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新荣看望慰问红军老战士 省民政厅厅长赵政才调研指导我市民政工作 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薛占海看望慰问孤残儿童 2013年,八一敬老院新建项目投入使用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延明调研基层工作 2016年10月15日,安塞举行撤县设区挂牌仪式 成功应对2013年特大持续强降雨灾害 顺利举行村委会换届选举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转型升级、追赶超越的五年,也是全市各级民政部门践行“民政为民”、助力幸福延安的五年。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政事业发展,将这项惠民、爱民、利民工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加强基层民主自治、推进优抚安置改革、完善民政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惠民举措。民政部门紧紧围绕“为民”第一要务,不断改革创新,服务发展大局,集中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社会关注、群众急需的民生问题,民政工作托底线、促发展、保稳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保民生 织密织牢社会救助网
保民生最重要的是保基本。五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尽心竭力把社会救助网织得更密更牢。全面开展城乡低保清理规范工作,建立社会化发放、居住地长期公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等工作机制,社会救助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覆盖市、县、乡三级医疗机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救急难”作用切实得到发挥。2012年以来,累计支出困难群众生活救助资金20.8亿元,医疗救助资金3.9亿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84.85万人次,医疗救助33.7万人次,临时救助13.7万人次,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基本民生得到有力保障。
始终把保民生放在救灾工作首位。成功应对2013年特大持续强降雨和2016年连续风雹灾害,累计下拨救灾资金15.3亿元,救助受灾群众320余万人次。建成8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立乡镇灾情直报制度,开展政策性农房保险工作,做好“5·12”国家防灾减灾日专题宣传,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备灾能力显著提高。
暖民心 社会福利事业广覆盖
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五年来,我市始终把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作为民生所系、民心所向,出台《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推进民办养老、医养结合、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建成各类养老机构45个,建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3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253个,提供床位8340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0张,民心民意期待逐步兑现。
高度重视孤残儿童福利事业,迁建延安市儿童福利院,投用后将极大提升孤残儿童的养护、矫治、教育水平。认真落实完善孤儿补贴政策,累计为全市1600名孤儿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4857万元,努力使孤儿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充分保障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为全市12万余名7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2.8亿元,切实增强了老年人的获得感。福利彩票发行连创新高,2015年一举突破10亿元大关,五年累计发行34.76亿元,募集福彩公益金近13亿元,有力支持了我市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等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解民需 专项事务管理更规范
“为民着想”就得号准“民需之脉”。2012年,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工作的意见》,率先在全省创新推行惠民殡葬补贴制度,切实减轻了群众在丧葬方面的负担。组织开展丧事扰民、污染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引导群众树立文明丧葬意识,推进移风易俗,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大力推进殡葬设施和公墓建设,建成殡仪馆9所、城乡公墓18处,努力满足群众殡葬需求。
坚持积极稳妥推进,顺利完成撤乡并镇和镇村综合改革工作任务,村由3398个减少到1784个,撤并1614个;乡镇由163个减少到96个,撤并67个;街道办由3个增加到16个,增加13个;实现安塞撤县设区,区由1个变为2个。通过有序调整区划,回应了社会期盼、顺应了民心民意,必将加速推动我市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
大力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行了慈善公益、社区服务等4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开展了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党政领导兼任社团职务清理规范和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全市累计培育发展社会组织1500个,从业人员超过4万余人。社会组织覆盖的行业领域更加广泛,在补充政府职能不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志愿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全市志愿服务组织达到356家,注册志愿者23517人。建成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13个,每年救助1万余人次。婚姻登记管理进一步规范,3个县区婚姻登记中心创建为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构。
聚民力 双拥共建创佳绩
延安是双拥运动的发祥地。双拥共建是延安军民的光荣传统。五年来,我市军地共同汇集军心民心,凝聚军力民力,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通力合作,不断谱写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新篇章,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八连冠”,志丹县、黄陵县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县。不断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落实义务兵优待金、重点优抚对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等政策,累计支出优待抚恤事业经费8.59亿元,保障了优抚对象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延安八一敬老院新建工程投入运行,荣获国家“鲁班奖”和“安装之星”两项建筑行业最高荣誉。将烈士陵园管护和零散烈士墓抢救保护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实施了6个烈士陵园设施改造、8766个零散烈士墓抢救保护工程。认真组织开展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期间纪念活动,切实发挥好烈士纪念设施褒扬烈士、教育群众的重要作用。稳妥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做好派遣安置、自主就业补助金发放和技能培训工作,累计安置1775人。认真落实各项军休安置政策,下达各类军休安置资金7603余万元,军休服务机构用房建成投用。累计保障1200多名途经官兵就餐,军供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护民权 基层民主建设再加强
选择权和监督权,顺利完成第八次(2012年)、第九次(2015年)村委会换届选举,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着力贯彻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办法,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基层民主自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城镇社区“扁平化体制、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进一步深化,普遍建
督的探索和实践。累计招聘城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446名,“两委一站”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快速发展,累计投入1.2亿元,建成4个县级社区服务中心,13个县级社区信息网络平台,61个城镇社区服务站,4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53个城镇社区室外活动广场,204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城乡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我市民生政策创制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的五年,是各类民政对象补助补贴标准大幅提升的五年,是全市民政事业发展速度最快的五年。五年来,市民政局先后荣获民政部“全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试点优秀单位”、省委省政府“全省抗灾救灾工作先进集体”;延安市被民政部、中国慈善联合会评为“第三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七星级城市”。
“常忧风雨问民情,延安民政暖民心。”今后五年,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将以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和创新社会治理为重点,通过政策创制、机制创新、服务创优,构建起制度更加完备、体系更加健全、覆盖更加广泛、功能更加强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民政事业体系,努力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到2021年,全市实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兜底脱贫,其他特殊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和“救急难”制度全面建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日间照料中心100%覆盖,农村社区互助幸福院覆盖率达到80%,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张;“四社联动”全面推行,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城市社区服务设施实现100%覆盖,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60%;全市新增社会组织300家以上;县级社会福利中心、中心敬老院、救灾物资储备库、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公益性公墓、殡仪馆等100%覆盖;力争完成子长、黄陵撤县设市,甘泉撤县设区;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