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传统文化立足传统文化创新表现形式 创新表现形式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
——学习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讲话有感
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的重要讲话,与2014年10月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脉相承,进一步阐明了文艺工作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和前进方向。通篇充满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以及深深的文化情结和文艺情怀。
作为在文艺战线工作多年的老兵,我们深感总书记的讲话温暖、亲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我们要联系实际,深刻认识《讲话》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做勇于担当、吹响时代号角的文艺先锋。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这是总书记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文艺工作地位、作用和使命的深刻阐释,体现了总书记对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信任和厚爱。
学习总书记的讲话,首先要明确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增强推动文艺发展繁荣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充分认识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到人们活动的方方面面,也渗透到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影响更加广泛深远。文化自信是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积淀极其深厚,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固基石,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文化自信就是不忘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历史根源。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文化自身的肯定、认同和自豪,只有肯定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对多元文化优劣的甄别能力,才能抵制多元不良文化的渗透与侵蚀。
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四点希望,这四点希望也为我们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我们必须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深入生活,用“走进去”的觉悟、“融进去”的情怀和“沉下来”的恒心,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歌颂人民。
延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文艺创作十分活跃,号称文化大县。近些年来,特别是2014年10月15日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该县文艺工作者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承优秀民间文化,反映人民的真情实感,服务于人民,用乡土、乡情、乡音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从行动上践行了习总书记讲话精神。
大型陕北道情现代戏《大山》,以本县原马家河乡滑河村党支部书记赵智山在带领群众开山劈石修公路排除哑炮时,不幸炮火连天,在人民群众生命受到严重损害的危急关头,不顾个人安危,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勇于担当、真抓实干、临危不惧的优秀品格;陕北说书《北京知青回延川》,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曾于延川插队落户的一群北京知青,在阔别多年之后,再次回到养育他们的第二故乡,与当地的老百姓重温昔日浓浓乡情的感人故事;民间舞蹈《黄河古韵》是以当地传统闹秧歌的民俗民风表演形式为素材,创作的舞蹈作品,再现了陕北正月天闹秧歌热闹非凡的情景;以陕北婚俗为素材编创的民俗歌舞《迎亲》,表现了老百姓热爱生活憧憬未来的美好愿望;以农村打场为素材编创的陕北道情表演唱《唱道情》,叙述了陕北道情的由来与发展。
以上这些作品,我们立足传统文化,着重在创新表现形式方面做文章,既保留了原有风格,又突破了固有的表演程式,使传统的表现形式注入了时代气息,贴近群众生活,反映时代风貌,有血有肉,切实达到了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