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未成年人教育,播种灿烂的明天
    ●育才学校的少年交通岗
    ●宝塔区小学生志愿者杨骐翼同学擦洗人行道护栏
  近年来,我市按照“突出特色、注重实效,齐抓共管、完善网络,创新改进、优化环境”的工作思路,在全市上下开展了事关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和涉及千家万户幸福的民心工程。其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成效显著,2014年,我市还荣获全国先进称号。
  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孩子不听话”“如何让孩子不给家里添麻烦”“孩子什么时候能不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这是很多市民都在关注的难题。那么,这些难题该如何破解?我市以健全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切入点,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作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评选的前置条件,成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延安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了联席会、协调会、调度会、研讨会等一系列制度,落实了部门责任,让各部门单位既各司其职,又团结协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部门单位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在学校层面,全市各中小学校充分发挥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作用,通过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家长学校、强化德育考核、制定校本教材、开展特色教育等方式方法,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整合公安、教育、文化、工商等部门力量,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积极开展网吧专项整治行动,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周边200米内不得开设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等经营性娱乐场所的规定,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同时,采取学校寄养、亲戚代养、干部职工帮扶等措施,使全市1200多名留守儿童得到妥善安置。在家庭层面,各中小学校建立了校园云、校讯通、家长微信群等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每周向广大家长发出文明倡议,在平台设置利于未成年人理解的公益广告,要求每名家长每天向平台发送学生在家特长技能、爱好兴趣、做家务、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特别是“今天我养习惯,明天习惯养我”活动的开展,不仅得到广大家长的普遍认可,而且使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每日读书的习惯,真正让家长做到了“我与孩子一起成长”。
  让延安精神代代相传
  来延的游客心中,都怀揣着一种神圣,让他们记忆深刻的是一群小小讲解员。“这一群孩子会唱陕北民歌、会打腰鼓、会画农民画、会剪纸,还会讲延安故事!”
  是什么让这群孩子这样多才多艺呢?答案是地域特色文化教育。
  让延安精神在未成年人心里生根发芽。我市积极组建“五老”人员、延安精神专家、机关干部志愿者三支延安精神宣讲队伍,抓住开学第一课时机,深入各中小学校为未成年人讲解延安精神。组建“小小讲解员”队伍,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深入革命旧址、景区景点免费为游客讲解,仅2016年,累计为50万游客讲解,这是未成年人对延安的践行,也是对延安精神的宣传。与此同时,开展了“长征精神代代传”“继承党的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百万青少年“红色之旅延安行”、“红领巾革命圣地延安行”等主题活动,使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让未成年人为陕北黄土文化代言。从2002年起,我市连续开展了“陕北腰鼓、农民画、剪纸、陕北民歌”进课堂活动,通过邀请民间艺人指导、招聘专业教师、编写专门教材、落实课时、文艺汇演、赴京演出等途径,让黄土文化走出陕北,走向全国。
  “我是少年,我最美”
  一个小男孩踉踉跄跄地端着一盆水,用稚嫩的声音说:“妈妈,洗脚。”这则公益广告,感动了不少父母。
  甘泉县的胡馨语,用孱弱的肩膀撑起了父母重度残疾的家庭重担;富县的曾春兰,常年不离不弃照顾着年岁已高的爷爷……在延安,有100名全市“最美少年”,27名全省“最美少年”,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学习、爱劳动、爱勤俭,孝心、爱心、明礼”的涵义。多年来,我市始终把未成年人的“养德工程”放在第一位,扎实开展了“最美少年”评选表彰、“礼让斑马线、我为你点赞”“三爱三节”“童心向党”“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我承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祭英烈”“向国旗敬礼”等道德主题实践活动。同时,全面落实德育教学计划,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举办“道德讲堂”“红领巾课堂”,建设一批示范心理辅导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七彩校园让童年更幸福
  学习琴棋书画不用再去专业培训班,四驱车、机器人等不再是城里孩子的专属,这一切变化都来自于乡村学校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全面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7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31个社区家长学校、82个文明校园、30支“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并制定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使用管理办法,对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标准、活动开展、资金使用、队伍建设及制度建设进行规范,形成一套贴近乡村学校和学生实际的运行机制和考核评估机制,为未成年人的健康全面成长搭建了桥梁,让孩子们快乐地“玩”起来、“动”起来、“读”出来。
  一场场竞争激烈的运动会,一场场异彩纷呈的演讲比赛,一场场激情高昂的歌咏比赛、主题故事会,一场场陶冶情操的经典诵读,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节,每年“六一”“七一”“十一”的晚会,连续十一届的少儿书信文化活动和二十三届的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核心价值观、名言警句,免费开放的校史馆、革命纪念馆,自办的校园小报、杂志,精彩的校园足球联赛等,把校园生活装扮得五颜六色、七彩缤纷,孩子们个个都眉开眼笑。
  留守儿童、残疾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备受关怀,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爱心爷爷、爱心奶奶等结对帮扶、一对一关照,宝塔区流浪儿童保护站通过医疗康复、肢体训练、心理矫正,使留守儿童、孤残儿童感受到了集体的关爱,体验到亲情的温暖。(通讯员 李秀忠 本报记者 南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