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08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杨洁
  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生成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深刻复杂变化,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基础
  从实践基础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于十八大之前习近平的上山下乡经历和全部从政实践,“成”于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和理论归纳。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18年,GDP超90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征,经济发展进入一种新常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适应解决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遇到的新问题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主要矛盾的转变,原有的经济理论已难以指导经济实践,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思想来回答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3.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病毒感染影响广泛深远,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有新的理论和新的思想指导中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产生的。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来源
  从理论渊源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集大成者”,不仅充分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充分继承了邓小平创立,江泽民、胡锦涛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思想。
  1.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现实经济问题,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提出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即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把握经济运行的统一性、整体性,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传承。1956年,毛泽东在对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得失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论十大关系》,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对中国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传承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思想和观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形成了经济理论。如“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使命;“改革开放法宝”“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并坚守“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特色。
  3.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有益借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如创新理论、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对外开放理论、后发优势论等。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结合中国国情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党的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揭示新时代的新特点,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七个坚持”的逻辑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理论上回答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方向保证和价值取向。第二层次,“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从发展思路、体制机制、宏观调控、战略部署等方面回答了新时代经济工作重点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第三层次,“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是以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策略方法。
  (一)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党的十九大中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之一,经济工作是党全部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加强党的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形成改革的合力和动力,避免经济决策中的分散主义。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要为广大人民所共享的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新的高度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以人民为中心,就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三)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巨大压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新常态要有新作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四)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成为改革理论的又一重大突破。把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旗帜鲜明地提出来,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市场规律的深刻认识。
  (五)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现实中有很多表现,比如对国内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满意,大量消费流向海外;对社会公平正义有新的期待,对不公平不合理制度现象的容忍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提升,环境污染极易引发社会矛盾等等。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就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六)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也是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坚持问题导向,不是从书本出发、从经验出发,而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从现实矛盾出发,比如区域、城乡之间,以及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的矛盾,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都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七)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
  我国已全面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中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底线思维。稳中求进的“稳”既指平稳的经济增长,更包括稳定的就业、物价以及社会经济环境;“进”则既指质量的提升、效率的提高、新动能的增强等,也包括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民生的改善等。“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稳是大局,进是趋势,要促进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坚持底线思维是重要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衰退显著,中国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正增长的国家。2020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了“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政策,这是底线思维的集中体现。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回答了中国进入新时代后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立足国内大循环,发挥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二)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全局的核心地位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而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集中体现在高端光刻机、真空蒸镀机和发动机等领域落后并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加大研发投入,注重原始创新。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让企业在技术研发中挑大梁,形成政产学研企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加快技术研究的精准度和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要加快国内人才培养,使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改进科研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对重大项目实行“揭榜挂帅”制度。
  (三)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现代产业体系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主体、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以产业链条为纽带的各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及网络体系,其特征是产业网络化、集群化、链条化、融合化和高级化,其显性标志是高附加值和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进能源革命,加快数字化发展。
  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中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是要适应三大要求:一是要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就是要提升创新能力、提高附加值,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要适应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的要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可靠性,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对极端冲击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要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能力和水平。要遏制“去制造业化”的“脱实向虚”趋势,要求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冲击及产业安全问题,突出要求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同时要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方向,要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针对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等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强调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完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是引领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对我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实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应用阶段,成为驱动产业变革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既要优化发展已有一定基础的产业,也要前瞻性谋划布局一批新产业。加快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3.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等。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就要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有效管理从要素源头到产出终端全产业链的所有环节,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和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上游产业链由制造环节向前延伸拓展到技术研发、产品定制、成果转化等环节,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出价值。下游产业链由制造环节向后延伸发展到信息服务、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市场拓展到产品推广、售后服务等环节,不断建立健全基于制造的服务系统,拓展融合广度。
  4.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等需要,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势在必行。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考虑区域、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水平,从“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再到“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
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等,充分体现了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的重
要思路。认真贯彻落实这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必将显著提升我国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加快数字化发展。数字化发展通常有两个路径:一是数字产业化,即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形成众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而打造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形成的科技型企业。二是传统产业通过数字技术对产业价值链和组织竞争模式的重构、资源配置的优化等,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作者系陕西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