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最后”的扳道工

    ●姜巧艳在保养道叉信号表示器
    ●一名扳道员在盯控出库机车安全通过道叉
  本报记者 忽弋琛
  扳道工,一种特殊的职业,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和铁道旁小小的扳道房一起,曾经是千里铁道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重复扳动着手中沉重的道岔,改变着一列列火车前行的轨迹。
  如今,随着绝大部分沿用百年的人工道岔被高科技时代的电动道岔系统所替代,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守护在道岔旁的扳道工们也已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在位于宝塔区李渠镇阳山村的延安机务段机车整备场上至今仍然保留着扳道工,他们几乎也是陕西省境内国营铁路上最后的扳道工。
  二月末的陕北,早晚气温依旧在零度以下。一大早,老钱像每个上白班的早晨一样,吃过早饭来到了延安机务段整备车间的值班室里,和上夜班的同事交接工作之后,他仔细看了看今天的工作计划单,穿好工作服,戴好工作帽,拿上略显陈旧的信号旗和对讲机出发了。
  火车头的“方向盘”
  “0号传达调车指令……”老钱刚来到整备场上,对讲机里就传来了调度员的指令:“DF8B5513号机车13道出……”
  “3号明白,DF8B5513号机车13道出!”老钱边应答边来到铁轨边的一副道岔旁,用随身携带的钥匙打开锁,弯下腰拔出插销,半蹲下身,扎起马步,两手握住长长的拖柄,用力一拉,眼看着尖轨从左往右平行移动,再慢慢贴合,伴随着“咔哒”一声,道岔就算是成功扳动了,老钱又迅速插上插销,锁住道岔,随即小跑到轨道旁边站好,双手举起信号旗,打出一个旗语指令。另一头,等待从13道出的火车司机确认了老钱打出的信号,鸣笛回应,机车缓缓驶出13道……这一系列动作老钱每天要重复几十次。
  扳道工这个岗位很多人也许并不熟悉,他们口中所说的机车就是指火车的车头,要知道火车车头上是没有方向盘的,行驶中改变方向需要通过道岔转换来实现,而扳道工则是通过人力扳道,从而改变火车运行方向。通俗点说,他们把着火车头的“方向盘”。
  老钱名叫钱峰,今年59岁,他工作的地方是坐落在宝塔区李渠镇阳山脚下的延安机务段,旁边不远处就是包西铁路线延安北站,也就是好多延安人口中的“阳山火车站”。和车务段负责列车的车厢调遣不同的是,延安机务段担当包西线、神大线等150对列车的牵引任务,以及12台专调及小运转的牵引任务。每一天,当一列列满载着煤炭、石油、农副产品等物资的火车在延安北站卸下车厢后,他们的车头就会回到机务段这个“港湾”里来,在这里进行补给、整修并听从调遣再次出发。老钱他们的任务就是通过扳动道岔将这些“入港”机车指挥到他们所要前往的目的地。
  “我们这里4名扳道工实行‘四班三运转’,分白班和夜班,白班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七点,夜班从晚上七点到早上八点,每个班工作12小时。”老钱说,“要是扳错道了,列车就会开错方向,严重时还有可能造成列车碰撞、脱轨,所以这份工作需要的并不只是力气,还需要有非常强的责任感!”事实上,老钱他们除了要负责扳道外,还要负责机车的调度,也就是把机车按照不同的目的地重新编组成列,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应该是“调扳员”。
  “每个机车都有它的目的地。有的要出库,有的要入库,还有的要去进行整修……有时候‘一批活’二三十辆机车可能要前往很多个不同的方向,我们叫它‘套花车’,这是最复杂的了。忙的时候一个班下来,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根本就没时间吃饭,下班回到宿舍一挨枕头就睡着了!”老钱说。
  和“套花车”比起来,雨雪天气才是扳道员们最难熬的。“雨天不能打伞,天气再恶劣也要坚持作业,雨水多的时节,经常是淋一整天的雨。雪天更是需要时刻关注,万一道岔积雪必须第一时间清除,并且铺设防雪布,一旦结冰造成道岔扳不动,那就麻烦大了。”和道岔打了半辈子的交道,老钱对这位“老朋友”的脾气和性格早已谙熟于心。
   “三八”女子扳道组
  就在距离老钱他们所在的整备场不远处还有一个整备场,这个整备场上的扳道工作是由清一色的8名女工组成“三八”女子扳道组完成的。
  和老钱他们不同的是,“三八”女子扳道组平时驻守在机车入港和出港的两个扳道房里。不足6平方米的扳道房里,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个衣柜就占据了整个房间的三分之二的空间。随行的工作人员郜军山告诉记者,墙上悬挂着的机车线路电子显示图、一部转盘式电话、一部对讲机和一本《扳道员工作日志》以及养护道岔的刷子、棉纱和机油,就是一个普通扳道工的全部“家当”。翻开日志,一行行端庄秀丽的钢笔字映入眼帘,它不仅记录着出入库机车的车号、停车股道号以及作业时间等信息。
  杨艳是这个“三八”女子扳道组的组长,整个组里属她的学历最高,业务能力也最好,段上组织的技术比武中,她曾连续拿过第一名。杨艳的老家在洛川,中专毕业后她干上了扳道员的临时工作,可是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间她因为忙几乎没有回家和父母过过春节。
  “春运期间,段上增加了临时牵引任务,机车出入库的台数比往日更多了,有时一天要进出40多台次,这一出一入每天就要显示信号100多次,赶上机车集中出入库,我们连吃口热饭的时间都没有。”杨艳说。
  扳道工的孤独寂寞,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到。因为扳道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扳道工们上班的时候不允许听音乐、玩手机,更不允许当班期间打盹睡觉。所以,杨艳她们除了正常的外出作业,就这么一个人在扳道房里静静地坐着,看看业务书,听着对讲机里不时发出的刺耳的电流声。
  在2号扳道房外的轨道旁,另一名“三八”女子扳道组的成员姜巧艳正在利用间歇时间维护道岔。只见她用一团蘸了机油的棉纱仔仔细细地擦拭着股道上的滑床板,每一根螺栓、每一处角落都不曾落下。“平时要注意养护清洁道岔,这样它才会配合你的工作,要是不注意养护,等到道岔生锈了可就不好扳了。”姜巧艳说。    ●扳道员雪中作业
    ●“三八女子扳道组”在保养道叉
    ●杨艳在指引机车正点出库
“延安号”机车
  今年40岁的姜巧艳就是阳山村本地人,已经从事扳道工作13年了。姜巧艳的家就在机务段旁边,两点一线的生活使得她整天面对的就是火车和铁轨,可是她不但没有厌倦这份工作,反而对火车和铁轨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愫,没出过远门的她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坐火车去外面走走看看。 
  一年前,姜巧艳生育了二孩,刚出了月子不久,她就决定和小姑子一起带着孩子坐火车去青岛旅行。
  从延安到青岛乘飞机最多两个小时,乘高铁也就是半天时间,可是为了省钱也为了多“享受”火车时光,姜巧艳一路都买着最慢的火车的硬座票,就这样抱着刚刚满月的孩子,辗转坐了火车三天到达了青岛,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可是在她看来,这都是享受:当她坐夜车时闭着眼睛听到火车发出“咣……嘡”的声响,就知道是火车进入岔区了,马上就要进站了;在窗口买票的时候,她能准确地报给售票员最便宜的“小慢车”的车次,有时报的还是铁路职工内部给该趟火车起的“昵称”,引得售票员好奇地问——你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这一切都让她感到很自豪。
  回到延安后,产后不满两个月的姜巧艳就上岗了。“在家里听到火车的声音就待不住了,就想来轨道边上走走看看,索性就不休产假了,来上班吧!”她说。
  即将离开,想说不舍
  今年是老钱在铁路上工作的第40个年头,也是他在延安机务段当扳道工的第15年。这些年来,老钱亲手改变了无数机车的运行轨迹,也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巨变。“刚工作那会,运行的都是烧煤的蒸汽火车,声音很响但速度不快,后来变成了内燃机车,现在我们每天服务的最多的就是电力机车。”接着老钱指着整备场上停靠着的一辆车身写着“延安号”的内燃机车不无感叹地说,“我刚来延安时,这‘延安号’是当时最好的机车,他给延安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你瞧,现在它也老了,过段时间就要拉去整修了。”而老钱也将在明年退休。
  几十年如一日,老钱已经习惯了和道岔为伴的生活。想到明年即将离开这个工作和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他最想说的是不舍。可老钱也知道,这些年随着铁路提速和智能化改造,不少铁路人工道岔都完成了电动化改造,扳道工这样的工种也将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我虽然要退休了,可我还是希望能早日完成道岔的电动化改造,那样就会减少很多人工劳动,安全系数也更高!”老钱说,“虽然一直和火车打交道,可是却很少有时间坐火车去旅行,过几年,等到延安到包头的动车开通了,我一定要带孙女坐动车去我工作过的铁路线旁走一走、看一看。”
  姜巧艳说,她在坐火车去青岛的途中几乎都没有看到过扳道房,这意味着全国许多地方的人工道岔都已经被电动道岔取代了,她不禁有些担心:“我现在工作的道岔在未来的某一天是不是也将被取代?那时我们这些扳道工该怎么办呀?虽然我现在收入不高,但这算是我们家中最稳定的一份收入。”
  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扳道工们用他们的责任感牢牢筑起了机车出、入库,转线作业的安全防线,为全段安全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即便将来不再有扳道员的岗位,也会为他们安排别的岗位,让他们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听到这些,姜巧艳多少有些释然:“总是要进步的嘛,扳不了道岔我还可以学其他的技术,听说电子道岔也需要人工操作呢!”
  叮铃铃,急促的电话铃声又响起来了——
  “1号,HXD30189机车5道出库!”电话的那头传来整备值班员的调度命令。
  “HXD30189机车5道出库,1号明白!”
  姜巧艳复诵完调度命令,拿起信号旗径直走到道岔区,一边确认股道开通方向,一边向司机显示开通信号,口中念念有词,手势依然是横平竖直……(本文图片由郜军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