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9日
“病毒防御卡”, 别只当笑话
汪灿
  近日,一些另类防疫“神器”在网络走红:病毒防御卡、消毒防护棒、抗病毒盾,甚至有气态口罩……
  拿销量和影响力最大的病毒防御卡来说,形似工作牌,里面含有3小包用各种“高精尖”科学术语包装而成的成分不明的材料,宣称挂在胸前“可把半径2米内的空气变为净土,持续建立一个杀灭病毒的能量场”,售价高达299元。
  其实,只要下单前多一点质疑,多在网上查询下,就不难发现这一“产品”的生产厂家今年年中才拿地开工;这一宣传可以“屏蔽各类病毒细菌”的卡片,5月因为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扬尘污染还被罚了1万块钱。
  一边是生产条件都被官方盖戳“不达标”,一边是开工半年多的生产线造出了攻克新冠病毒的“产品”,这不仅是科幻,简直是魔幻。
  当然,大部分人凭直觉也不难判断,病毒防御卡又是来收智商税的,不会购买。但你永远不能低估了有些人的“恐阳症”“幻阳症”,在眼下阶段性的防疫药品紧缺状况下,会被放大到何种程度。据报道,不少家长、老人会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为孩子、晚辈购买病毒防御卡,哪怕是为了求个心理安慰。
  另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人是被集体利益链条捆绑,不得不买。比如,有从事保安、保洁类工作的网友,用人单位强制他们购买病毒防御卡后才能上岗。这背后,不能不让人怀疑,存在一条灰色利益链条,为了疯狂逐利,不惜向社会弱势群体挥舞割韭菜的镰刀。
  也因此,面对病毒防御卡、消毒防护棒、抗病毒盾、气态口罩等打着防疫旗号,利用人们焦虑心态的奇葩防疫“产品”,不能只当个笑话,也不能搞“受害者有罪论”,一味嘲讽购买者缺乏常识和理性,必须严肃看待、严肃处置。
  疫情防控要依靠科技,但不能靠科幻。这一条,无论什么时候都适用。
  也因此,对于这些商家和“产品”的治理,需要祭出更明了有力的治理措施。生产防疫药品物资,有没有获得相关资质审批?打着名人旗号宣传的,是否涉嫌侵犯他人肖像权和名誉权?宣称对治疗新冠病毒有效的,是否能提供有力证据?是不是虚假宣传?必须回到法治和市场规范的框架内,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这些发疫情财的厂家、经营商,包括缺乏基本的内容审核、对用户没有尽到风险告知义务、大肆为这些“产品”站台背书的网购平台、社交平台。
  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也需要多一点清醒,多一点理性,多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对来路不明的所谓“高科技防疫产品”抱以多点质疑和求证精神,尤其要谨防自己的急切、焦虑情绪被人利用,沦为不法分子眼中待宰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