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12日
延安年味别样浓
记者 乔建虎 高京京 齐心
  进入腊月后,雪后初霁的陕北高原便升腾起浓浓的年味儿。人们忙着赶大集、办年货、做年茶饭,感受过年的热闹、新春的喜庆以及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
  赶大集是陕北人过年的特有习俗。走进宝塔区李渠镇集市,那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仿佛是一首欢快的交响曲,奏响了新年的序曲。各种蔬菜、干果、肉类等商品琳琅满目,福字、对联这些最能体现年味的装饰也是必不可少,为新年增添了一份喜庆和期待。
  “咱们陕北人过年就要赶大集,今天我到集市上买了些碗、对联、瓜子和糖。”市民高彩芬说。
  正在赶大集的市民高鹏说:“我从城里专门到李渠赶集会,这里过年氛围浓郁,就像回到了小时候,东西又新鲜,价格又便宜。”
  年集是一年中最热闹、物品最丰富的集市,不少摊主一大早就赶到了集市,希望能多卖点钱,回家过个红火年。
  摊主贺竹梅说:“我是从清涧过来的,赶集市来卖粉条、玉米和豆豆,现在市场很红火,我每天早上6点就到市场了,来迟了就没摊位了。”
  赶年集、办年货,在热闹浓郁的年味背后,是老百姓物质生活的富足和消费需求的提升。而剪纸窗花作为一项传统民间艺术,更展现出独特的陕北年俗文化。
  在安塞区南沟村非遗剪纸传承人余琴家中,她正给家人们讲解剪纸技艺。
  余琴说:“糖糖,三婆婆给你说,要剪好这个龙,就要从右边向左边慢慢地转,转得圆圆的,就像这个样子。”
  余琴说:“现在一到过年,娃娃们都会回来和我一起剪纸,因为剪纸是咱们陕北的非遗文化,门窗上贴的寓意就是来年红红火火,我希望把剪纸传承给下一代,有个好奔头。我现在教大家剪的是龙,名叫金龙赐福,希望大家龙年行大运。”
  一把剪刀,剪出浓浓的年味,一张剪纸,承载着美好的祝福。而在黄陵面花县级非遗传承人迂平家中,她正忙着做面花,二龙戏珠、虎虎生威、吉庆玫瑰……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花馍象征着吉祥与如意,也链接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
  黄陵面花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每逢春节、婚嫁、过寿等,当地群众以此庆贺团圆,祈愿来年丰登。
  黄陵面花县级非遗传承人迂平对于如何做好一个面花有着自己的独门绝技。她告诉记者:“做花馍的时候关键是要把面发好,面发好以后就是捏制。等二次醒发好了再蒸,蒸出来以后,把捏好的配饰再插上去。”
  “我们在传承这个技艺的同时,还进行了创新,在原来的素色面花、纯白色面花的基础上,加了一些果蔬粉进去,这样色彩更加艳丽,既好看又好吃。”迂平说。
  陕北过大年,年茶饭必不可少。在安塞区南沟村村民张旭家中,一家人早早就忙碌起来,支起油锅,一边和面,一边炸油馍馍,厨房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张旭说:“小时候过年主要炸油馍馍、做年茶饭,主要是吃稀罕了。现在跟上父母做这些油馍馍,主要是享受这个过程,吃的是一种幸福。”
  油馍馍为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在陕北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制作。
  陕北新年的味道,“老八碗”在陕北人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子长市马家砭镇助农联村合作社,从事陕北“老八碗”制作30多年的师傅们正在加班加点烹制这段时间定制出去的陕北“老八碗”。
  合作社负责人杨卫东说:“要想做好正宗的‘老八碗’,深厚的刀工、对火候的掌控还有独特的技法是基础。我们合作社制作出的‘老八碗’味道纯正,深受顾客欢迎。”
  陕北的年茶饭五花八门、颇为讲究,各家各户大展厨艺、精心筹备。在甘泉县石门镇王坪村,一年一度的“杀猪饭”如约而至。
  村民白起社说:“邻家和亲朋好友都来了,大家聚在一起,活也干了,话也拉了。”
  男人们准备好了年猪肉,巧手媳妇们就开始制作美味佳肴,农家腌制的大白菜,加上土豆、豆角与切好的猪肉,制作出一锅热气腾腾的杀猪饭,一顿杀猪饭传递的是浓浓的乡情,对美好生活的朴实追求。
  在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延安的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商超集市人流攒动,从人们忙碌的身影和满脸的喜悦中,看到了他们对来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除夕夜,伴着浓浓的烟火气,一家人围坐一起吃着年夜饭,感受着举家团圆的幸福,大家七嘴八舌分享着一年来的收获和经历。
  “希望我的生意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希望爸妈身体健康,孩子学习进步。”“希望我们的‘老八碗’卖的越来越好,希望我们马家砭镇的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壮大。”
  …………
  在热闹祥和的氛围中,过年的烟火味越来越浓厚。尽管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在这些变化中,浓浓的亲情、传统的年俗文化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是多年来春节带给我们不变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