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17年01月13日
被中宣部、国家农业部作为全国精准脱贫典型进行推广的洛川县,其经验不仅是在“精准”上下功夫,更有——
洛川扶贫的“四个不动摇”
  通讯员 李涌
  实施产业扶贫是一项颇具创新性的工作。洛川县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紧扣摸底分类、目标重点、政策措施、督查考核四个环节,在“精准”二字上下足功夫,坚持“四个不动摇”,在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探索出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
  坚持产业扶贫理念不动摇。洛川苹果作为当地的当家产业,对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用巨大、意义深远。全县上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围绕苹果转,共念一本经、同唱一台戏、上下一股劲,切实做到“三个不变”:即始终把苹果产业放在经济工作之首的位置不变,增强县乡党委政府抓苹果就是抓发展的自觉性;始终把苹果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的职责不变,切实做到层层传导压力增强动力;始终坚持对苹果产业投入只增不减的要求不变,捆绑项目、整合资源、集中使用,充分发挥苹果大产业在扶贫开发中的基石作用。
  坚持用同步小康倒逼扶贫开发不动摇。按照省市规划,县上提出了“三年脱贫、五年小康”的目标要求,制定了脱贫攻坚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围绕打造百亿元苹果产业和构建洛河峡谷经济带,确定了以果畜为主的产业扶贫、产业与“挪窝”同步的搬迁扶贫、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教育扶贫、扶持贫困残疾人的电商扶贫等工作重点,推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坚持集中资源办大事不动摇。县上针对不同对象、不同致贫原因和区域分布,制定了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政策规定,出台了“统一标准、全县平衡,多口进、一口出,封闭运行”的资金整合管理办法。在扩大46个互助资金协会规模的同时,县财政投入300万元作为金融信贷储备金,为贫困户、能人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提供放大十倍的扶贫贷款,对贫困户给予全额贴息,支持产业发展,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推动扶贫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坚持真考实评不动摇。为深入推进全县以产业扶贫为主的精准扶贫工作,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县上根据中省扶贫考核督查问责有关规定,出台《精准扶贫工作考核办法》,层层签订目标任务书,界定考核范围,明确考核对象,加大考核权重,实行“一票否决”,考核结果直接与干部评优树模、提拔使用挂钩,真抓实考、奖优罚劣、严格问责。2015年有26个乡镇部门、20名先进个人受到奖励,问责16名科级干部,处分1名乡镇领导,对2个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充分发挥了考核在产业扶贫中的“风向标”“指挥棒”作用。
   释放“小苹果”的大能量
  ——洛川县以苹果产业推进精准扶贫综述
  通讯员 李涌 
  捧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这样的家庭洛川曾经有2000多户——
  近年来,洛川县坚持把做大做强苹果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之策,使得全县贫困人口收入增幅连年保持在14%以上,贫困人口从最初的3.85万人减少到目前的0.86万人,走出了一条稳固长效的产业扶贫之路。据了解,到2017年年底,该县贫困人口将全部实现脱贫。
  聚焦主业、提质增效,发挥苹果产业的支撑效应。
  洛川县是苹果的最佳优生区,经过近70年发展,苹果栽植面积高达50多万亩,占全县64万亩耕地的78%,农民人均3.1亩,居全国第一。围绕苹果产业,洛川县已建立起完备的创新研发、综合标准、社会服务、组织保障、质量监管五大体系,是陕西省“一县一业”示范县。苹果产业覆盖全县95%以上农户,201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其中95%来源于苹果产业。
  但是,平均的高收入掩盖着部分的低收入,总体富裕掩盖着区域性贫困,塬面果区的繁荣兴旺掩盖着峡谷川道的落后凋敝,农村内部的二元结构问题十分突出。2015年以来,洛川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下功夫解决现有5400户、15903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2014年,全县有果园的贫困户共2437户,占贫困户总数的80.4%。但由于管理技能水平低下,亩均收入不到3000元,仅为好果园的十分之一。针对现状,县财政每年列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按照新建乔化园每亩补贴300元、矮化园每亩补贴800元的额度,新建5000亩高标准扶贫果园;按照每亩500元补贴标准,改造提升贫困户低水平果园。贫困户果园平均亩产量由2014年的2068斤增长到2015年的3857斤,亩均收入增加到7200多元。如杨舒乡南湾村有果园面积860亩,但长期低产低效,守着果园受穷。在包村干部的帮扶下,分析原因、找准症结,采取改土施肥、技术培训等针对性措施,使该村果园收益大幅度提升,亩均产量由2000斤提高到4500多斤,亩均收入由不足4000元增加到7800元。
  不光苹果能卖钱,羊子、羊粪也是很好的经济来源——
  果畜结合、循环发展,发挥苹果产业的拓展效应。
  为拓展扶贫覆盖面,早在2009年,县上按照“以果带畜、以畜促果,果畜结合、循环发展”的思路,广泛推行果畜结合生态发展模式。2015年,县上深入调研论证,结合移民搬迁、治沟造地、荒山确权,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洛河峡谷为主的川道地区,规划建设10万只养羊基地,变洛河峡谷贫困带为洛河峡谷经济带。县财政列支108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分类补助的办法,支持建成规模化养羊场12个,羊子存栏达到25346只,扶持贫困户488户1415人。如交口河镇水渭村引进的水渭川牧业有限公司,通过种草实行订单合同收购;通过分羊扩大养殖规模;通过有机肥厂、纯净水厂,解决剩余劳动力;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租金+工资”两份收入等产业扶贫模式,全村43户75人实现了充分就业。
  身患脆骨病的屈万平,开设网店、微店卖苹果,年收入实现三万多元,还影响带动48名贫困残疾人找到了一条脱贫途径——
  三产融合、做优品牌,发挥苹果产业的辐射效应。 
  “洛川苹果”相继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50万亩苹果整体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基地认证,品牌评估价值55.73亿元。强大的品牌效应,有效推动了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了贫困人口增收致富。依托产业优势,兴办了果袋、果网、果箱、有机肥加工等配套加工企业,引进开发了果汁果醋、苹果脆片、果酒等系列化产品,每年仅消化贫困户残次果达100万斤;全县建成气调库(冷库)622座,总贮藏能力为30.94万吨,吸纳2700多贫困户参与贮藏、营销、物流等服务。建成了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和50个村级服务站、56家邮政农村便民服务站、150家农资直营店,实现创业就业12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300多人。
  壮大企业、合作社等组织,反哺、带动贫困户脱贫1453户——
  培育龙头、强筋健骨,发挥苹果产业的带动效应。
  洛川大力实施“龙头+”工程,先后探索出“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园区+企业+农户”等模式,以多种形式广泛吸纳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开发中,目前全县共培育形成龙头企业102家、专业合作社293家、现代农业园区19个,仅专业合作社就带动贫困户1453户。通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供应、统一产品销售,提高了产业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实现了“单家独户”“小群体”“弱群体”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如菩堤乡民丰果业专业合作社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开展扶贫帮困工作,让贫困户免费使用农业机械,免费提供抽水机、猪仔、有机肥、果袋等生产资料,高于市场10%的价格收购苹果等方式,每年为贫困户让利13万多元;采取提供贷款担保、入股分红、技术培训等方式,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
  政府引导成立劳务中介公司免费为贫困人口提供劳务技能服务
  搭建平台、提升技能,发挥苹果产业的吸纳效应。
  苹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高峰季节多达12万多人,每年吸纳外地务工人员4万多人。以往由于缺组织、缺平台,当地人往往是想干活的找不到活,想找人干活的又找不到人。针对洛河峡谷地带群众整体搬迁后的后续发展问题,县上坚持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重点工程,开展果树修剪、果品分级、包装运输等技能培训。引导成立了5家劳务中介服务公司,为贫困群众免费提供中介服务。2015年帮助556名贫困人口实现务工增收,年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8万元。如槐柏镇仙姑河村,是典型的洛河峡谷地带贫困村,整体搬迁进镇建社区后,在包扶干部的指导下,成立了北川劳务中介公司培育职业农民,目前吸纳本村及周边群众256人从事苹果产业服务,年创收300多万元。通过发挥四大效应,2015年全县贫困人口较上年减少了2369户7258人。
   洛川县依托产业精准扶贫的启示
  通讯员 李涌
  实施产业扶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没有成套规律可遵循。为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洛川县紧紧围绕产业扶贫,主动作为、奋力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启示一
  实施产业扶贫,必须做大做强区域特色产业。产业是区域经济的“发动机”,也是精准脱贫的“铁抓手”。洛川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突出特色,精准发力,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苹果产业,培育品牌,规模化发展,实现了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强到精的跃升。实践证明,只有立足区位优势,做足特色文章,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才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增强产业扶贫的广泛性、带动性和持久性。启示二
  实施产业扶贫,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产业培育壮大考验的是定力,需要的是耐力。洛川历届县委、县政府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上,咬定苹果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向着“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目标扎实迈进。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潜绩与显绩的辩证关系,持之以恒,矢志不移,久久为功,才能真正把产业扶贫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启示三
  实施产业扶贫,必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群众是产业扶贫的主体和受益者。洛川县面对繁重的扶贫开发任务,自始至终把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产业扶贫开发的力量源泉,扶志扶智扶技并举,坚定脱贫信心,从根本上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因户因人制宜、分类施策、靶向发力,才能把产业扶贫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启示四
  实施产业扶贫,必须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改革创新是推进产业扶贫的“金钥匙”。洛川县打破惯性思维,摒弃老套老法,改资金“撒胡椒面”式分散使用为集中资源办大事,探索创新普惠性金融扶贫新路径,变扶贫部门单打独斗为全社会共同参与,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聚焦发展、大胆创新,才能为产业扶贫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启示五
  实施产业扶贫,必须夯实基层组织基础。筑牢基层基础是推动产业扶贫的坚强保障。洛川县将脱贫攻坚工作与创新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有机结合,把脱贫任务量化明确到每名党员身上,精心选派第一书记驻村,落实部门包村干部联户工作机制,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多措并举,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有效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热情,才能在产业扶贫上取得让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