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6日
把初心写在黄土地上
——记陕西省第七届道德模范张延刚
  记者 贺秋平 通讯员 李鹏
  冬日正值农闲,但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500亩新品种改良示范点上,却是一番忙碌的景象,大型机械正在抓紧平整土地,为来年栽种新苗打好基础。闲不住的张延刚,已经开始谋划辛户村明年的发展重点了。
  解决了水、道路和照明问题
  人勤地不懒,苹果成林海。这是农民在土地里刨“金”的生存之道,也是云岩镇副镇长、辛户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秘诀。
  曾几何时,这个黄土塬上的小村庄,土地贫瘠,乡亲们广种薄收,日子过得很恓惶。回忆起那时的光景,村民们感慨万千:大车上不了塬,小车进不了村,家家户户住在土窑洞,照明要靠煤油灯,吃水要到七八里远的沟里驴驮人挑。贫苦似乎是村民们难以摆脱的宿命。
  1989年,刚满20岁的张延刚带领村里的年轻人,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工程队,活跃在城乡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上。一年下来,村民们算账后发现,这比种庄稼收入要多得多。
  在第二年的村干部选举中,张延刚被选为村委会主任。乡亲们过够了穷日子,都满怀期待着这位头脑活、有闯劲的年轻人,能带领大家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在当选后召开的第一次村民大会上,张延刚向大家承诺,要在3年内办好3件事:解决吃水的问题、解决修路的问题、解决拉电照明的问题。在当时的陕北农村地区,这其中每一个问题都是天大的事儿。
  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村民手中没有余钱,张延刚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资金。农村的夜晚出奇安静,张延刚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思考许久,他决定用自己打工挣来的7400元,先为村民解决吃水的问题。原本,这些钱是他攒下打算用来盖房子、娶媳妇用的。
  “第二天,我拿着7400元去城里买柴油机和三联泵,村里男女老少下沟里用毛驴拉石头、建池子、修管子,只用了6天就把‘瘫痪’已久的引水上塬设施修好,当年10月份就解决了全村的饮水问题。”在张延刚的带领下,村民们劲往一处使,先后解决了通水、通电、通路的问题。
  带领全村发展起“摇钱树”产业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如何在有限的土地里刨出更多的“金”,让乡亲们的生活都富裕起来,这又是一个新的难题。当时,延安开始推广苹果种植,张延刚就想在辛户村发展苹果产业,但村民的反应却给他泼了一盆凉水。
  “种粮食一年到头都吃不饱,种苹果咋能挣钱了?”“苹果又不能当饭吃?”“这么多人都种苹果,种下的苹果给谁卖?”……村民们在观望,在他们看来,不种粮食改种苹果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
  冒险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面对村民的疑虑和担忧,张延刚没有过多劝阻,而是默默承包了村里的50亩机动地,连同自家的土地,一次性栽种了60亩苹果,并带着愿意栽种苹果的村民平整土地,将土地全部栽上了苹果树。1992年,辛户村成为了云岩镇的苹果示范村,建园质量全县第一。
  精心呵护的果树终于挂果了。丰收的时候,每亩苹果的纯收入达到了2200元,比种粮的效益整整高了10倍。“你要带头让大家看到收益,才会有人跟着你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张延刚当即为全村定了一个目标:每年至少新建果园300亩,家家户户都要有果园。
  在张延刚的带领下,辛户村家家户户发展苹果产业,苹果逐渐成为辛户村的“摇钱树”。如今,全村苹果种植面积达到4700亩,人均果业收入突破3万元,辛户村被陕西省农业厅认证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实现了从一个穷山村到小康示范村的美丽蝶变。
  走出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苹果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张延刚组织村民成立了云辛果业专业合作社,建起了气调库、选果线、电商服务站点、果袋厂等,带着果农抱团“打品牌、闯市场,生产有机苹果”,走上了企业(公司)+合作社+基地+果农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现在,我们建起了4.0智能选果线和3000吨气调库,帮助贫困户果品免费选、免费存,帮销售、帮管理,还牵头建了云辛果袋厂,通过发挥15个村的不同资源优势,组建起云岩镇集体经济联合社。”张延刚说。
  为了进一步提高苹果产业的效益,张延刚到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进行市场调研,请来专家教授实地“会诊”,推广“果蓄沼草网”生态循环管理模式,助力苹果产业提质增效。
  如今的辛户村,村民住进了“小别墅”,很多人在县城购买了楼房,家家户户拥有了小轿车,乡亲们的光景越过越红火了。
  扎根基层的30多年来,张延刚一直坚守初心,埋头苦干,带领村民把产业结构从种粮调整到务果,把果业管理从粗放式转变成标准化、精细化,把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转变为合作化,兑现了向群众作出的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建设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扶贫帮困等百余件承诺,在黄土地上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