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萧向荣
  人物介绍
  萧向荣(1910~1976),原名萧木元,广东省梅县石扇乡新田村人。1955年第一批被授予中将军衔。著有《关于部队教育工作》,诗歌《访问印度尼西亚》《旅途抒怀》等。
  到延安前
  萧向荣,1910年9月6日出生于石扇乡新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早年入梅县东山中学就读,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春加入中国国民党,参加左派新学生社活动。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任共青团梅县县委秘书。1927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4月调任共青团兴宁县特支书记兼县农民协会秘书,参加农民运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同年10月任共青团兴宁县委书记。1929年1月调任共青团东江地委秘书长,7月改任中共东江特委秘书长。1930年秋任东江特委巡视员。参加创建发展东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1年初调任中共闽粤赣省委秘书长,10月为开辟同上海党中央交通线改任永定县委书记兼县军事部部长。1932年6月调入红一军团政治部,在宣传部任报纸编辑。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曾兼过军委直属队总支书记。长期负责总政治部秘书和行政事务工作,成为总政领导人的得力助手,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各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曾兼军委秘书长。7月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改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处处长。9月调任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政治部秘书长。长征到陕北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秘书长。1936年5月改任军团统一战线部部长。参加了东征、西征战役。同年萧向荣根据长征的全过程写出了《红军长征曲》的歌词,同年12月任军委后方政治部秘书长兼统一战线部部长。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延安时期
  1938年12月,萧向荣调回延安任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9年1月创办《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号,编委会由毛泽东、王稼祥、萧劲光、郭化若、萧向荣五人组成,萧向荣任主编。毛泽东亲自写了《发刊词》。除做好编辑出版工作外,还发表了《部队中的宣传鼓动工作》《八路军与知识分子》《为提高文化知识而斗争》等多篇文章。该刊共出39期,1942年4月停刊。
  1940年电影团改属总政宣传部以后,萧向荣常参加电影团会议。1940年到1942年,陕甘宁边区进入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延安电影团处在胶片来源完全断绝的困境。军委政治部曾考虑精简电影团。萧向荣与吴印咸商定以生产自给和提高摄影技术的方式,取得了总政领导的支持,保住了电影团。
  1943年,电影团用仅有的胶片,把第359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拍成大型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真实记录了这一伟大创举。
  1943年4月改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44年夏天,萧向荣组织一批人到部队深入生活,创作新剧本,创作出《徐海水锄奸》等12个以表现部队生活为主的广场歌舞剧。另一批留在延安的联政宣传队员,也创作和演出了《无敌红军》《开辟第二战场》《拥护成立联合政府》等广场活报剧,受到好评。
  1944年冬,萧向荣把联政宣传队编为两个演出队,分别到庆阳和关中地区的部队演出。他亲自带演出一队到刚从前方回到陕甘宁边区的教导第2旅慰问。
  1945年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并出席大会。大会的资料影片,也是萧向荣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安排电影团的同志精心完成的。
  离开延安后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央决定东进东北,延安联防军机关大部分干部和陕甘宁边区部队的3个旅组成东进纵队调往东北。联防军机关调往东北的干部编为东进纵队的直属支队,萧向荣任该支队政治委员。12月初,直属支队到达陕甘宁边区北部重镇绥德。部队产生了急躁情绪,萧向荣组织大家学习时事,说服同志们认清形势,执行命令。1946年春节到来之前,萧向荣安排联政宣传队准备为绥德党政军和人民群众排练文艺节目,并到现场观看他们的排练。
  1946年9月,萧向荣率东进纵队直属支队到达哈尔滨,任东北民主联军即后来的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此后任东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49年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兼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兼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部长、第十五兵团政治委员、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兼军委直属党委书记、国防部办公厅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被选为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6年3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延安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