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王克文就恋这一把把黄土
本报记者 赵秉瑜
  王克文,64岁,原籍河北省定兴县,国家一级编剧。2岁时随父亲支援大西北建设来到延安。1978年调入延安地区文化馆从事文学、戏剧创作和陕北文化研究直至退休。在舞台剧、小戏、电影电视等领域作品颇丰,代表作有大型舞台剧《陕北民歌史诗·信天游》、小戏《信天游里故事多》、小品《栽葱卖蒜》、电视剧《乌鸦告状》、动画片《延河湾》;微电影《东方红》、《想起我的男人背地里哭》、大型电视系列片《黄土魂》、电视艺术片《刮大风》等。其中《黄土魂》代表陕西省作品参加全国第二届民俗民艺录像片汇映评奖,在134部参赛片中获一等奖。“就是这一溜溜沟沟,就是这一道道坎坎……就恋这一排排窑洞,就恋这一把把黄土……”
  热爱·成就
  眼前的他,衣着朴实,言谈随和,偶尔停顿沉默后的言语里饱含有一股真诚和热情,浸透出他对陕北黄土地的真挚情感,还有对陕北文艺创作的热爱。他就是王克文。
  热爱,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正是这份热爱,成就了王克文的“文学梦”。
  王克文从小就喜欢文学,并立志要当一名“作家”。无论上学时,在农村插队,还是参加工作后,他都从未放弃为梦想不懈努
  “小学时我就开始写小说,没有纸,就用作业本背面写。当时写了一大本。”
  “1968年,我插队到了南泥湾马坊大队北湾小队,那时的文学梦更加强烈。”插队生活枯燥乏味,而王克文却如饥似渴地把时间用在了写作和读书上。
  “我给自己定了严格的计划,每天写一篇日记,每周写一首诗,每月写一篇散文。没有油点灯,便就着灶火口的一线光读书。每天放牛我拿着书,牛在沟涧里吃草,我在阳峁上看书,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多。”
  回城后到了民众剧团搞戏剧创作,王克文更是广泛阅读中外古今文学名著,尝试着写小说,并接连在《延河》杂志上发表了六七篇。“那是1980年,有一次,当时已在《延河》杂志当了编辑的路遥在我办公室看到我写的小说《憨老大》,小说中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吸引了路遥,他拿去发表在了《延河》上,那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小说。”
  40余年里,王克文笔耕不辍,出版、发表、上演、上映各类文艺作品区共计700余万字。先后撰写出版了《陕北民歌艺术初探》《黄土文化概论》《陕北采风报告》等论著论文;创作的电视片、电视剧、动画片、民歌微电影、舞台剧有的获得国家奖项,有的影响深远,深受好评。
   信念·支撑
  “好的作品来源于朴实真诚和原汁原味的生活体验。”这一信念支撑着王克文用一辈子去做一件事情。
  创作中王克文深深感受到了陕北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为此他曾放弃了在北京发展的机会。
  “那是1973年,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来延安招生,我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编剧班。当时,我们那届全国只招了19名学生,有80多位老师教授我们。两年后,许多人都留在了北京,河北老家亲戚为我张罗对象,希望我也能留在北京。可我的心却早已回到了延安。”
  在北京两年多的学习,开阔了王克文的视野,增长了他的见识,也更坚定了他当“作家”的理想。而那些基层业余创作者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丰富的生活体验,让王克文深感自己存在的不足,他决定对延安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行一次深入的普查。
  “那时到农村一跑就一两个月,一住就50多天。走得是羊肠小道,吃得是农家饭,睡得是农家炕。一天走两个村子,上午走20多里路到一个村子,采访完已是下午两三点,又步行到另一个村子。”
  从1979年至1986年,王克文的足迹遍布延川、延长、子长、安塞等县区的上百个村子。他写出了专著《陕北民歌艺术初探》,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一部民歌研究专著。之后又与原歌舞团艺术总监于志明一起,出版了陕北民歌《信天游》一书,收录了3000首陕北民歌,成为日后学习传唱陕北民歌的范本。
  让王克文也没有想到是,他事业的春天已经到来。1989年,延安地区要拍反映延安地域文化特色的电视纪录片,王克文受任进行编剧和导演。
  拍摄6年间,王克文与摄制组三次踏遍全陕北24个县区广大农村,从文化学的视角对陕北历史、经济、民族演化、民俗风情以及陕北的人文地理、四季风光作了全面深入的展示,成为陕北文化学方面一部弥足珍贵的资料。
  1996年,《黄土魂》代表陕西省作品参加全国第二届民俗民艺录像片汇映评奖,在134部参赛片中获一等奖,并且排名第一。那年,王克文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登台领取编剧和导演奖。
  幸福·坚守
  既然选择了选方,就只顾风雨兼程。40多年,王克文一直坚持,并坚守着自己的创作宗旨。他忘不了当年在北京开《黄土魂·陕北民歌》首映座谈会上,时任国家文化部部长、著名诗人贺敬之说过的一句话:“陕北民歌艺术价值可以和唐诗宋词相媲美。”
  在王克文眼中,是陕北这块土地给予了他所取得的成就,也是这里的人们温暖和滋润了他的心,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博大的胸怀,成为他创作的源泉。也许因为他曾经历的苦难生活和人生经历,让他更加懂得珍惜,并负有一种传承弘扬陕北文化艺术的使命。
  让王克文最遗憾的是父亲过早离开人世,没有享受幸福生活。最让他心痛的是唯一的弟弟与他一起遭遇车祸后不幸身亡,而他在昏迷一周后侥幸活了下来。最让他欣慰的是孩子们都有了自己喜爱的事业,与他一起生活的母亲,2014年90岁高龄去世,看到儿孙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弟弟离世后,留下了襁褓中的侄子和年幼的侄女,自己的儿子也刚过周岁,此时刚过知天命的父亲也已因突发心肌梗塞离世,作为家中唯一的男性,28岁的王克文背负起沉重的精神和经济压力。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可同时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更能在知足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像所有的文化人一样,王克文骨子里透着很深的家国情怀和责任使命。
  他说:“文学是人学,很难想象一个内心充满邪气的人能够写出充满正气的文章。”
  “我们延安的文艺创作,一定要扎根陕北这块黄土地,尊重历史文化,坚守我们的文化地域特色,陕北大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我们有厚重的黄土风情人文历史文化,更有中国革命13年的红色历史文化。这是我们陕北文艺创作的根基。”对于今后的创作,王克文说,“希望在影视和舞剧方面能再有三四部打得响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深刻反映我对黄土文化的思考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