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0日
要把大豆变“金豆”
——记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延安综合试验站站长梁福琴
    ● 梁福琴(右二)科技服务到基层
  记者 王静 殷宇峰
  “我种了这么多年的豆子了,原先一直不太理想。豆子都长得不高,从去年开始,我的豆子越长越好,株高有1米多,除了要靠新品种、新技术,更要感谢人家梁老师呢。”在安塞区沙渠湾大豆试验示范种植基地,61岁的李胜利满脸喜悦地说道。
  李胜利口中的梁老师,就是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延安综合试验站站长梁福琴。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我市涌现出一批农业科技人才,24年来扎根黄土地,研究大豆新品种的梁福琴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延安综合试验站站长、陕西省豆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她始终坚持“科技兴农,服务三农”的工作理念,不断进行科研创新和实践研究,用青春和汗水点亮了延安乡亲们的致富路。
  安塞区沙渠湾村大豆试验田由梁福琴主持研究,里面是集成渗水地膜覆盖、膜下滴灌、高效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4项技术于一体的示范园,不仅品种好,技术新,更是平均亩产高达281.2公斤,创陕北大豆高产纪录。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梁福琴常年奔走在黄土高原、吕梁山区、六盘山区和秦巴山区的角角落落,从事大豆种植创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她总结凝练出的“果树幼园间套种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延安市推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全省累积推广面积50万亩。
  梁福琴说:“我是从农村长大的,我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农业的生产实践中,为家乡的农民致富和农业增收干点事儿。”
  带着热爱和情怀,在做大豆杂交研究时,梁福琴每天早晨5点就进地,弯着身子进行去雄、授粉工作,一天工作下来,满身泥土,裤腿经常湿漉漉的。为提升农户技术水平,使延安脱贫攻坚产业持续发力,促进果豆产业融合高速高效发展,梁福琴先后从山西农科院引入了“大豆覆盖渗水地膜高产栽培技术”和“覆膜穴播一体机全覆盖机播技术”。在子长市安定镇强家湾村示范种植100亩,集成示范大豆新品种、根瘤菌使用、渗水地膜覆盖、果豆套种、配方施肥、有机种植、病虫草害综防、精量播种和农机农艺融合等9项技术,渗水地膜大豆亩产155.18公斤,裸地亩产95.14公斤,亩效益增加252.16元。
  梁福琴欣慰地说:“作为一个农业研究者来说,必须到生产一线、田间地头。我们培育出了一些品种,也是得到了农民的一些认可,这也是我感到最高兴的一件事。”
  高级农艺师、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经作室主任刘小进对梁福琴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予高度评价:“梁老师和我们一起共事20多年了,她在技术推广和品种选育上,可以说是风里来雨里去,起早贪黑。为了在地里取得第一手资料,尽快将品种选育出来,她经常比别人去得早回得晚,比我们一些男同志都能吃苦。”
  梁福琴认为,农业增产,关键在于科技。她创新提出提高大豆“优质、高产、高效”综合利用价值,延伸大豆产业链,助力延安大豆产业发展。2006年至今,她主持大豆课题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等20余项,参试品种500多个,圆满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同时筛选出汾豆78、冀豆17、中黄13、中黄30、齐黄34优良品种5个,培育为当地主栽品种,有效解决了延安地区大豆品种单一的问题。2002年至今,她一直注重农田鼢鼠的防治,参与的“鼢鼠防治新器械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累计防治面积192.75万亩,挽回经济损失9582.7万元,农民新增纯收入8792.42万元。
  梁福琴说,多年来,美国、巴西、阿根廷都是豆子生产大国,我们国家的大豆受制于这些国家。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培育出一些自己的品种,使我们国家的大豆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如今,在梁福琴的努力下,大豆正变成农民产业致富的“金豆豆”,托起乡村振兴和农民的“致富梦”。
  长期在试验地奔波,使得梁福琴的膝盖时不时地发痛。长时间的坐姿,也使她出现腰椎骨质增生,但她毫无怨言,坚持工作,她那娇小身体似乎永远充满着活力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