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情系翰墨心系民生
——记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主任宋殿勇
  本报记者 李江峰 实习记者 雷荣 实习生 申宇
  有人说:“书者,心画也。”一个书法家的作品,体现出的是其内心的情感世界。对宋殿勇而言,毛笔是手指的延伸,墨汁是血液的奔涌,而呈现在宣纸上的书法作品,则是他心灵情怀的写照。
  有着市政协社法委主任、市政协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延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诸多头衔的宋殿勇,多年来将心血倾注于其钟情的书法领域,并坚持以其独特的方式和政协这个广阔的平台为社会尽一份赤子之心。
  书翰泼墨抒人生
  走进宋殿勇的书房,一股浓浓的翰墨馨香扑鼻而来,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和舒适自然之感。纵观四周,案前纵横捭阖,纸上气象万千,令人颌首扼腕。
  儿时的宋殿勇在村里偶尔见到几块斑驳的石碑,听到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碑上工整遒劲、线条流畅的字迹和厚重的中国古代文化,引起了他对书法和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后来又在哥哥的影响下,开始临摹练习,走上一条书法求索之路。
  一支毛笔、一盏砚台,成了宋殿勇生命中最好的伴侣。工作后每次出差,他都将笔墨纸砚带在身边,走到哪写到哪。几十年如一日,笔耕砚田,临池不辍。
  与宋殿勇共事多年的市政协原主席、书法家樊高林对他的书法作品感到惊讶,“他的书法风格古朴、老辣,书法的驾驭能力很强,具有和他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老道”。
  省美协副主席、延安市文联主席、延安市书协主席艾生在谈到宋殿勇时说:“他的作品得之于鸟迹鱼痕,规矩于书法传统,是陕北书坛之大幸。”
  “他的书法将文化与艺术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达到写意、写情、写心的境界。特别是他的草书,在我们延安首屈一指。”宋殿勇的同事、同为书法家的白世锦对他赞誉有加。
  一片真心注民生
  除了刻苦钻研书法,宋殿勇还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自1987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在安塞区畜牧局、安塞区农委、安塞区政府办公室工作,2003年10月,宋殿勇担任安塞区砖窑湾镇党委书记。
  最让宋殿勇难以忘记的,是他在安塞区砖窑湾镇任职的8个年头。8年里,他扎根山区,访民情、察民意、争资金、抓产业、搞建设。现在的砖窑湾镇已旧貌换新颜,人们住上了新楼房,跳起了广场舞,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安塞区砖窑湾镇苗店村61岁的村民赵伟胜是一个有想法、能干事的人。2000年,赵伟胜开始从事养鸡行业,苦于没有自己的固定场所,加上没土地缺资金,几年下来,产业一直没有大的进展。无奈之下,2005年,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找镇党委书记宋殿勇,倾诉着自己的苦恼。宋殿勇二话没说,在2005年、2006年两年的时间里帮助赵伟胜协调了11万元扶贫贷款,还帮他协调了土地、建起了厂房、通了水电路、硬化了养殖场院子。赵伟胜的养鸡场迅速扩大了规模,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红火。
  “我现在养了一万多只鸡,和老伴都忙不过来了,雇了2个工人帮忙照料,一年下来能收入20多万元。”提起现在的幸福生活,赵伟胜最感谢的人就是宋殿勇。“当年要是没有宋书记的帮忙,我的养鸡场根本建不起来,更不会有现在的幸福日子。”
  “现在我们村建起了几十座大棚,群众的管理技术也成熟了,瓜菜市场也好,收入很稳定,大棚瓜菜成了我们村的支柱产业,也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
  “以前,我们街道只有6米宽。现在街道宽30米,又宽敞又安全。”
  ……
  如今,虽然已经离开砖窑湾镇多年,但是提起宋殿勇,当地干部群众对他作出过的突出贡献和与他相处的动人情景仍然念念不忘、历历在目。
  立足岗位作出贡献
  “既要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又要为老百姓发声代言,这是政协工作和政协委员履职的重要部分。作为政协委员,必须要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勇于以担当的精神参政议政,以精准的态度建言献策。”谈到对政协委员如何发挥作用时,宋殿勇说。
  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市传统饮食,宋殿勇带领有关界别的政协委员与文化、旅游、商务、社科联等单位负责人,走进全市代表性的传统饮食企业、店面,现场查看、走访传承人、品尝味道、了解每一个传统美食的由来背景和所代表的地域文化内涵。经过调研,宋殿勇发现我市传统饮食文化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存在着认识不到位、抢救保护挖掘不深等问题。随后,他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传统饮食文化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建议》,受到市政府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工作中充分借鉴采纳。同时,他针对我市在畜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关于加快全市畜牧业发展的建议》,同样受到市政府高度关注,助推市政府关于支持我市畜牧养殖业发展的补助政策的出台。
  担任市政协委员以来,宋殿勇没有因为工作繁忙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反而更加勤奋认真。担任文史委副主任时,他曾与同事们先后赴北京、西安和延安各县区等地克服重重困难采取走访当事人、查阅史料、收集图文资料等方式,先后负责和参与编写了《1977延安大洪水》等多部政史资料。业余时间,他也经常深入陕北各地的山野沟壑、历史遗迹点,开展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和抢救工作,经他抢救挖掘的珍贵历史器具、化石和碑文拓片等多达几百件,其中一些不仅珍贵稀少,填补了陕北历史文化的空白。同时,作为市政协书画院院长,他经常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延安大学、干部培训学院等为书法爱好者开展专题讲座。汶川地震后,他及时组织其他几位书法家开展书法义卖活动,将义卖资金全部捐给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