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薛兴文 王天龙
俗话说:“傍水养鱼,靠山吃山。”黄龙县山多林密,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气候、土壤、水等自然资源独特。近年来,始终严抓护林防火,在确保森林资源安全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各种力量,依托优势自然资源,开发旅游业和新能源工业,发展特色养殖和种植业,支撑全县产业转型。形成了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增收渠道丰富多元的可喜局面。
无量山,位于县城附近,古称仙鹤山,是一座佛教、道教合一的名山。黄龙县志记载,“北有清凉山,南有华山,东有五台山,西有麦积山,此山居中。”根据现存碑文和有关资料,历史上的无量山香火旺盛,周围七八个县的香客每年都到这里赶庙会。“文革”时期,无量山遭到破坏,一度萧条,但是近几年又火爆起来。通过招商引资和融资,黄龙县将佛道文化和山居文化结合,打造融无量山景区、无量山居、百鸟林和“花千谷”为一体的综合养生休闲科普旅游景区,游客络绎不绝。与神道岭景区、树顶漫步景区等构成黄龙生态体验旅游的重要节点,让曾经藏在深山无人知的黄龙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黄龙县林投公司总经理肖楠介绍说,无量山居是2016年黄龙县的重点项目,2016年4月25日开工建设,10月1日国庆节的时候竣工就投入使用,历时仅仅5个月,整体的工程速度快、标准高,充分展现了黄龙速度。这里能够同时容纳100人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木屋酒店、观景阁楼、四合院、会议宴会中心等。对外营业三个月来,吸引了周边大量的游客。仅十一黄金周7天时间,收入23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了三个目的,第一是盘活了土地资源,使原来闲置的土地得到了利用价值最大化;二是为当地及周边贫困户提供了58个就业岗位,平均每个人月收入能达到2200元左右;三是助推了黄龙县的生态旅游,缓解了井喷式生态旅游带来的吃住行压力。目前正在策划黄龙过大年活动,旨在吸引更多的游客,携着家人,来到黄龙,度过一个祥和温馨的春节。
在崾崄乡的马蹄掌行政村,村支书范国文从2013年起,利用当地丰富的林木资源和独特气候条件,带领村民种植大棚香菇,反季节销往韩城等周边地区,供不应求。目前规模达到大棚30座,种植香菇6万棒,年产香菇18万斤,产值108万元,纯利润48万元。2016年,该村在香菇种植合作社的基础上,注册了菌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带动全乡21户群众发展香菇,其中贫困户7户,并为6户贫困户提供了就业。
目前,在县领导的倡导下,公司正在积极筹划开办香菇菌棒原料加工厂,减少种植成本,进一步提升效益。
在崾崄乡另一个行政村——东沟塬村,当地78位农民则有组织地利用山林散养土鸡,并成立专业合作社,从孵化、鸡苗脱温到鸡蛋和肉鸡销售,为村民提供服务。2014年,注册了“东沟塬”牌土鸡蛋。2016年繁育土鸡苗和野鸡苗8万余只,销售商品鸡4万余只,野鸡2万余只,出售土鸡蛋和野鸡蛋78万枚,收入达312万元。
2014年,圪台乡南俭村在时任县长任高飞的大力倡导和乡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一个七彩山鸡养殖繁育基地,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公司培育蛋鸡、繁育鸡苗,交给农户养殖,再定价回收商品鸡和鸡蛋,销往全国市场,实现循环滚动发展。基地年销售山鸡总量达到50万只,成为陕西省内最大的七彩山鸡养殖基地。一只山鸡蛋卖到3元钱,农户养一只山鸡年收入可达到200多元,效益远远高于普通蛋鸡,有效地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据了解,黄龙全县的七彩山鸡,从无到有,目前养殖数达到78万只,产业规模仍在持续扩大。据有关人士分析,十年内市场仍不会饱和,前景看好。
中华蜂是国家保护物种,花蜜资源在黄龙山更是丰富。“黄龙养殖中蜂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过去主要是个人饲养,一般只有三四十箱,规模小,卫生差,蜂蜜质量也不能保证,销售也存在问题,多数是蜂农在家门口摆摊卖,好的话能卖掉一半的蜂蜜,差的连20%都卖不了。而近几年,随着大型企业的引进和养蜂先进技术的推广,目前中蜂养殖规模达到8万箱,农民仅靠中蜂养殖人均增收1200元。”谈到中蜂产业的发展,黄龙县养蜂试验站站长张冯斌说。
苗木繁育是许多地方都在发展的产业,往往会遇到销售瓶颈。但在黄龙县,这仍然是许多农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全县共有苗木6614亩,育苗8859.5万株,其中2016年新育苗面积2444亩、3858.5万株。油松、国槐、白皮松、云杉、五角枫等黄龙土生土长的绿化苗木,因免疫力强、成活率高,受到各地客户青睐,每年源源不断供应关中、陕北和内蒙等地市场。
而在瓦子街镇的山坡和界头庙镇的山梁上,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则是黄龙人靠山吃山的另一条途径,成为全县工业发展新的增长极,被黄龙人称为“风光无限”产业。目前已有装机容量60MW,在建120MW,到2020年装机总量将达到1045MW。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该县县委书记任高飞在接受采访时说:“黄龙正在全面践行绿色发展、创新整合、开放驱动、城乡协调、全民共享的发展理念,要让生态增值,也要让经济腾飞,更要让人民富裕,寻求一条人与自然深度融合、生态与经济高度统一的发展之路。”
在开发利用山林的同时,黄龙人不忘保护森林,实行了最严格的护林防火管控责任和措施。如今不同的是,将多年来的护林防火责任转化成精准扶贫产业,把全县9140公里防火线划区分块,雇佣224个精准扶贫户为护林防火巡查员,在帮助贫困户就业增收的同时实现全县森林防火全区域无缝对接,体现了黄龙人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