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宜川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王湾村现代生态旅游脱贫示范基地
  通讯员 宋延峰 李文振 本报记者 刘小艳
  冬日,宜川县南郊王湾村,110座拱棚整齐排列。尽管这个时节已不能种植农作物,但是农户张玉成依然隔三岔五地穿梭于拱棚内外,盘算着来年的计划与收成。
  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2017年老张发展了4座大棚,种上瓜菜,年收入一下子突破了2万元,年底又搬进了新房,摘掉了“贫困户”帽子,日子是一年更比一年好。
  宜川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有贫困村4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161户8274人,其中在册贫困户1366户3303人。计划2018年脱贫26个村1003户2699人,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目标。
  立好项,选对路,因地制宜选准脱贫致富产业
  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
  宜川县将特色产业扶贫作为首要任务,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行动,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不断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在宜川县英旺乡丁盘村集中光伏扶贫电站,一望无垠的蓝色光伏板犹如一片蓝色的海洋,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2017年4月,宜川县实施了英旺乡丁盘村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建设项目,建设规模4.44兆瓦。截至目前,电站累计发电410万度,年上网电费收入449.3万元,帮助当地148户贫困户增加收入。
  产业扶贫,既要因地制宜走“老路”,也要创新谋变穿“新鞋”。宜川县立足县情实际,抢抓“三变”改革机遇,稳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走进交里乡乔庄行政村的陈家山产业扶贫示范园区,正在干活的贫困户张根生停下手里的营生说:“我和公司签订合同,流转了8亩土地,每年分红3000元,还将国家补贴的1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作为入股企业股金,成了企业股东,2017年分到了1500元。同时,我还在果园打工,每天能挣100元,感觉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像张根生一样,在交里乡受益的还有168户产业户、34户兜底户,他们以每户1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作为入股股金,纳入企业,参与分红。同时,贫困户和周边村民受雇参与园区劳作,率先学习苹果管理先进技术,实现“土地租金、务工收入、股份分红”兼得的效益。
  目前,宜川县累计培育发展脱贫产业基地22个,扶持贫困户发展苹果等产业5000余亩,畜禽养殖、蘑菇、木耳、羊肚子菌等产业遍地开花,光伏扶贫带动贫困户1329户,户均年收益3000元,连续受益20年,实现了贫困群众长短产业全覆盖。探索推广了“支部+集体经济+贫困户”“企业+基地+贫困户”等扶贫新模式,建成“三变”改革示范点14个,带动贫困群众891户;为56个村互助资金协会注入资金2246.9万元,村集体经济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县“110”产业服务指挥中心建立运行,产业扶贫户基本实现了人人都能掌握一技之长;贫困劳动力公益专岗、苏陕协作专场招聘、劳务输出等工作扎实开展,贫困群众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广。
   建得起,住得好,贫困群众住房得改善
  走进宜川县德馨园小区,一幢幢新建的住宅楼整齐划一,小区内绿化如新、干净整洁,居民们正在广场上悠然散步、锻炼身体。
  小区19栋一单元201室里住着残疾人宋宏刚,他原来是秋林镇宋家村村民,2016年,被认定为贫困户。2017年初,他向当地政府递交了移民搬迁申请。同年8月8日,宋宏刚就喜迁新居,搬进了德馨园移民安置小区。
  新房宽敞明亮,设施一应俱全,宋宏刚难掩激动地说:“这么好的房子我自己才掏了1万元。这种做梦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如今变成了现实,非常感谢党的好政策!”宋宏刚家里有四口人,大女儿宋丹宇在公益专岗上班,每月政策补贴1480元;全家享受低保、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残疾补贴,再加上小卖部收入和夫妻打工收入,如今,全家一年收入超过4.5万元,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住有所居、住有安居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县城,同样也覆盖了宜川县的各个农村。
  在宜川县农村,很多贫困村民都居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靠山而建的土窑洞或棚户房里。如何改变这些村民的住房困境?宜川县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有力举措,通过回购商品房安置、建设移民搬迁点安置、敬老院安置、幸福院安置和分散安置五种方式,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56户1752人、避灾搬迁263户782人,全面解决了全县贫困户的住房问题。
  提信心,增动力,扶起贫困群众的精气神
  云岩镇北赤村第一书记范永红扎根基层抓党建,帮助贫困村民发展产业;秋林镇太坪村的致富能手李军学,通过自身脱贫,带动全村发展特色产业;英旺乡高里塬村村民张新建,21年坚持种植蘑菇,从而走上致富路;集义镇桌里村村民高彩霞,用真诚与真心酿造出了芳香醇正的“山水沁芳酒”……
  走在宜川的田间村落,随处可见干群齐心协力拔穷根的生动画面,处处呈现出脱贫攻坚的生动场景。
  “打扫自家院子的卫生,还能赚取5个积分,拿着积分卡便可领到所需的日常用品。”64岁的宜川县英旺乡啊道村村民陈德虎拿着在“爱心超市”兑换到的洗衣粉高兴地说。
  为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宜川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按照“政府搭台、村组承办、社会参与、百姓受益”的模式,积极探索出一套“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振精气神”的“爱心超市”运行办法,建成“爱心超市”57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鼓动、教育引导、典型带动、爱心激励,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依赖思想,让贫困群众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根本转变。
  如今,扶贫小喇叭、政策口袋书达到贫困群众人人有份,“激发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文艺宣传巡演走进千家万户,文化墙成为贫困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带起来,保起来,保障兜底确保贫困户不掉队
  “在这住得好、吃得好,衣服脏了,两三天就洗一次。”70岁高龄的薛王成是宜川县寿峰社区打虎庙村的“五保户”,无儿无女,孤身一人。2018年,宜川县移民办在征求老人家意见后,将他安置在了宜川县十里坪敬老院,彻底解决了薛王成的住房和生计问题。
  鳏寡老人、残疾人等特困群体是宜川县贫困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贫以来,宜川县利用十里坪敬老院和5个幸福院,对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鳏寡孤独老六类共107户162人,落实低保、残疾人补助等政策,使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无虑,累计发放低保、残疾人等生活补贴金2331.7万元。
  家住云岩镇八零村的孙康,由于重度脑瘫使他脸部和全身扭曲,连说话都十分困难,瘫痪卧床17年的他,身形瘦弱得只有几岁孩子般大小。但他内心却装有一个大世界,“我想上学!”
  2017年,宜川县组织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县里决定为全县23名因残疾、智障等原因无法上学的青少年送教上门。云岩镇九年制学校的韩宝成、王璐莹、苏飞3位老师为他编制专门的教学方案,并利用周末时间上门为孙康上语文、数学和其他课程。这一年,孙康因为这几位经常串门“亲戚”的不断教育和交流,变得兴奋和自信。
  贫困家庭中,因病致贫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其帮扶难度也最大。
  家住英旺乡啊道村65岁的脱贫户赵福庆,早年因一场车祸造成右腿骨折,这两年受伤处肱骨头坏死,最近他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进行了两次手术治疗。他说:“这次看病花了5.8万元,医保报销了5.2万元,这样算下来,我们只花了6000元。多亏了党的好政策!”
  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为让非贫困群众不再因病致贫、脱贫群众不再因病返贫,宜川县创新健康扶贫,实施“家庭医生、乡村医生与贫困户家庭签约”的“双签约”模式,实现“一对一”签约服务,全方位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并连续两年为所有贫困户免费购买了“五大保险”,累计赔付资金300余万元;“四免一提一降”等政策有效落实,合规合理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让贫困群众实现从有病不敢看向病有所医、看病不愁转变。
  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一项项惠民工程逐一实施……使12万宜川群众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托起“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