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17日
阿甲
人物介绍
  阿甲(1907—1994.12),原名符律衡、符镇宝,曾用名符正。宜兴丁蜀镇双桥村人。中国当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表演和导演艺术家。曾编导《红灯记》《白毛女》等现代京剧。
  著有《戏曲表演论集》等著作。
  到延安前
  1907年,阿甲出生于江苏武进湟里一塾师家庭。自幼随父读书,性喜书法、绘画,酷爱京剧艺术。不到六岁,阿甲由其六姨娘带到宜兴,肄业于宜兴中学。阿甲从小多才多艺,常为乡邻写字作画,人称“十龄童”,曾拜宜兴显亲寺高僧怀舟和尚为师学京戏书画。做过记者、教员、职工。青年时代在家乡教书并在上海当过工人,并在宜兴《亦报》等报刊编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武汉,转山西,参加抗日文艺宣传。
  延安时期
  1938年初,临汾沦陷,阿甲西渡黄河,历尽艰辛到延安,考入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是时始用艺名“阿甲”。有一次在联欢会上,用京剧的“流水板”演唱了《游击队之歌》,受到热烈欢迎,后任鲁艺实验剧团的平剧小组工作,开始专门从事戏曲艺术工作,后任平剧研究团团长。
  1938年8月1日,鲁艺成立实验剧团,阿甲为团员之一。8月27日在成立典礼晚会上,上演了新编京剧《松林恨》,由阿甲和王震之编导,阿甲并亲自扮演角色,受到欢迎。
  1939年起,阿甲编导并主演现代剧《夜袭飞机场》《赵家楼》《钱守常》《穷人恨》等。1940年4月5日,延安平剧团成立,阿甲任团长兼研究科科长。
  1941年,阿甲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延安平剧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院长。在延安演京剧《打渔杀家》,阿甲在剧中演“肖恩”,江青演“女儿”,他们连演三场,毛主席连看三场。阿甲还参加了《逼上梁山》的演出。阿甲是延安的“京剧名角”,还经常得到毛主席的教诲和关心,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阿甲被延安的老同志称为中国共产党研究京剧的头牌创始人。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当时阿甲并未收到被邀请参加座谈会的请柬,可张庚说,你是搞京剧的,有代表性,你也去去。于是,阿甲也在未拿到请柬的情况下参加了座谈会。
  1942年,平剧团与贺龙部战斗京剧团合并,成立延安平剧研究院,阿甲担任鲁艺平剧研究室主任、院务委员、副院长等职,直属中央办公厅领导。此后又与鲁艺实验剧团编演以抗战为题材的《松林恨》等一批京剧现代戏。他参与编导演出的《三打祝家庄》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赏。
  1943年,延安平剧研究院创作并演出的《上天堂》《难民曲》等一批现代戏,在旧形式与新内容的融合上进行了有益有效的尝试。阿甲写了《延安平剧院和平剧工作》,根据毛泽东“推陈出新”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延安时期以阿甲为代表的京剧改革,为解放区的戏剧改革和后来的新中国京剧改革开了先河。
  离开延安后
  建国后,阿甲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副院长。20世纪50年代发表著名论文《生活的真实和戏曲表演艺术的真实》。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理事和第三、四届副主席,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62年出版论文集《戏曲表演论集》。参加编导京剧《三打祝家庄》《赤壁之战》,京剧现代戏《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柯山红日》《三座山》等。1964年,以他为主要编导的《红灯记》公演后获得巨大成功。阿甲还受文化部委托,到广东帮助著名表演艺术家红线女排戏。“文革”中被江青窃取,阿甲进行了抵制,遭受长期摧残和迫害。1976年10月恢复工作,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顾问,中国京剧领导小组成员。1979年出席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剧协理事、常务理事、副主席等。
  “文革”结束后,阿甲又焕发了艺术青春。20世纪80年代以后,阿甲还指导和帮助了江苏的昆剧、京剧团体排演《烂柯山》《李慧娘》等戏剧在国内获得了巨大成功。
  阿甲对祖国京剧艺术的杰出贡献,成了探索传统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突出代表,他的探索精神和艺术实践,被公认为是“中国戏曲导演的擎旗人”和“新中国戏曲表演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阿甲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博导、文化部京剧振兴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94年12月,阿甲在无锡逝世,享年88岁。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