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塞明喂牛 马梅梅挤奶 “收拾牛圈、割草、粉碎草料、喂牛、清洗奶牛、挤奶、拌料、饮牛、打包装奶、送奶……”这就是一个养奶牛人每天周而复始的工作单,既忙碌而又枯燥。
近日,笔者来到安塞区沿河湾镇云坪村上散养奶牛的养殖基地,见到了返乡创业饲养奶牛的刘塞明夫妇,去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当初还是在我连哄带骗情况下才说服他养奶牛的。当时,云坪村上就有一家外地人散养奶牛,因为管理不善,奶质也不好卖不出去,不得已情况下,要对外转卖,村上谁都不敢接手,我就萌发了接过来养的念头。”回想当初选择时,马梅梅打开了话匣子。
39岁的刘塞明之前是开货运大车的司机,几年来,年年在门外跑,钱没挣多少,还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在这种情形下,正好云坪村外地人散养的奶牛场要对外转手,有想法、有胆量的马梅梅在心里就萌生了养奶牛的想法。
没想到丈夫听后一口回绝,虽然没有饲养的经历,但深知养奶牛辛苦,刘塞明心里一百个不乐意。
在妻子马梅梅的软磨硬泡和亲戚们的鼓励下,刘塞明的思想工作终于做通了,马梅梅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贷款、借钱、谈收购价钱……干劲十足的马梅梅一直到处奔波。
2017年7月,刘塞明和马梅梅的养奶牛事业正式开始了。挤奶、送奶、割草、清洗奶牛、清洗牛栏、打扫圈舍、消毒就成了这对夫妻的日常。
“最初饲养奶牛没什么经验,奶牛得病得不到医治,还死过奶牛,可心疼了。”马梅梅说,一次,有头奶牛产后有病,她请来当地兽医来诊治,兽医一听说一头奶牛价值1万多元,吓得不敢医治,拿起医药箱就走。没办法,为摸索奶牛饲养方法,她不仅在手机上查阅了《牛病防治手册》《奶牛高效益饲养技术》等资料,还跑到延安周边一些有经验的养殖户那里讨方法、找经验。在不断地摸索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在每逢发现奶牛有病症,就从书本上找出治疗方法,然后自己给奶牛打针,多年来,她逐渐掌握了奶牛饲养方法。如今,只要看一眼奶牛,便能看出它们的精神状态,并以此为依据,判断身体状况。
“奶牛其实挺娇贵的,饲养可要十分留心,尤其是刚出生的小牛犊,要像照顾自家小孩一样,可要细心了。”说话间,马梅梅拿过铲子开始打扫起来牛圈。
“奶牛是食草动物,食量很大,每天要吃三顿,一头牛一顿大概要吃3.5公斤精饲料、10多公斤草,再加上适量的水,一天可费钱了。”刘塞明边说边指着远处的青储池,“这些草都是我们和附近农户们买的,储藏下冬天吃,现在正值夏季还好些,每天出去割些青草,再辅以玉米粉、豆渣等喂养。”
谈起养牛的技术,刘塞明顿时打开了话匣子:“牛吃的草料可关键了,食料直接影响着奶牛的产奶量,只有草料与饲料配比得当,奶牛才会营养均衡,产奶量才会高,奶质才好。”
“虽然养奶牛辛苦,但生活很充实,现在我每天送奶八九十斤左右,效益还是可观的。”刘塞明说,每天下午他都穿梭于安塞城区,送自家产的鲜牛奶。一天下来要跑近百公里,日复一日的往返,客户也越来越多,有些客户从他开始养奶牛起就订他的鲜牛奶一直到现在。手里有了余钱,夫妇俩也从接手的9头奶牛增加到现在24头。靠着养奶牛,夫妇俩供养了两个儿子上学,偿还了十多万元贷款和亲戚们的借款,奶牛场也搬了“新家”,还增添了新挤奶设施,挣下奶牛场这份“家当”。
如今,这对夫妇的养牛事业已经坚持了5年了。从扛起这份事业来,他们就坚信“干了就一定会有收获,日子会越过越好”,马梅梅和丈夫靠勤劳的双手“犇”向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