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绘就果乡“富春山居图”
    ●中国苹果第一村
    ● 诗画中的芦白村
    ● 黄连河全貌
    ● 屈静静为黄连河村代言
  记者樊小帅 通讯员冯妮娜
  一条条平坦的道路直通农家,一栋栋整洁的院落错落有致,一排排苹果树排列整齐……盛夏时节走进洛川县,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洛川县坚持政府、企业、农民一起干,坚持“不填塘、不劈山、不占田、不砍树”“树上有鸟,河里有鱼,地里有虫”的原则,利用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不仅实现了产业增收、苹果后整理、就业增收、分红增收等,还守护着绿水青山,为群众换来“金山银山”,让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好的追求。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你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早在1988年,一首《黄土高坡》唱响大江南北。而位于延安市南部的洛川县,因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每到春、秋季节变更时间,黄土、大风、飞沙……是这片土地留给人们最初的印象。
  如今,漫步在洛川县凤栖街道芦白村,白墙红顶的院落、整齐有序的村舍、干净整洁的巷道、独具洛川大塬特色的休闲广场,儿童嬉笑打闹、青年翩翩起舞、老人闲唠家常、街坊邻居笑靥如花……一幅乡村美景映入眼帘。
  “以前公路沿线、田间地头的废弃反光膜四处乱飞,果园里果树枝条乱堆乱放,各家门口污水横流,大家对此都习以为常,毕竟人老几辈都是这样过来的。自从县上把我村确定为示范样板村后,芦白村的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到我们村走一走、看一看,就像生活在风景画里似的,群众心情好了,发展产业的劲头也更高了。”村里的老支书邵牛子乐呵呵地说。
  邵牛子告诉记者,芦白村在2018年就开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逐年改善人居环境,现在每家每户房前屋后都种满了各色鲜花,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水厕,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走进村民屈东学的庭院,茂盛的绿植、整齐漂亮的菜园跃然眼前,俨然一座小花园。屈东学说,“这里原来是土马路,现在不仅有了水泥路,还有了绿化带,家家院子里头修了花园,改造了厕所,村子美了,我们这些老百姓的心情也非常好。”
  如果说人居环境的改善,让村民的生活多了一份舒心,那么收入的增加,则让村民的生活多了一份放心。
  左英英是洛川县凤栖街道谷咀村村民,2006年起便一直在谷咀村经营农家乐,年收入20多万元。2020年,芦白村为了发挥城边村有利的地理优势,带动村民发展农家乐的积极性,邀请左英英在村子发展农家乐,“这里地理位置好,人流量大,一天平均下来能收入近2000元。”左英英说。
  据凤栖街道办党工委书记雷惠斌紧介绍,近年来,芦白村通过“三变”改革,实施土地流转,把310亩土地流转给陕西方旭建设科技园,村民每年每亩地可获得4150元流转金,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创收9.6万元。
  “村民还可以通过在科技园务工来增加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还可以实施股权分红,实现了一份土地三份收入。”芦白村党支部书记马进权补充说。
  村子由过去的产业落后、村容较差的贫困村一跃成为新时代洛川的美丽乡村。如今,这里村容村貌都有很大改善,全村所有的巷道进行硬化、绿化和亮化,整村完成了新型标准化卫生厕所改造,并利用村庄沿路三角闲置土地建成四个小广场,供村民休闲娱乐、健身锻炼。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在洛川县阿寺村,记者看到这里有洛川历史上的第一个苹果园。尤其那棵由陕北苹果之父李新安引进的第一棵苹果树,依然根深叶茂,当地老百姓都称它“功臣树”。从阿寺村的六七亩果园,到如今洛川县的苹果种植面积达53万亩,再到洛川苹果品牌价值达到687.27亿元,成为全国农产品第二、水果类第一的知名品牌,苹果真正成为洛川人民的“平安果”“幸福果”和“致富果”。阿寺村也成了苹果文化的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洛川县围绕“以产业促旅游,以旅游养产业”的发展思路,不断推进苹果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相融合,依托洛川会议旧址和“第一棵树”保护开发,通过对李新安故居、旧城墙遗址、传统建筑、古槐树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挖掘苹果文化、黄土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资源,以苹果产业为基础、苹果文化为载体、苹果交流为核心、旅游+互联网为渠道、果农增收为目标,投资3.8亿元,将阿寺村打造成“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收、冬赏雪”的“中国苹果第一村”。
  如今的阿寺村,苹果种植、采摘、旅游观光、饮食住宿、门面商店等都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好渠道,也成了全县苹果产业因果文旅融合带来更高附加收益的缩影。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小村庄,竟然一举成为‘网红打卡地’,苹果价格也因村子名气逐年递增。”村党支部书记李保艮告诉记者。
  每年的金秋十月,当红彤彤的苹果挂上枝头,洛川苹果旅游旺季也如约而至。优美的风景、低廉的物价,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圆着“诗与远方”的美梦,在蓝天下、塬峁间漫步休闲、树下采摘、品尝鲜果,昔日冷清的阿寺村一下就火爆起来。
  “步行5分钟就能到苹果园,下午干完农活,还能领娃在广场上玩个游乐项目。被苹果园包围的村子,能成为游客的打卡地,非常骄傲。”阿寺村村民李延军说。
  几年时间,原来的小村庄已不复存在,大片大片的果园不断更新换代,果品品质不断提升,果农口袋不断充实,昔日只能守着果园增收的村民,也发展起二、三产业致了富。
  “遇到旺季,一户农家乐一天至少能卖将近3000元,现在村上还引进企业,修建了福康拓展训练基地,可以体验真人CS、野地摩托车、大型网红秋千等游乐项目,也成为洛川各学校体验苹果文化的试验地。”永乡镇副书记李敏翠说。
  “果业+旅游”的现代产业体系,让这个曾经靠天吃饭、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小村庄变了样,也让这个集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形态大放异彩。
  绿水青山也能“变现”
  “你是因为什么爱上黄连河?因为放眼望去,黄连河树木葱郁……”近日,洛川县土基镇屈静静为洛川县黄连河村代言的短视频火爆朋友圈。
  黄连河村是洛川县典型的洛河峡谷村,全村6个村民小组145户579人,有贫困户22户77人,总耕地面积3611亩,其中果园仅600亩。面对不适宜发展苹果产业的现状,近年来,黄连河村党支部广植林果,依托山水资源,成立了洛川县黄连河生态林业有限责任公司,发展林下经济、打造了垂钓园、吊桥、红色旅游等景区,形成了富有河川风景特色的自然景观。
  7月3日,记者来到村里,整齐而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在仿古式路灯、旧时农器具、现代风车、红色灯笼的装扮下,别有一番滋味,前来观赏和拍照的人络绎不绝。
  在打造景区的过程中,黄连河村支部从产权制度改革入手,在3110亩口粮田和230亩机动地上作文章,成立了黄连河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引进黄连河生态林业有限责任公司,建成大棚138个,主要以木耳、蘑菇、香菇、蔬菜为主,养殖黑山羊、鸡、鸭、鹅,同时还引进了灵芝、娃娃鱼、桂花雀、七彩珍珠鸡、贵妃鸡等10余种珍禽水产养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而这也将林菌、林禽、林渔这些小生态圈连接起来,形成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吸引了本地及外地游客前来游玩、观赏和体验。
  为了鼓励村民依托家门口的林下经济发家致富,镇村两级领导干部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决定打破常规,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通过土地流转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与黄连河生态林业有限责任公司一同发展,把产业从传统玉米种植转变为林下特色产业,土地纯利润每亩每年增加了400元,使村民变成了“股民+产业工人”。
  “将土地经营权交由企业使用,每年村集体经济分红约8.6万元。根据所签合同约定,随着企业不断发展,随后村集体经济还将得到企业收益分红。”土基镇党委书记李发荣说。
  脱贫户田小军,从2017年以来就在景区打工,从家里出发,只需步行5分钟就能到工作地点,干些种植、采摘蘑菇的活儿。“除过在自家果园干活的时间,闲下来基本就在这儿打工,几个月挣了2万多元,快赶上我们果园的收入了。”田小军说。
  王安民也是黄连河村村民,除了在这打工,她还把家里的10.1亩土地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流转给公司。“按照合同,一亩地每年给我900元的分红,不管公司经营好坏,给我们的钱是不变的,没有风险。”
  2018年,在镇村两级领导的积极争取下,村党支部一班人从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5个方面入手,对村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硬化进村巷道、铺设排水排污管道,将涝池修建成具有江南水乡风的景观带,对全村145户村民的院落门墙、门楼等进行改造提升,家家修建了水冲厕所,让过去贫穷落后的村子摇身变成了如今的美丽村庄。
  依靠林下经济和旅游,不仅提高了土地的空间利用率,而且让农民不砍树也能增收,有力地促进了生态平衡,吸引了游客观赏,林下经济正在成为老百姓的“绿色银行”,逐渐改变着川道农民“守着林子没饭吃”的传统局面。
  昔日的小山村变成网红打卡地,旅游的人多了,村民们也抓住有利时机,纷纷支起了小摊,办起了农家乐、民宿,即使在家门口卖凉皮,旺季时一天也会有4000元的收入。
  “最多的一天村里游客达到4万多人次。”老支书牛中源自豪地补充道。
  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旅游火爆……从2015年到现在,黄连河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3700元增长到24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增长到现在的52.1万元,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四季有常青树满山遍坡,三季有不谢花轮番竞放;村前有清泉流淌,茵茵芳草;林间有白鸟鸣啭,声声应和。将军故里,红色沃土,十里山川如画。这就是现在的黄连河村。
  “数字”赋能让乡村治理更和谐
  “二组组长,村口有人乱倒垃圾,请立即联系村组干部前往查看,收到请回复……”7月4日,洛川县交口河镇安善村党建室智慧大屏前的安善村第一书记王晓龙正在下达指令,此时大屏幕的“九宫格”上清晰地显示着辖区相应监控点实时的高清画面。
  “这个‘数字乡村指挥中心’智能系统就好比千里眼和顺风耳,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对全村的交通管理、防火防汛等情况一目了然……”村党支部书记李铁锁介绍起村里开通的“数字乡村指挥中心”平台,笑语连连。
  交口河镇位于洛川县城南15公里处,下辖14个村33个组,全镇有10300余人,随着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建设项目的增多,乡村治理的“堵点”和“盲点”也随之增加。
  “如何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提高为民办实事效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我们可谓是想尽了办法。”交口河镇镇长边云峰说。
  在调研走访的基础上,交口河镇不断探索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巧借“数字乡村”新引擎,聚焦“乡村治理、惠农服务”两大领域,借力洛川移动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平台打响“数字乡村建设”第一枪,跑出了乡村治理加速度。
  目前,交口河镇交通要道、大院落、地灾点先后安装了110多个摄像头,并与各村联网,实现智能管理无死角。借助各地安装的智能摄像头,实时回传相关信息和高清画面,乡村干部可在第一时间掌握各村组的环境卫生、治安维护、交通管理、森林防火、疫情防控、防汛抗旱等实时情况。
  不仅如此,这些摄像头也成为了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老人儿童亲情互动的纽带,正如村民所说的“在外打工随时都能看看家里,放心”。
  据悉,交口河镇“数字乡村指挥中心”智能系统建成以来,交口河镇镇域内各村依托大数据发展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出集“平安乡村、智慧党建、云喇叭、疫情防控、村务治理”为一体“数字乡村指挥中心”智能系统。全镇利用该系统为群众办实事好事50余件,化解村民矛盾纠纷20余起。
  “通过系统的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功能,形成了覆盖全镇的动态监控网络。”交口河镇党委书记杨治国介绍说,“‘数字乡村指挥中心’智能系统建成后,实现了‘一屏观全镇、一网管全镇’的管理目标,乡村治理工作由以前的人力巡防向人机交互巡防转变,由粗放式巡防向针对性巡防转变,有力地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如今的洛川不仅是“苹果甲天下”的产业大县,还是全面建设有洛川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果乡,洛川的农村正在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新家园,一幅“果业强、果乡美、果农富”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浓墨重彩描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