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凌世界 壶口斗鼓 丰收的希望 在宜川县召开的全省老园改造及标准化幼园建设现场会(观摩交流 农村发展新面貌 李文振 摄 今年以来,宜川县认真落实市委四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转型突破、追赶超越”为主线,全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经济社会继续保持稳中趋优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7亿元,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1.39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5亿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68元,增长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5元,增长11%。
农业 提质增效 该县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已经成为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苹果个大、色艳、质脆、味美,无污染、耐贮运,品质誉满全国。目前,全县已发展果业39万亩,其中,苹果29万亩、核桃5万亩、花椒4万亩、酥梨1万亩,果品已经远销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城市,乃至香港、澳门,并成功打入了越南、俄罗斯、加拿大等国际市场。果业已经成为全县8.5万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今年苹果遇上了冷市场,加之遭受了冰雹灾害,苹果到了“美女也愁嫁”的份上。为开拓苹果市场,帮果农解决滞销难题,该县成立考察组分两组前往广州和厦门,与当地的宜川苹果专卖店进行接洽推介。
在厦门,40余家企业代表参加了宜川苹果推介洽谈会。阳光果业专业合作社与中德台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昌运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厦门兴宝记商贸有限公司签订了共计3000吨的果品购销协议,签约额达2100万元;在宜川苹果广州推介洽谈会上,香港互生公司、广州林安集团、广州搓龙批发市场、大连兴业源集团等20余家企业代表参加。果品行业协会与香港互生公司签订了1500吨及在香港油麻地批发市场建设直销窗口的协议。与此同时,聘请了中国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15名专家,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引进龙富短枝等10余个苹果新品种,建成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基地680亩,开展果农技术培训12.5万人次。秋林卓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面竣工,新建高标准果园1.1万亩、重茬建园7043.7亩,搭建果园防雹网1万亩,新增果品绿色认证1万亩、有机认证1.5万亩。全省老园改造及标准化幼园建设现场会在该县召开。
在此基础上,该县还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集义10万只科学养羊示范园区二期、英旺双庙沟千头规模肉牛繁育基地二期等工程相继完工,云岩等2个沼气养殖小区顺利建成。创建省级家庭农场2个、市级百强示范社2个,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9个,培育产业实体10个,建成高标准苹果采摘园2个,新增果品贮藏能力2万吨。苹果推介会、苹果观光采摘节等活动成功举办,增设直销窗口和专卖店10个,实施质量可追溯2万亩。英旺川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顺利建成,在川道地区推广种植油葵、雪桃、油用牡丹等8470亩,新建大棚水果自采基地102亩、万吨油料加工厂1个,发展果蔬大棚260亩、养蜂1500箱;实施治沟造地2200亩、小流域治理3条、秸秆综合利用6.8万亩,建设基本口粮田2.6万亩,发放农机具4140台。
文旅 引领发展 红红火火的秧歌,唱腔高昂的蒲剧,游人如织的黄河壶口瀑布,人声鼎沸的农家乐小院,技艺精湛的剪纸,姿态各异的花馍,铿锵有力的宜川胸鼓,气势磅礴的壶口斗鼓……无一不彰显着宜川这块古老热土散发的勃然生机。
该县是陕西“两黄两圣”旅游板块的重要一极。境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分布着以壶口瀑布、蟒头山、盘古山为代表的山水风光资源,以丹州古城、云岩古镇、石堡寨及传统农耕文化村落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旧址、宜川战役旧址、寨子沟兵工厂、八路军办事处、彭德怀指挥所为代表的抗战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呈现出以壶口瀑布为核心,各类资源多元交错、扇型分布的“一核多元”空间格局,是延安市3A和4A级景区最多的县份之一。今年以来,该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和壶口瀑布5A级景区为抓手,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全力做靓景区、做实基础、做活营销、做优服务,全县旅游迎来了快速突破期和最佳发展期。
在全域旅游示范县建设方面。一是推进板块开发。在认真分析旅游资源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将全县科学划分为“四大旅游板块”,推出了黄河壶口文化游、山水风情生态游、红色文化游、农耕文化游“四大品牌”,启动实施了壶口知青文化园、秋林抗战文化古镇等项目建设,建成了英旺川“花海工程”,完成了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秋林旧址抗战防空洞修复工作,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二是完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旅游公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标识标牌完善,完成了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人行步道维修加固,凤翅山牡丹园和柳树村高速出口绿化、亮化、美化等工程,建立了覆盖壶口景区、秋林古镇、凤翅山牡丹园及县城等区域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新修县城停车场4个,增设车位595个,建成旅游公厕8所,改建星级公厕6所,在公路沿线、壶口景区、延安新区等部位,设置道路指引牌、广告宣传牌、旅游标识导引牌184块,设置LED屏2块。三是深化旅游宣传。按照“稳定省内,巩固周边,拓展东南沿海和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湾经济带”的思路,建立了“政府主导、媒体跟进、区域协作、全民参与”宣传营销模式,启动了“六个一”旅游宣传工程(制订一套宣传方案、提出一个宣传口号、拍摄一部宣传短片、制作一本宣传画册、排演一部宣传剧目、唱响一首宣传歌曲),形成了铺天盖地的旅游宣传局面。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气象频道等各类媒体开展旅游宣传报道2214条(次),举办了黄河壶口文化生态旅游季等大型宣传活动5次。来宜游客大幅增长,全县共接待游客678.5万人次,同比增长8%;实现门票收入9938.9万元,同比增长36.7%;旅游综合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45.5%。
脱贫攻坚 传佳音 英旺乡双庙沟千头规模肉牛繁育基地规划占地500亩,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贫困户李牛焕说,以前他靠种地为生,现在在肉牛繁育基地打工,除了种地收入外,每年多出了3万元以上的工资收入,收入也翻了几番,生活质量比以前提高了。据了解,双庙沟千头规模肉牛繁育场,吸纳了附近五十户贫困户入股,县上协调资金,为每户发放小额贴息扶贫贷款5万元作为资金入股企业,每年按照不低于小额贷款贴息的保障低价,给贫困户分红,今年每个贫困户分到3500元。同时企业还长期聘用了12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带动他们脱贫致富。
“秸秆让我肥了地,还能给我补点费。”在英旺乡下里塬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一位农户高兴地说。一台台农机具将之前农户弃之不用的秸秆粉碎再还田,既增加了土地含肥量,又保护了环境,还给农户减少了一部分费用。这种方式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
该县作为国定贫困县,历来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县发展的头等大事,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全县贫困人口减少2.07万人,农村贫穷落后面貌得到显著改变,电视、电脑、冰箱、洗衣机、智能手机等家用电器走入寻常百姓家,农民群众在城镇买房、买车不再是奢望。特别是今年以来,该县认真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紧跟中省市决策部署,突出“三个结合”(造血与输血相结合、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立足“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大力实施“六项措施”,累计协调争取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资金3亿元,发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312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930.6万元,实施危房危窑改造1000户、易地搬迁1167户,修建通村路和生产路224.8公里、广场14个,硬化巷道24.7公里,安装路灯223盏;开展贫困群众技能培训1.6万人次。全市脱贫攻坚冬季造林暨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在该县召开。
社会事业 齐头并进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今年以来,该县围绕“让群众过得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更加幸福”这一目标,聚焦解决好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持续加大民生资金投入,全力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育教学取得新成绩。该县牢固树立“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一办学理念,大力实施“三个优先”发展战略(资金优先保障、人员优先配备、项目优先安排),努力让孩子们享受到更为优越的教学环境和更公平的教育资源。县上在财力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列支246万元,对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及优秀校园长、优秀教师进行了表彰奖励,并筹资8900余万元,为宜川中学购买青年教师周转宿舍72套,新建维修校舍5740平方米,硬化、软化操场7400余平方米;同时,大力推进教育布局调整,新增小学1所、建成投用幼儿园1所,完成了初级中学、育智学校整体搬迁,特别是总投资3.24亿元的宜川中学新校区实现搬迁入住,成为该县有史以来最大的民生工程,“大班额”“择校热”问题基本消除,该县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今年,宜川中学高考本科上线2310人、上线率99.7%,连续11年位居全市前列。
医疗卫生实现新进步。该县以延安医疗集团对宜川县医院一体化管理为契机,推进城乡医疗条件改善和服务水平提升,延安医疗集团宜川分院接诊患者、完成手术、业务收入实现了“三增长”,分别为12.9%、27.5%和54.3%,住院费、门诊费、转诊率实现了“三下降”,分别为7.5%、1.6%和29.1%,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市级优质医疗资源的愿望变为现实;分级诊疗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启动实施,县医院与中医医院对5所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全面完成,改造乡镇社区卫生院2个,新建村级卫生室9个,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社会就业实现新突破。全县始终坚持将创业就业工作与产业开发、电子商务、城市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围绕下岗职工、进城农民、复退军人、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持续强化技能培训、资金扶持、环境保障,累计发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2440万元,完成各类技能培训4737人次,开发就业岗位560个、公益性岗位204个,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13人,困难人员再就业9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人,创收2.94亿元,招录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专职消防员等297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8%,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