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周恩来的《我的修养要则》
周恩来在延安(资料照片)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来农历45岁生日。这天,南方局的同事们为他准备了茶点祝寿,但他并未出席,而是在办公室写下了一份《我的修养要则》,以明心志: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周恩来的《我的修养要则》,是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精神遗产。它仿佛是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看到了周恩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人格光辉和修养魅力;透过它,我们也看到了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所应达到的精神境界。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1942年2月,毛泽东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两篇讲演,开启了延安整风运动。收到毛泽东的这份报告后,在重庆领导南方局工作的周恩来,立即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此时,周恩来主要从学风问题,即如何改造学习方法和制度的角度去理解毛泽东的报告。2月16日,周恩来等电告毛泽东、王稼祥:“重庆办事处及报馆高级学习组已进行学习约16次,每周9小时,从未间断,并已开始研究中共党史。”2月20日,毛泽东回电,强调掌握思想为第一项,“近来已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口号,延安在动员中”。6月,南方局成立学习委员会,正式开始整风学习,并进入第一阶段整顿学风。周恩来领导的学委将全部学习文件集成小册子作为必读材料,印发给大家学习讨论,讨论的重点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他在《我的修养要则》第一条即提出“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的学习方法,正是他对自己这种关于整风学习的认识过程的概括和总结。
  周恩来把学习与自我修养、自我改造结合起来。他一贯主张发扬长处、纠正短处,与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在南方局整风学习期间,他曾多次主持会议讨论如何“自我反省,各人检讨自己的缺点”,以及“怎样对待错误的思想意识”。他曾联系自己的经历,严格剖析自己“由于母教的过分仁慈礼让”,“故对于党内错误路线的斗争,往往走向调和主义”。他还认为,领导干部应在自我批评方面起示范作用,“一个人或一个政党,如果不愿做反省工夫而自满自傲,不承认自己有任何错误和缺点,或者不善于看出自己力量之所在而害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敢正视错误和改正错误,那么,这个人和这个政党就一定不免于失败”。周恩来勇于进行思想意识改造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表现得格外突出。
  1943年7月,周恩来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他在学习文件、参加中央会议的同时,阅读了大量历史资料,写了四篇5万多字的学习笔记。这四篇笔记是《关于共产国际指示及反立三路线的研究》《关于新立三路线的研究》《关于四中全会决议和1931年8月共产国际主席团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的研究》《阅读1941年9月政治局会议记录后的笔记》。其中第一篇和第三篇学习笔记,着重分析了共产国际对中国的指导;第二篇分析了王明路线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第四篇笔记是阅读了1941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记录后写的,着重说明在第三次“左”倾错误中教条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央取得统治地位,与犯有经验主义错误的同志受其披着“马列主义理论”外衣的迷惑有关。从11月15日起,周恩来在整风学习会上接连作了5天报告。他回顾了参加革命20多年来的斗争历程,着重谈了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到这次整风运动前的情况。他在发言中说:“经过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锻炼,坚定了我对革命的信心和决心。我做工作没有灰心过,在敌人公开压迫下没有胆怯过。”“同时,我的本质还忠厚,诚实,耐心和热情。”对自己的失误和不足之处,他也作了认真的检查,甚至说了一些过分谴责自己的话。在报告的结束语中,周恩来表示,在今后“必须从专而精入手。宁可做一件事,不要包揽许多。宁可做完一件事,再做其他,不要浅尝即止。宁有所舍,才能有所取。宁务其大,不务其小。这样,做出一点成绩,才能从头到尾,懂得实际,取得经验”。周恩来的发言反映了他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习与思想改造结合的学风和不怕揭露错误、敢于自我批评的高风亮节。
  周恩来反复强调世界观改造的艰巨性和反复性。“我的确常说我也要改造这句话,现在还在改造中。我愿意带头。我希望大家都承认思想改造的重要性。要承认各种关系各种事物都会影响个人的思想。要经常反省,与同志们交换意见,经常‘洗澡’。”“自我改造是为了进步,是光荣的事情”,党员“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气一样,非有不可”,“旧社会的习惯势力不是一下子就会消除的,改造是长期的,哪能一次改造就成功呢?旧社会的习惯势力存在于各个角落里,各种机关团体都有”,“你改造了它,它又影响了你,互相改造,这是个长期的、反复的斗争。而且,你在这个地方过好了社会关,换一个环境,那个地方的旧势力、旧习惯又影响你”,“所以过社会关要有精神准备,要有长期奋斗的决心”。
  周恩来不仅把思想修养看成是每个党员的必修课,而且把思想修养看成是党员终生的必修课。“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是他的名言,也是他一生自觉地进行思想修养的真实写照。
  两地书中见情怀
  周恩来和邓颖超是共同奋斗的亲密战友,又是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他们一生奉行“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的“八互”原则,堪称恩爱的模范夫妻。他们一生没有儿女,心中无私,满脑子装着革命事业,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了党和人民。家书,最能反映一个人修养的内化程度。我们从周恩来给邓颖超的私人信件中,可以窥见其修养与真情。
  1947年3月底,周恩来与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一起,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邓颖超随中央工委赴华北,参加河北省平山县三交镇双塔村附近农村的土地改革复查工作。9月29日,正值中秋佳节,时近黄昏,月已东升,在陕北佳县朱官寨的一个院子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请战士们围拢在一起,席地而坐,吃着辣椒,喝着酒,赏月谈天。明月当空,对月怀人。当天深夜,周恩来给远方的妻子写了一封家书。超:
  今天是八月中秋,日近黄昏,月已东升,坐在一排石窑洞中的我,正好修写家书寄远人。今年此地年成不好,夏旱秋涝,直至前天还是阴雨连绵,昨天突然放晴,今天有了好月亮看,但是人民苦了,只能望收到二成左右。河东来电,亦说是淫雨不止,不知你们那里的情形怎样?
  山居过节,居然也吃到两块月饼,几串葡萄。对月怀人,不知滹沱河畔有无月色可览,有无人在感想?假使你正在作农村访问,那你一定是忙着和农家姑嫂姊妹谈心拉话;假使你正在准备下乡的材料,那你或有可能与中工委一起过一个农村秋节。不管怎样,一切话题总离不开土地改革和前线胜利。九个年头了,似乎我们都是在一起过中秋的,这次分开,反显得比抗战头两年的分开大有不同。不仅因为我们都大了十岁,主要是因为我们在为人民服务上得到了更真切的安慰。你来电提议在东边多留半年,我是衷心赞成。再多在农民中锻炼半年,我想,不仅你的思想、感情、生活会起更大的变化,就连你的身体想会更结实而年轻。农民的健美,不仅是外形,而且还有那纯朴的内心,这是一面。另一面,便是坚强,坚定的意志,勇敢的行为,这在被压迫的群众中,更是数见不鲜。你从他们中间自会学习很多,只要不太劳累。我想半年的熏陶,当准备刮目相看。
  土地会议的材料,等参座回来,当可听到看到。实际的经验,留待半年后再听你面叙吧!
  大反攻已开始,事情会一天天忙起来。我们现在已经比初离延安时忙了许多。六个月中我们也走了不少地方,但既未到黄河边,又未看见长城,心既不死,又非好汉,相差又只有几里路,你说怪也不怪。我们的工作,还是伏案的多,接触的少,除了电报来往外,就是听新闻,读新闻。看书阅报,一天天的日子也就这样过去了。
  农村的情况,与你们在晋绥五台所见所闻,本质上都相同的,只是这里还没大动起来,一方面由于敌人已深入堂户,许多弱点已客观地暴露出来,另一方面还待秋收后再来普遍平分与清查。领导的转变,河东河西都还好,现在这里要克服的是粮食和人力的困难,打出去,将帮助解决这一困难。
  各级农会,将在平分后逐步地由下而上开起来。团也在谋恢复。妇女组织不知你和工委怎样计划的,还没见你们电告。
  过几天杨道同志将由此东去,我将托他带些城工部材料给你。华岗、友渔、其芳走得快,都来不及约他们过河一谈。老高夫妇来电要求参加土革一时期再出去,我们自然同意,你如与他们相隔不远,望转告他们,如坚决愿回湖南发展,最好的办法是先到刘邓中原局的大别山去工作一时期,然后相机南下。如通信不便,亦不必提,反正我们会电告他的。
  这封信是托陈默同志带过河去,他们将继续前进,希望不久能达到你的手中。要说的话很多,执起笔来,又不知从何说起。你上次托之栩转来途中的两封报告信,我们都传观过了。
  夜深月明,就此打住,留着余兴送我入梦。愿你安好。
  鸾九月二十九夜
  这封两地书,虽是“明月当空,对月怀人”,但却没有儿女情长。他们在信中在谈人民的生产生活、谈党的工作、谈战争进程,相互勉励如何在为人民服务上得到更真切的安慰,在实际斗争中思想、感情发生更大的变化。那种心无私念、纯洁高尚的天下胸怀跃然纸上!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倡导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周恩来夫妇就是这样的人。
  严于律己之楷模
  宋庆龄曾这样评价周恩来:“在个人生活和作风上,和他在政治上一样,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周恩来的思想修养,标准之高,律己之严,以及持之以恒,在党内是一个有口皆碑的典范。他的《我的修养要则》不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是切合自身实际、说到做到的修养指南,他始终保持着清正廉洁的品德,从不搞特殊化。
  193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邀请周恩来任副部长,授中将军衔。经中共中央同意,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按照国民党官员的标准,每月能领几百元的薪金,但他按照延安供给制的标准,只留五元津贴,其余全部交党费。他长期工作在大后方,在物价持续上涨的重庆,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并反对任何特殊照顾。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组织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种菜、养猪。有一次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在洛川吃饭,警卫员看到周副主席一路劳累,日渐消瘦,便买了一份带肉的炒菜,以改善伙食。周恩来发现后,当即把荤菜退了回去,要了一份炒豆芽,他望着延安的方向,严肃地说:“那边的生活还很苦,有盘素菜就不错了!”1939年周恩来胳膊受伤,去苏联治疗期间,斯大林曾送给他一件皮大衣,他冬天当大衣御寒,下雨天当雨衣,有时晚上还当被子盖,被大家誉为“三用大衣”,全国解放后他还穿了多年。转战陕北时,周恩来更为辛苦,他和毛泽东、任弼时留在陕北打游击,鞋底磨了个大洞也不知道,还继续穿着;吃饭艰难时,他把自己的一点细粮留给毛泽东,而毛泽东又把它转让给生病的同志,坚持吃榆树叶面糊糊、黑豆稀饭和酸菜。周恩来给中央机关的同志说:“我们要和陕北父老同甘共苦,适应艰苦的战争环境,给部队做出样子,只要一息尚存也要像蚕一样,将最后的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人民。”
  无我者明,无物者公。周恩来这种优秀品质,保持了一生,有人把他的一生概括为“六无”: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无私,劳而无怨,死不留言。他的事迹不仅感动着亿万中国人民,也感动了全世界人民。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降了半旗。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下半旗。”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的外交官们个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高尚品格举世无双!
  今天学习《我的修养要则》,就是要学习周恩来终生坚持自我改造的精神、严于律己的优秀品德、廉洁勤奋的工作作风。
  周恩来的名字,已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名片。在他的身上,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格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洋溢着浩然正气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集中体现了党的领袖人物的精神风采,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周恩来的精神风范,是弘扬社会正气、激发社会正能量的强大力量源泉。
  (选自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红色延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