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煤产业遭遇寒冬,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依托丰富的石油、煤、气资源,在经历了数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后的延安,如今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因资源而兴盛,也因资源而困扰,石油一枝独秀、一叶独大带来的单一经济结构,使得我市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露,经济后续增长乏力,结构性矛盾日益凸现,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制约。
面对严峻形势怎么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将工作重心和着力点放在努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上来。至此,延安顶着眼前的压力,踏着铿锵的脚步,朝着工业转型发展的道路奋勇向前。
如今的延安生机勃勃,到处是大干快上的动人场面。自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以能源化工、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装备制造、轻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基本成型,三次产业结构由8.0:71.8:20.2调整为9.2:62.0:28.8。据统计,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比“十一五”末增加106.26亿元和102.78亿元,年均增长0.4%和6%。主要工业产品中,原煤年均增长10.7%,原油年均增长0.8%,天然气年均增长43.56%,卷烟年均增长3.2%。
新兴产业渐成规模
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位于富县南部洛河河谷地带,是我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深度转化、支持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项目,也是我市实施“能源化工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和单个项目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重大项目。该项目计划于2018年底建成投产,预计每年可实现产值113.04亿元、利税35.04亿元。截至目前,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1.88亿元,占基础设计概算216亿元的47.17%。
这只是我市开启结构升级、转型发展新航线的一个缩影。
黄陵煤矸石电厂、黄龙风电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大唐热电联产、富县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深圳轻工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永坪20万吨航空煤油生产项目改造完成,陕建安塞新型材料工业园区等一批非能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落户延安新区,西北局纪念馆、文安驿文化园区、黄陵国家森林公园、1938延安主题街区建成开放,五大文化旅游板块、26个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加工龙头企业正在加紧建设。
去年以来,我市又启动了以能源产业、高端能化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绿色载能和大数据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八大产业集群建设,成为我市推进结构调整、重塑产业体系、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163个,总投资4539.62亿元,到位资金2053.69亿元,分别是“十一五”的2.1倍、3.8倍、6.4倍,到位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已占到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30%左右,较“十一五”提高15.8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截至“十二五”末,以能源化工、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装备制造、轻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基本成型,“三区九园”工业布局初具雏形,入园企业达到334户。原油产量达到1675万吨,加工量1010万吨,煤炭产量4407万吨,天然气产量34亿立方米,卷烟产量40万箱,非油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8.5%“四上”企业达到932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8.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长11.3%,占GDP比重由17.1%提高到23.4%。
“双百方针”保障生产要素
企业要提质增效,却迟迟打不开销售市场的大门。前不久,陕西汽车集团延安专用车有限公司负责人倪栓勋为此头疼不已。不过,在联企干部的帮扶下,企业终于叩开了市场大门,倪栓勋皱着的眉头也终于舒展开来。
“一方面是延安的大型运输公司比较少,采购需求量又在不断压缩;另一方面是公司开发的产品主要是油田特种车和工程车,受近几年房地产和能源工业下滑的影响,要想打开并扩大在延安的销售市场的确比较困难。”倪栓勋皱着眉头说。由于缺少发展平台,该企业一直处于“藏在深山人未知”的状态。
作为联企干部,时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曾岚在调研该企业发展时得知了这一情况。随即,他立刻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企业发展状况汇报,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指出发展思路建议。与此同时,随着一系列帮扶措施的实施和企业自身的努力,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在逐月增长。为此,倪栓勋非常感激:“有了联企干部帮助企业把脉,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深受鼓舞,充满斗志,我们抓生产、谋发展的动力更足了!”
自市、县两级百名领导帮扶百家工业企业活动开展至今,不仅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也为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支撑力量,尽快走出油主沉浮的被动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帮扶领导高度重视,及时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帮扶规划。通过帮扶,使干部得到锻炼,企业得到帮助,经济得到发展。据统计,截至去年9月底,全市帮扶企业累计梳理存在问题323条,已解决249条,问题解决率已达77%。通过问题的解决,为企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环境。
本报记者 程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