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05日
星夜兼程守护生命
——延安市救援力量参与积石山6.2级地震救援纪实
    ●延安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成员搬运救灾物资

  记者 贺秋平 白雪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天寒地冻,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让大地出现裂痕,家园变了模样,群众流离失所。
  灾情就是号令,时间就是生命。在革命老区延安,一场紧急驰援行动正在展开,我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志丹、子长、黄龙、延川、宝塔雷霆救援队等60余名救援人员闻令而动,日夜兼程,驰援灾区。
  争分夺秒救援,救群众于危难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位于此次地震震中,一夜之间,房屋垮塌损毁,路边散落的砖石、被砸坏的汽车令人触目惊心。
  刚到达灾区不久,志丹雷霆救援队队员就接到陈家村村民求助,有家人处于失联状态,疑似被困。根据求助信息,救援人员争分夺秒在坍塌的房屋里搜寻老人。
  突然,一阵微弱的呼救声,引起了救援人员的注意。循着呼救声音的方向,救援人员很快找到了被困的老人。“大家赶紧上手帮忙!”队长谢林一声招呼,队员们迅速行动,将这位双目失明的被困老人转移到了安全区域。
  看着年迈的父亲平安无恙,马大爷的女儿紧紧握住救援人员的手,泪水已经湿了眼眶。“真的太感谢你们了,我父亲双目失明已经3年,地震以后我们找了他很久,要是没有你们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她激动地说道。
  老人虽然得救了,但房屋已坍塌,这么冷的天一家人住哪?考虑到实际问题,队员们顾不得休息,又快速为马大爷及其家人搭建起帐篷,供一家人临时居住。
  不仅在陈家村,在大河家镇大河村、梅坡村、四堡子村、周家村等救灾现场,随处可见延安救援队伍忙碌的身影,现场搜救、卸车搬运、分发物资、搭建帐篷、组装厕所……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危,他们一刻也不曾停歇。
  昼夜不歇安置,让受灾群众温暖过渡
  海拔1000多米的灾区,寒风刺骨,呵气成冰。由于房屋倒塌损毁情况严重,前期部分群众只能靠在路边烤火取暖,帐篷等重要御寒物资相对短缺。如何让受灾群众熬过漫长而寒冷的夜晚,成了当时救援的重点。
  延安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长董志军告诉记者,2023年12月21日到达周家村、四堡子村以后,得知两个村子有7000余人,98%以上的房屋受损严重,已经无法入住。“这里地处高海拔区域,又正值冬季,天气严寒,急切需要搭建临时帐篷来御寒。”董志军说。
  但一开始由于救灾物资在陆续发放,帐篷数量不足,一个小小的帐篷里常常住着十几个人,非常拥挤。“为了让受灾群众早点住进暖和的帐篷,物资什么时候到,我们就什么时候行动,经常要冒着严寒连夜搭建帐篷。”虽然工作强度大,但是董志军和队员们却干劲十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受灾群众的住宿问题陆续得到解决。
  担心还有受灾群众没住进帐篷,救助间隙,董志军和队友们继续在村里排查安置情况。在周家村三社排查时,他发现有谭登虎和谭登夫两户独居老人还没有住进帐篷,董志军立即协调好帐篷、床、被褥等物资,并召集救援队员迅速开展安置工作,不到一个小时,两户独居老人搬进了安置帐篷。“感谢你们延安救援队,多亏了你们,有你们在,我们的心里暖洋洋的。”谭登虎老人激动地说道。
  寒冬里,灾区群众有了更温暖、宽敞的落脚之地,救援队队员们又开始入户走访排查,了解群众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需求。在了解到灾区女性物资短缺,队员李小梅自掏腰包购买后及时发放给当地群众,竭尽所能解决大家的困难。“在救援过程中,我们也将咱们延安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及时发放到群众的手中,将老区人民的关心送到灾区人民的心里。”董志军说。
  寒冬里的一场地震,让我们感受到天灾的无情,但也感受到了众志成城的决心和感动人心的力量。
  看到救援队员们来不及吃饭,当地群众执意送来了自家做的烩菜;沿着村庄排查受灾情况,总能遇到小朋友敬礼的场景;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当地老人热心提醒队员们做好防寒谨防感冒……那些在救援过程中发生的一幕幕,是来自灾区人民最真切的心意,也定会久久地温暖着延安救援人员的心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