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牢记嘱托 矢志不渝
奋力谱写延安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延安全景
    ●美丽南泥湾
    ●清洁油井
    ● 碧水蓝天
    ●工作人员检查延川县污水处理低排放改造项目
    ●洛川分局工作人员执法检查
    ●延长分局绘制“延长县生态环境一张图”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始终牢记“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这一根本要求,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增强人民群众福祉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迈上新台阶,奋力谱写延安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
  保卫蓝天,空气质量居全省前列
  由于大气污染成因复杂,治理难度大,经常存在“看不见、说不清”的现象,以烟、煤、尘、车为主的传统单一的治理手段,已经无法解决现阶段的大气污染问题。为此,市委、市政府按照“掐头、断链、去尾”的总体思路,积极动员大气治理各成员单位及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强化联防联控,严格考核奖惩,举全市之力投身“蓝天保卫战”。
  近年来,我市逐步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制度、机制和办法,全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综合把控,持续开展大气环境“冬病夏治”臭氧污染、扬尘污染、机动车、餐饮油烟专项整治,依托“一市一策”专家团队,从大气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大气治理应对措施、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方面全过程深度治理,掌握了大气污染治理的主动权,解决了一大批“看得见、摸不着”的大气环境污染难题。
  近年来,延安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综合质量指数逐年改善,优良天数整体呈上升趋势,PM2.5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2021年在遭受10次全国大范围沙尘暴天气,造成25天污染的情况下,我市优良天数仍达到325天,超额完成省考318天的年度目标任务。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达到3.75,同比改善了6.5%。PM2.5浓度改善到27微克/立方米,创历史纪录最低,三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再次进入国家达标城市行列,同时13个县(市、区)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有力地守护了“圣地蓝”城市名片。
  2
  水质提升,鱼翔浅底景象再现
  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认真分析研究,科学安排部署,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市政府全力推动、市级各部门各负其责、各县(市、区)齐抓共管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了《延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延安市关于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分阶段、分领域向各县区、市级相关部门下发碧水保卫战目标、任务、时限、责任“四张清单”,进一步明确目标,夯实责任,形成了“刚性治标、系统治本”的治水思路,明确了“五先五后”治水举措,大力实施“控污、截污、清污、减污、治污”五大工程,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我市先后完成南沟门水库、红庄水库和9个“千吨万人”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以及王瑶水库保护区调整,建成系统治水项目278个,建成各类污水处理厂(站)188座,污水处理规模达到25.8万吨/日。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候鸟成群的美丽景象已不罕见。2021年,在国控断面由6个增加到14个的情况下,全市优良水质断面占比达到85.7%,较2020年提升12个名次。2022年第一季度我市水质改善排名位居全国337个地级市的第10位。
   3
  护土作为,百姓吃住更安心
  土壤环境质量是关系老百姓吃、住安全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法》,紧紧围绕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这一核心宗旨,前后出台制定了《延安市油煤气生态环境大整治工作方案》《延安市落实企业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工作方案》《延安市油气开采清洁井场建设标准》《延安市油气开采清洁井场建设标准》等一系列文件,以四张清单的形式将工作指标纳入责任考核,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确保上级下达和全市确定的土壤污染防治任务落地见效。
  全市目前累计建成清洁井场3.17万个,建成率达到93.89%,建成清洁矿井48个,建成率达到80%。全市302家危废产生单位、71家医疗单位、19家危废经营单位均在省系统完成了申报工作。
   4
  “三线一单”,推进黄河高质量发展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同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省级党委和政府加快确定“三线一单”,在地方立法、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执法监管中不得变通突破、降低标准。
  中央有部署,延安有行动。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组织开展“三线一单”编制工作,2021年11月26日发布了《延安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按照保护优先、衔接整合、有效管理的原则,将全市行政区域统筹划定为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三类,共194个单元,实施分区管控。
  我市把“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与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刚性约束和政策引领作用。在相关立法、专项规划编制、产业政策制定、城镇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及重大项目建设、执法监管等方面将“三线一单”要求贯穿全过程,推动产业发展方式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变,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
  信息建设,开启智慧环保新时代
  2019年8月,我市正式启动建设延安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项目,建设了17套空气自动监测站、54套微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5套固定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1辆移动式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车、1辆激光雷达走航车、1架无人机、85套污染源排污口视频监控等8大类监测设备。
  信息化项目的建成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战略实现了数据深度融合,形成了生态环境“大数据”,更加充分摸清了延安市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底数,为政府出台环境政策、强化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切实提升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更好地守护“圣地蓝”这张城市名片提供了坚强保障。
  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系统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目标,集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应急、三线一单、工作任务指标管理为一体,借助物联网、传感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起全网覆盖、上挂中省、下沉站点、部门纵横联动的全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监测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了“一站式应用、一张图共享、一体化分析、一盘棋管控”的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目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努力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问题稳定下降、碳排放总量提前达峰、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的目标,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开创美丽延安建设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