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牢记重托追赶超越
甘泉答卷
甘泉县城全景图
体育场
甘泉县火车北站
甘泉县莲花灯
甘泉县保障性住房
重点镇建设
深圳客商来甘泉考察项目
甘泉八千里食品公司现代化生产线
为贫困户免费安装有线电视
甘泉县现代化畜禽养殖区
  特色农业形成新格局。在委托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编制的《甘泉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立足产业优势,探索出了特色现代农业“一带五园”发展模式,园区建设规模和数量位居全市前列,成为全市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核心区。 
  工业转型有了新开端。狠抓招商宣传和项目引进,延安经开区大田科技公司3D节能建筑体系生产、陕西鑫昱置业公司豆制品系列产品及陕北保健小杂粮精细加工、婆姨汉食品公司豆制品加工、荣通公司黑尔壮保健食品深加工等项目落户甘泉。 
  旅游开发搭建新框架。突出“生态休闲”主题,编制了《甘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初步形成了东沟川生态度假游、劳山川民俗体验游、石门川农业观光游、美水泉风光休闲游“四大旅游”开发格局。
  城市功能实现新提升。以“六配套、两完善、两争取”为重点的县城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全面推进,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精准扶贫迈出新步伐。建立了以精准识别、精准包扶、精准脱贫、精准验收、精准督查为主要内容的“五签”制度,对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创新推出“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模式,统筹推进整村扶贫、能力扶贫、救助兜底扶贫等各项措施。
  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县级42个部门全部编制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形成了《县级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并向全社会公布,23个单位入驻政务服务大厅,2016年受理服务事项2.5万余件,办结率达100%。 
 

在奋力赶超中为后发崛起奠基
——甘泉县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发展取得新成就
通讯员 张波

  甘泉经济总量小,2015年GDP仅为21.6亿元。石油产量连年下滑,导致地方财政收入不仅不能保吃饭,更无力保运转。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发展极为艰难。面对这些困难,甘泉县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提出的“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作为工作基本遵循,按照“依托延安、服务延安、发展甘泉”的思路,大力实施“招商带动、项目支持、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战略,在战胜挑战中砥砺克难奋进的意志,在苦干实干中拓宽思想解放的空间,在奋力前行中坚定干事创业的信心,在不断赶超中为实现后发崛起奠基,千方百计稳定增长,为甘泉转型发展、加快发展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问 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好县域经济发展?
  答 直面问题,补齐短板,着力转型发展
  摆脱对石油经济的依赖,实现后来居上,这是甘泉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不容回避的问题和必须努力实现的目标。甘泉县坚持问题导向,以“四个着力”为着力点,在补短板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着力转型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现代农业,累计建成各级各类现代农业园区42个,园区建设规模和数量位居全市前列;北京新发地甘泉农产品交易中心正式挂牌,特色农产品电商营销快速兴起,线上线下销售两旺。千方百计稳油增气,收回四家外协单位到期资源资产,探明原油储量1.6亿吨、天然气储量820亿立方米、页岩气储量290亿立方米,为后续开发奠定了基础。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启动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入园企业达到18家,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毫不动摇发展非公经济,“四上企业”达到24家,甘泉豆腐、甘泉黄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评审,省级著名商标达到23件,商标拥有量位居全市第二。
  着力统筹城乡。抢抓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机遇,整合捆绑项目资金,全面加快城乡建设,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同步推进,洛河堤防工程、火车北站广场、西门坪建材农贸市场、美水花苑保障房、和谐家园保障房、第三小学、中医院、妇保院、公安业务技术用房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完成,建成区面积由2.5平方公里扩大到4.6平方公里。下寺湾、道镇2个重点镇实施项目90个,完成投资近6亿元;桥镇、石门、高哨等6个新型农村社区实施项目249个,完成投资3.63亿元;镇村居民生活在城镇、生产在园区,形成独具甘泉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模式。深入推进“2+1”三城联创,狠抓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坚决清理违章建筑、违法占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出台农村居民进城进镇优惠政策,累计转移农村人口9493人,城镇化率达到56.08%。
  着力争项争资。面对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现状,牢固树立“办多少事找多少钱”的理念,累计争取各类项目900多个、到位资金30多亿元,签订招商合同44个、到位资金24亿多元;实施重大项目121个,完成投资78亿多元。石万路、南义沟洛河大桥等交通项目建成投用,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85%,群众出行更加方便。相继实施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农村安全饮水等水利项目,供水短缺问题有效缓解。稳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重点区域绿化、环山森林公园等项目,新增造林面积27.5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4%,高于全市17.6个百分点。大力实施沟道土地整治、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2.7万亩。全面推进城乡气化、垃圾填埋、污水处理,城区气化率达到70%,优良空气天数达到292天,人居环境更加舒适。
  着力民生保障。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累计投入民生资金多渠道解决就业,累计开发就业岗位3688个、公益性岗位员再就业人;招聘大学生320安置退役士兵人;发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亿元,扶持创业2389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城镇住房,建成保障房套、商品房改造1169平方米。城乡居民养老、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率不断提高。率先在全市启动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重大疾病得到及时救助。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分类施保,规范化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破获全市新中国成立以来单案缴毒量最大的“1·21市维稳工作先进县”先进县”。 
  问  如何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改善老区老百姓生活? 
  答 精准扶贫,为贫困群众架起致富桥
  坚决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既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重大的政治任务,面对财力紧缺,贫困面大,贫困户、贫困村偏远、基础设施薄弱、主导产业缺少、贫困程度深等诸多困难,甘泉县围绕总体脱贫目标任务,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要求,结合实际,发挥优势,有力保障和推动扶贫脱贫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精准扶贫不漏掉一个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贵在精准。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扶到点上、根上,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因此,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
  为了把最需要帮扶的群众找出来,甘泉县创新工作方法,制订了“村民小组评议、村三委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村组公示、镇级公示、县级审核公告”的“三议两公示一公告”工作流程,让群众全程参与精准识别工作,增强了贫困人口识别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包扶部门单位、包扶责任人进村入户,宣讲扶贫政策,全面核查,反复比对,真正把最穷的人找出来。经过全面核查,2016年已经脱4491人。
  为进一步保障脱贫信息的准确性,甘泉县下发文件,统一县、镇、村、户四级档案文件管理,实现贫困户一户一档专卷管理。并实现挂图作战,在各乡(镇)悬挂作战挂图,标注贫困人口详细信息,以及负责脱贫相关责任人,脱贫一户,消减一户。
  与此同时,甘泉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政府县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财政、农业等相关单位为成员,明确了不同部门单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任务和责任,全县规划了6个脱贫攻坚作战区,组建了由乡镇党委书记担任队长的6个精准脱贫工作队,各乡镇明确1名科级领导专职负责本乡镇精准脱贫工作,并配备3-5名扶贫专干,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共落实市直包扶部门单位28个,县级包扶部门单位161个,市、县、乡898名干部包扶贫困户943户2442人。一户制订一个帮扶计划,一户确定一个增收项目,一户落实一个帮扶人员,确保年底实现脱贫。
  多种经营实现富裕梦
  为了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收入,加强抗击贫困的能力,2016年,甘泉县政府制定出台了《2016年精准扶贫暨农业产业建设扶持办法》,县财政列支2000万元,用于产业扶贫,实现稳定脱贫。全县新建日光温室480座960亩,大棚270座270亩,露地菜450亩,畜禽养殖示范基地或小区9个,山地苹果5040亩,累计带动贫困户发展蔬菜产业138户,发展畜禽养殖715户,发展林果业200户。继续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模式,为796户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3.98万只,户均增收9000余元。该模式的实施,两年来累计为1696户贫困户发放鸡苗8.48万只,新增就业岗位30个,可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县财政列支300万元在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建立贫困户发展产业小额贷款风险担保基金,按照存入信贷扶贫基金1︰10的比例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产业贷款,为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解决3-5万元全额贴息贷款,截至2016年12月底,共计投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81户651.5万元。该县扶贫互助资金2009年开始启动,截至目前,项目村总数24个,其中2016年新启动7个,扶贫互助资金规模总数达到740.53万元,覆盖农户2740户,吸纳会员1304户,其中贫困户251户。助学扶贫。2016年全县对210名贫困大学生、35名中高职学生进行了资助,共发放资金61.9万元。助残扶贫。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发展产业,每户补助5000元,共计扶持53户26.5万元。广电扶贫。扶贫专项资金投资50万元为全县贫困户购买有线电视费用和安装89个广电WiFi服务点,网络可覆盖50个贫困村。截至目前,已为1863户贫困户免费安装了有线电视及户户通设备,WiFi服务点已安装到位11处,开通11处并投入使用,使贫困户不出门就可以了解到各类新闻和科技知识。 
  移民搬迁攻坚扶贫战
  为了让困难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甘泉县按照“一围绕两优先三配套”原则实施移民搬迁,“一围绕”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围绕县城和重点镇建设移民搬迁安置房。“两优先”即优先搬迁贫困程度最深的贫困户,优先搬迁最为偏远、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贫困户。“三配套”即配套产业建设,在下寺湾镇建成了全市最大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洛家沟现代农业园区,在道镇建成了纪丰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道镇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在县城周围已开工建设南雷现代农业园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下寺湾新建了一所幼儿园,扩建了下寺湾实验小学,在道镇建成了道镇中心幼儿园,原道镇初级中学扩建为九年制学校,在县城太皇山美水花苑安置点扩建了太皇山小学、新建了太皇山幼儿园、县妇幼保健院,在县城曲里和谐家园安置点新建了县第三小学、曲里幼儿园、县中医院;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安置点新修道路8.5公里、排水渠10.5公里、水塔5座、供水管网12公里、天然气站2个、电网改造3公里。
  经了解,2016年甘泉县新开工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点4个,截至9月底完成主体工程1500套,在全市第一、第二季度重点工作奖评中都获得了优秀,全力推进“一体六配套”建设,彻底改善偏远山区和地质灾害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对于搬迁人口中的无安全住房、无劳动能力、无家庭积累的“三无特困户”由政府免费提供不超过60平方米产权到户的安置房,截至目前,向丈子沟安置区共安置61户,其中“三无特困户”42户,城镇困难居民19户。
  问 县一级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积极作为,如何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
  答 全面深化改革,为县域发展注入新活力

  “过去从县城往延安走,国道上一到转弯处路中间就有一个火车桥墩子,常有车撞桥墩肇事,开车时可要小心,最近,政府把这些桥墩全都拆除了,开车安全多了。”长期往返于甘泉和延安之间的驾驶员梁满仓感慨地说。
  原西延铁路建成后,甘泉到延安短短半个小时的车程,210国道上就矗立了7个火车桥墩,每年与桥墩相关的交通事故就多达数十起,造成了许多不幸。
  这条铁路废弃后,甘泉县积极与铁路部门沟通,经过多次协商,终于在2016年10月,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将这7只“拦路虎”全部“拿下”,以自己的积极作为还给群众一个畅通的“210”。
  深化政府职能改革,贵在亮出责权清单。甘泉县以积极的态度推动各项改革落实到位。目前,共梳理公布县级部门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3764条,同步在省政府门户网站链接运行。清理行政审批事项238项,建成便民服务中心125个,行政效率明显提高。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投资项目审批监管线上运行,规范行政许可事项的商事登记改革后续的监管实施办法,将事前许可改为事后监管,形成商事制度改革工作报告。
  产业要发展,土地是关键。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甘泉县全面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改革工作,全县累计流转土地29466亩。完成第一、第二轮公示任务和农户确权登记工作,全县确权村民小组218个(组),确权耕地面积12.13万亩,确权颁证农户8352户。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县累计发展合作社50个,确认市级家庭农场5个、县级家庭农场10个。培养职业农民队伍,78名农民被认定为初级职业农民。
  全面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全面完成“营改增”任务。制定《甘泉县争项目争资金考核奖励办法》,促使全县上下牢固树立起“办多少事找多少钱”的理念,2016年全县共争取各类项目230个。研究制定扶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电商、仓储、物流、快递等产业融合发展。制定《甘泉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办法》《甘泉县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办法》《甘泉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入驻企业管理办法》等意见办法,有力促进全县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依法清理了宏利豆业公司、延安辰岩纸制品公司两户“僵尸”企业,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改革要为人民增福祉。大力推进民主法制领域改革,制定《甘泉县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促进城镇化建设。制定出台法律援助公示制度和十一项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以法治思维和法制方式保障公民权益。
  教育卫生是群众最关心、关注的焦点。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研究制定《关于全面加强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提升高中教育的实施意见》等10多个办法文件,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在医疗卫生方面,积极推进“救急难”试点工作,全面落实农村贫困户慢性病门诊医疗救助政策,积极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推动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新格局。
   问 如何继承和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答 “五项”举措破解“五大难题”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战斗堡垒。甘泉县结合实际,按照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狠抓薄弱环节,着力破解基层党建提升“五大”难题,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夯实管党责任
  着力破解责任不实问题

  针对责任不实问题,甘泉县把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健全完善责任体系,逐级夯实责任,确保党建工作责任明确、领导有力。去年,甘泉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党建工作6次,年初县委书记与各党委、党委书记与各支部分别签订了党建目标责任书,各级党组织建立抓党建“三张清单”,每年年底开展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活动,层层传导压力。建立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和包抓软弱涣散党组织联系点制度,25名党员县级领导每人联系1个党建示范点,11名党政县级领导每人至少包抓1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推行组工干部抓党建工作机制,部务委员每人联系1个乡镇(街道)党委和1个县直党(工)委,每名组工干部包抓1个党建示范点,全程跟踪指导;制定了《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抓党建失职责任追究办法》和《机关党政领导抓党建失职责任追究办法》,倒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履行抓党建职责,强化主责主业意识,形成了抓基层党建工作合力。
  强化教育培训
  着力破解业主不熟问题
  针对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务干部主业不熟问题,甘泉县实施基层党组织书记及党务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对各级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党务干部就党的理论政策、党建业务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工作能力;编印了《党建工作文件汇编》《第一书记文件汇编》《党建知识简明读本》等党建资料,全部下发到每名党组织书记、党务干部手中;先后组织党委书记、副书记以及其他党务干部到丹凤等5个县区参观学习,进一步开阔眼界、激活思路,收到良好效果。
  完善基础保障
  着力破解标准不高问题
  针对标准不高问题,甘泉县从县直机关和乡镇中选派6名优秀干部担任乡镇组织委员,对合并后的62个村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充实工作力量;全面落实村(社区)干部待遇和办公经费,激活村(社区)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和热情;新增党建工作经费660多万元,全力保障阵地建设、远程升级、第一书记补助、党员教育培训等,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制定《全县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从组织运行、党员管理、阵地建设、工作制度、活动载体、档案资料等6个方面进行规范,推进党建标准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县21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已全部转化提升,阵地“清零”13个、维修改造38个。
   注重典型培育
  着力破解亮点不多问题
  针对亮点不多问题,甘泉县坚持“抓弱促强、带动中间、整体提升”的思路,根据培育点的区域定位、产业特点和党建基础,科学确定、精心筛选,分阶段、分步骤培育党建综合示范典型,实行“县级领导包抓、党组织书记主抓、组工干部联抓”,注重挖掘特色、发现亮点、总结经验,确保示范点看有样板、学有榜样。目前,全县确定第一批党建综合示范点28个,其中农村12个、社区1个、非公和社会组织3个、机关9个、学校2个、国企1个,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喜人局面,推进基层党建迈上新台阶。
   严格督促考核 
  着力破解重视不够问题
  针对重视不够问题,县委组织部成立6个督查组,采取定期和重点督查的方式,坚持观摩通报、督查约谈,逐支部下发整改通知单,进行意见反馈,限时整改落实,切实将压力传导到基层。同时,严格追责问责,对履职不到位的党组织负责人诫勉谈话、提出要求,对工作滞后的党组织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目前,全县召开各领域党建现场观摩推进会8次;全面督查7次,个别抽查32次,下发通报8期,下发督办通知单230余份;集中约谈党工委书记13人次,公开通报58个党支部,树立了从严从实抓党建工作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