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43户贫困户的“好亲戚”
——记黄龙县界头庙镇神地村第一书记刘磊
●刘磊(右)走访贫困户
  本报记者 房佳 通讯员 孙园芳 刘俊 
  阅读提示
  ■“如果不是因为扶贫,我都不知道神地村在哪儿,也不会与这里的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亲戚’,多了神地这个第二故乡。”
  ■“危改完成后要搬往新家,我因为身体不便,一个人没能力搬家。刘磊这娃就带着村干部上门给我服务,帮我搬了新家。刘磊可真是个好娃!”
  ■如今一提到刘磊,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说:“这个小伙儿不简单!”
  七百多个日夜,扎根之处便是故乡;十万多字的扶贫日记,字字句句充满温情。他用使命和担当,以青春的名义,写就了第一书记与贫困群众同心铸梦的动人篇章。
  2017年5月,受组织选派,29岁的刘磊被派驻到黄龙县界头庙镇神地村驻村,从此,他远离了舒适的办公室,吻别了刚出生的女儿,全身心投入到神地村的扶贫工作中。近三年来,刘磊连续两年荣获界头庙镇“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2017年被评为延安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优秀个人”。
  摸透村情村况
  刘磊常说:“如果不是因为扶贫,我都不知道神地村在哪儿,也不会与这里的4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亲戚’,多了神地这个第二故乡。”
  因为扶贫工作,周末无法与家人团聚是家常便饭。刘磊自踏上神地村土地的那一刻,便立志做好扶贫工作,让群众早日实现多年的“脱贫梦”。为了尽快熟悉情况,他沉下身子,克服语言和生活习惯上的不便,谦虚向当地驻村干部请教,很快就找到了扶贫工作的方向和思路。为详细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刘磊带上笔记本逐户上门走访,对贫困户进行全面摸排。汇总情况后,他结合黄龙县扶贫政策因户施策。
  在做好贫困户帮扶工作的同时,刘磊还没有忘记解决非贫困户的合理诉求。他逐组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在宣传解释扶贫政策的同时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归纳整理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然后逐一制定解决措施。通过他的出面争取,县住建局投资200余万元为神地村石家庄组、山户组、神地村硬化了巷道,满足了村民多年的心愿。2018年7月,暴雨冲毁了神地村约15公里的生产路,他积极争取镇政府资金5万余元,第一时间为村里修通了生产道路,保障了农户的生产生活。为解决根本问题,他积极同水务部门协调,争取到280余万元资金,为村里修建蓄水池和涝池各一座,彻底解决了三个村民小组的灌溉及防汛问题。一件件民生实事,一次次深入走访,既提高了他的工作水平,也拉近了他与群众的距离。
  紧盯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一直是阻碍村民增收的瓶颈。如何变“输血”为“造血”,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这是摆在刘磊面前的一道难题。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群众看支部”。因此,他在联合党员干部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致富产业。2018年,全村新建苹果园510亩,其中矮化园102亩;栽植花椒62亩,连翘216亩。为解决技术难题,他邀请涉农部门技术人员和当地“土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提供技术服务,为产业转型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界头庙镇按照“一村一品”的扶贫要求,坚持“政府+基地+贫困户”发展思路,发展激励性扶贫项目,调整单一扶贫结构,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增收道路,林下养鸡、果蔬种植、特色畜禽养殖等产业快速发展。面对有利的发展政策,刘磊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2018年4月,他通过多方考察,在山东菏泽购买了200只杂交种兔,在神地村建起了占地6亩的野兔养殖示范基地,先后投入10万余元,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繁育,兔子已增加到300只,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心系困难群众
  “危改完成后要搬往新家,我因为身体不便,一个人没能力搬家。刘磊这娃就带着村干部上门给我服务,帮我搬了新家。刘磊可真是个好娃!”提起刘磊,神地村山户组82岁的贫困户王银花打开了话匣子。她说,平时只要谁不方便到城里或镇上办事,刘磊知道后就会开车接送。
  为帮助贫困户霍学发早日脱贫,刘磊多次到他家去讨论商量,发现霍学健康理疗这个专业技能后,他争取创业资金2万元,协助霍学开了健康理疗馆,为霍学一家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几年间,刘磊为村上贫困户争取公益性岗位10多人,在入户期间帮困难群众打扫卫生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如今一提到刘磊,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说:“这个小伙儿不简单!”每当群众经过村委会时,也总会热情地同他打招呼,有时还会带点家里种的青菜,俨然把他当成了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