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生态建设,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通讯员 李秀忠 本报记者 南卫东
   随着冬日的来临,不少城市都出现了严重的雾霾,与之相比,我市一碧万顷的“圣地蓝”却让市民感到自豪。不少市民将延安的蓝天白云拍成照片,在微信朋友圈“晒”了出去,得到了许多人的羡慕与点赞,这就是延安生态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果。如今,延安的天蓝、水清、山绿,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
  “山秃穷而陡,黄沙漫天飞”曾是延安的真实写照,而如今,延安却一举拿下了国家森林城市的“国字号”金牌。
  5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创建资金62.4亿元,新造林364.08亩,新增绿地面积3261万平方米,绿化道路7589公里,绿化水岸1515公里,建设生态文化基地11处、森林体验和科普教育基地5处,义务植树基地30处,接受生态文化教育8140名学生,截至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6.35%,林草植被覆盖率67.7%,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4882.3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2.65%,公园绿地面积1496.58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45平方米,退耕还林1077万亩,降雨量增加至550毫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由27%提高到68%。通过这一串串数字,我们不难发现,延安人民付出了、投入了、受益了,延安变绿了、变美了。
  与此同时,将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全球炎黄子孙朝圣地、黄河自然遗产观光地和黄土风情文化开发传播地的“两黄两圣”融入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让延安的生态建设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 
  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近年来,延安把“绿富同兴”作为终极目标,提出了“绿色产业富民”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一方面大力推进城乡绿化,让居民享受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以实施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工程为着力点,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振兴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兴林富民。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期间,我市在继续巩固和发展已形成的干果经济林产业格局的基础上,按照“提高南部、扩大北部”的总体思路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要求,结合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带动以红枣、核桃、花椒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和以苹果为主的鲜果经济林产业基地规模扩张,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着力促进产销衔接,推进全市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完成干果经济林新建园36.44万亩,完成低产园改造23.6万亩,全市干果经济林面积累计达到318.95万亩,产值增值8.1亿元。
  苗木花卉也是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延安坚持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及林场职工生活条件改善为目标,努力培育壮大以牡丹、油松为主的花卉苗木新型产业,加速形成苗木繁育工程、科研中心、交易市场和后续产业发展的新型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林下经济。
  目前,全市的苹果面积达350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人民币。新增山地苹果等鲜果经济林106万亩,新建干果经济林33.9万亩,全市林业总产值由51.56亿元增长到130.64亿元,年均增速36.87%,13个县区均有分布,在山地、塬峁规模化栽培,寓意着硕果累累,幸福安康。
  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让“绿叶子”变成了“金票子”,也让“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目标逐渐变成了现实。我市正在一步步走近“桃花源里的城市”的发展目标。
   黄土高坡上的“圣地蓝”
  推窗一片绿,抬头见蓝天。通过实施“治雾降霾、保卫蓝天”行动,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噪声污染治理,加强主要污染物减排和固体废物处置工作,守护了黄土高原的“圣地蓝”。
  完成了233台燃煤锅炉煤改气,使用天然气锅炉达721台,市区公交车、出租车、客运车、市政用车全部实现油改气,完成淘汰黄标车和老旧机动车7645辆,2015年优良天数达282天。建设防汛拦污坝17座、拦油漫水桥9座、挡油插板12处,配套安装感应报警设备9套。市污水处理厂和12个县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扩容和提标改造工作,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拆除音箱设备15套,制止高音喇叭招揽顾客行为50余家,查处建筑夜间施工6家,查封建筑施工工地2家,查封各种施工机械设备12套,市区环境噪音平均值达53.7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4.3分贝。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全市24家医疗机构364.13吨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我每天早上一定要爬一回凤凰山,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想听听林子里的鸟叫声。”居住在凤凰山麓的市民张红艳说,“特别是每年春天的布谷鸟,布谷鸟一叫,就是播种希望的开始,每每这时,就能勾起我对老家的思念。”
  如今,延安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坐在广场上向阳的角落里,望着蓝格莹莹的天上飘着的几朵云彩,幸福的延安人脸上满是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