商,动员贫困户和中蜂养殖大户签订托管协议进行代养,能人大户与贫困户按照4:6比例分红,保证贫困户每年都有保底分红500元。
  截至目前,贫困户共发展中蜂养殖304户6030箱,其中兜底户托管代养106户2120箱,预计户均每年可增收800元。
  甘泉县开创的中蜂养殖能人大户“托管式”为贫困群众带来福音,黄澄澄的蜂蜜彻底解决了兜底户的收入难题,让他们的生活多了几分甜蜜。
  做好产业后整理大文章 让棚栽业富裕一方百姓
  金秋十月,丰收的季节。连日来,甘泉县石门镇魏家沟村魏云生的蔬菜大棚里热闹非凡,记者见到他时,他和妻子正在忙着采摘西红柿,装箱、装车,一派忙碌的景象。
  魏云生原就是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民,由于技术跟不上、管理不到位,反而成了贫困户。2017年政府将村上菜农的旧棚翻新改造。“新建的棚从三型变成五型,面积大,光照更好,再加上这两年县上一直组织技术人员给我们培训技术,现在我的柿子、黄瓜长势可好了。”
  魏云生还告诉记者,他家旧棚以前每年仅收入2000多元,改造后,一下子增加到2万余元。今年第一茬种了西瓜,第二茬种西红柿和黄瓜,收入可以突破5万元。
  利用10万亩川台地的优势,甘泉县以园区为核心,出台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建日光温室的贫困户,50亩以下每亩补助7500元,50亩以上每亩补助10000元,100亩以上每亩补助15000元;贫困户新建全钢架大棚,每座标准棚补助8000元,这种“补偿式”扶贫资金覆盖贫困户439户。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2万亩,产量达到13万吨。
  在全面推进产业后整理过程中,甘泉县不仅仅改造提升原有棚栽业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突出市场选品种、选产业。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瓜果有了更大的需求,樱桃、葡萄、草莓……消费者购买力不断上升。该县积极引导,并加强技术培训,让菜农围绕市场“华丽”转身。
  下寺湾镇田家沟村张丙富夫妇,原本只会种辣椒、西红柿等普通蔬菜,去年试种了一棚甜瓜,没想到增收了2万余元。
  甘泉县委、县政府还大力推广葡萄、油桃、樱桃等11个新水果品种种植。如今,下寺湾镇龙咀沟村、石门镇南沟门村、劳山乡边江村共发展大棚葡萄307棚、油桃85棚、樱桃2棚、树莓2棚,棚均收入达15000元。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甘泉县积极探索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以奶山羊为主的经济组织“合作式”、以山地苹果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式”、以中蜂养殖为主的能人大户“托管式”、以大棚种植为主的扶贫资金“补偿式”,多点开花、多业并举,全面推动、全面脱贫。
  五色产业花竞开,结出脱贫致富果。甘泉县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铿锵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