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上下一心 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陕北是个苦焦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在革命圣地延安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延安人民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老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延安的经济发展仍然滞后。1978年,年近六旬的新华社记者冯森龄,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采写的《延安调查》,真实地反映了延安的贫困现状。延安的贫困震动了中央,国家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给陕北老区下拨扶贫资金,为革命老区人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脱贫致富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
  改革开放后,延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延安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新月异,曾取得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位、财政收入总额居全省第二、人均财力居全省第一的好成绩。
  但是,时至2015年,延安220多万人口中仍然有20.52万人处在贫困线下,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返贫压力大,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实现全面脱贫任务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2015年2月13日,农历腊月二十五,习近平总书记回到了延安,亲切看望父老乡亲。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他动情地说:“陕甘宁革命老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加快老区发展,使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他向市、县委书记提出了“如何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改善老区老百姓生活?”问题,并对加快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步伐提出了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大产业培育扶持力度、积极落实改革措施、夯实管党治党基础五点要求。
  延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迅速行动、精准扶贫,作出了“2018年要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脱贫”的承诺,打响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精准扶贫攻坚战。
  A 产业扶贫促增收
  二月的延安,春寒料峭。吴起县吴仓堡镇冰草沟村村民刘彦宏一家早早起来,清理鸡舍、打扫庭院。除了养鸡,他家还种植了17亩山地苹果,在苹果园里套种了15亩黄豆作物,加上退耕还林、养老保险等政策性收入,刘彦宏的收入比过去翻了几番。他高兴地说:“精准扶贫以来,县、乡干部给我们协调资金,落实帮扶措施,今年作为巩固提高户,我家的收入突破3万元。现在,我们的干劲儿更足了。”
  脱贫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我市紧密结合实际,把“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作为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林果、棚栽、养殖、旅游等产业,做到了户户有扶持资金、有发展项目、有增收产业。
  针对贫困户发展缺资金问题,我市专门设立了“延安市扶持农村贫困人口专项基金”,每年市财政筹资1亿元,13个县区筹资1.5亿元,延长石油集团、长庆油田公司各筹资1亿元,每年共筹集资金4.5亿元,庆油田公司各筹资1亿元,每年共筹集资金4.5亿元,按照“有劳动能力扶持发展产业、无劳动能力解决实际困难”的原则,为在册贫困户每人每年发放补助金1000元,连续扶持到2017年。
  安塞县真武洞镇中咀峁村是个偏僻的拐沟村,村里264户群众中有55户是贫困户。村民王智开家过去有七八亩果园,但前几年由于身患重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欠下了一屁股外债,还荒废了果园,丧失了致富产业。去年,包扶单位帮他新建了10亩果园,并送来了20袋肥料。同时,作为苹果挂果见效前的过渡措施,包扶单位还帮他建起了一个家庭养鸡场,去年仅卖鸡蛋一项就收入6000多元。“等过个三五年,苹果开始挣钱了,这好日子就算彻底稳住了。”王智开说。
  吴起县以造林绿化、发展特色产业和森林管护为主,大力发展家庭林场。全县植树造林36.4万亩,万多名农民参加今年植树造林,农民劳务总收入预计能达4820多万元,带动3345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200元以上;黄陵县以原生态3A级自然景区、黄帝陵人文景区为基础,大力发展以古镇、古村为载体的乡村旅游;延川县积极打造黄河乾坤湾、黄河漂流、文安驿文化产业园区、红枣采摘园等景区,旅游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80%以上。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们终于直起了腰杆,鼓足了精神,以主人的热情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们。
  据统计,2015、2016两年来,全市用于产业扶贫的资金总额达到13.32亿元,其中财政资金3.65亿元覆盖7.26万户贫困户、26.63万贫困人口。2016年,全市累计扶持发展林果业20.3万亩、大棚5655棚、养猪牛羊10.2万头。2.44万人通过企业招工、公益性岗位安置、劳务输出实现了就业;贫困户产业扶持覆盖率已达100%,产业收入占到全市贫困户总收入的70%以上,贫困户“造血”功能不断增强。
  B 扶贫搬迁挪穷窝
  “陕甘宁革命老区有两个明显优势、一个明显制约:一个明显优势是特色资源优势,主要是能源、特色农产品和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另一个明显优势是后发优势,主要是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空间,只要规划科学、持续投入,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明显制约是生态环境整体脆弱,保护环境、涵养生态任务十分艰巨。”
  正像习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延安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洛河峡谷地带(即“两区一带”),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移民搬迁是摆脱地理条件制约、摆脱贫困代际相传的最快捷路径。
  “我以前住在村子里,就一个烂土窑,离城里30多里路,路不好,班车不走我们村,头疼、感冒也看不了,现在政策好了,交了3万元住着50平方米的房子,特别敞亮,环境又好,干什么都很方便。”黄龙县石堡镇泄湖村贫困户阮西凤,今年77岁,2016年5月搬进了黄龙县麻地湾小区,说起现在的光景,她满脸都是笑意。
  雪后的黄龙寒意阵阵,白马滩镇仰面村的贫困户王妙叶的家中却温暖如春,50平方米的房间,两室一厅,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都被收拾得整整齐齐。“以前住在土窑里,到了冬天要生火、搭炉子,一不烧火冷得受不了,现在搬进麻地湾小区,有了壁挂炉,家里又干净、又暖和,上街、买菜什么的都方便得很。”
  黄龙县移民搬迁办主任陈东明说,“精准脱贫”解决了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增加了就业岗位,群众的生活也越来越有保障。目前,黄龙县2015年的贫困户已经分房到户,2016年贫困户住房安置工作已经完成了征地工作。吉家河、水磨湾2个片区建设项目的各项手续已经完成报批、招投标及“三通一平”和围挡工作,并全面组织实施了房建工程。
  沿着平坦的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从南到北,记者看到,一个个安置小区拔地而起,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在群山环抱中,显得格外惹眼。来到国定贫困县延川县,适逢寒假,在永坪镇南坪安置小区贫困户张平家中,几个孙儿在宽敞的客厅里嬉戏打闹,桌子上摆放着水果零食,61岁的张平看起来气色特别好,眼里充满笑意。“以前在村里住两个烂石窑,快塌了,一下雨都不敢住,就在附近租房住。后来政策好了,花了6万元就住进了楼房,亮堂堂的,心情都好了。”
  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市一次性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3.29万户8.06万人,计划到2017年全面建成,2018年全部搬迁入住。全市集中安置点73个,集中安置户数3.04万户,截至目前,全部开工,主体完工1.16万户,主体开工率和完工率分别达到100%、35%,已达到入住条件8290户。
  C 强化能力拔穷根
  “贫困户的贫困原因从表面看有十几种之多,但归根结底是发展能力低下造成的。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市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特别重视贫困户的自身能力建设,特别是在贫困户子女教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市扶贫局副局长李红洲说。
  为了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我市制定了《精准扶贫资助贫困户大学生高中生工作实施方案》,所有具有延安户籍且在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户和在民政部门建档立卡的城市贫困户,从2015年起,对贫困家庭的普通高中学生,除落实免费教育政策外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生活费;对贫困家庭的中高职全日制在校生,除享受国家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外,每人一次性再给予3000元扶贫助学补助;对贫困家庭的大学本科生每人分四年给予12000元的资助。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举办林果、畜牧养殖、棚栽等培训班520余期,劳动力技能培训9.6万人次,“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培训2万人次。通过培训,确保贫困家庭至少一名劳力掌握1-2门致富实用技术,至少参与一项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从而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作为我市唯一一家公办高职院校,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承担起了对贫困户实施技能培训的重任。去年11月16日,根据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和市场需求情况,学院开设了电焊、电工电子、旅游与酒店管理三个专业的培训班。培训对象以延安市贫困“两后生”和进城务工贫困劳动力为重点,他们可以享受免学费、免教材费、免住宿费、免初级技能鉴定费的待遇,另外每人每月还可以领到200元生活补助。
  “我们的培训以实操课为主,能占到总课程的60%,目的就是增强这些学员的动手能力。培训结束后,可以拿到初级资格证,每月工资起码在2000元以上。”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主任鲁海栋告诉记者,即将开课的第二期培训,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电子商务、美甲、家政服务等专业,可以更好地满足贫困“两后生”和进城务工贫困劳动力掌握本领、提升技能的需要。
  据统计,2015年,全市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8661名,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610期,培训贫困户达6.5万人次。 
  D 兜底保障解心忧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说,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等等都是可以借以脱贫的选择。然而,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来说,必须以社保兜底的政策来解决,这是“共享发展”的真正体现,是社会公平发展、小康路上不让一人掉队的重要保障,当然也是最温暖人心的扶贫方式。
  宝塔区首创“一岗双助”,即由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选择有意向的城市零就业和困难家庭劳动力,对社区孤寡老人、无人照料残疾人进行居家养老服务,使两个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都得到了保障。
  年过六旬、双目失明的石青花老人是宝塔区宝塔山街道办东风社区的居民,老伴儿七八年前去世后,她一个人靠每月几百元的低保金生活。由于住在半山坡上,为了避免摔跤,除了看病,平日里她基本不出门。去年6月1日,东风社区“一岗双助”招聘的助老员刘凤娥来到她家,先是手脚麻利地给石青花做好了早饭,接着马不停蹄地把老人换下来的脏衣服全部洗了。之后,刘凤娥又打扫了房屋、晒上了被子。作为报酬,刘凤娥每个月可以从社区领到2134元的工资。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对2014年底建档立卡的“五保”、鳏寡孤独、残疾、老龄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落实了低保、养老保险、集中和分散供养、残疾人生活补助等社会救助保障措施,实现了兜底救助保障的全覆盖。
  “我得肠梗阻多年,经常整夜整夜的疼,去年5月,实在疼得厉害,县医院包村干部知道情况后,直接把我送到医院检查、做手术,还给我免除了医药费。”如今回想起那天的情景,富县北道德乡英桃塬村贫困户宋凤娥眼中泛着泪花说,以前有病能忍就忍着,去医院花费太贵了,哪里敢想还能免费,现在政策好了,她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政府。
  2016年5月,延川县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残)相关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全县因病(残)致贫的有3692户9144人,占全县贫困户的53.1%、贫困人口的51.1%,其中慢性病患者3175人,占69.2%。从9月1日起,对贫困户慢性病实行县域内全免费医疗政策。
  走进延川县医院10楼(2)病区,记者见到了大禹街道办贺家湾村的贫困户高家友,半个月的治疗让他的病情得到了缓解,而且这次住院7000多元医疗费全部免除,这让72岁的高家友精神看起来格外的好,他高兴地说:“我有慢性胆囊炎和肺气肿四五年了,以前觉得能凑合就凑合,硬撑着,怕花钱了,队里说现在贫困户得了慢性病可以免费治疗,当时真是想都没想过治病还能不掏钱,哪有这么好的事,现在是真信了,真正是享受到了党的好政策。”
  目前,我市13个县区全面推行交不起住院费用的特困贫困户先住院治疗后结算制度。同时,对4.86万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全面落实了低保、养老、“五保”、高龄补贴等现行各类社会保障性政策。
  记者从市扶贫局了解到,两年来,我市共选派1784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贫困村和党建后进村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包扶,37470名干部进村开展联户扶贫工作,实现了贫困村,村村有驻村工作队,贫困人口户户有包扶责任人。2015年,全市有8.83万贫困人口脱贫,吴起、志丹、黄龙三县实现了整体脱贫目标;2016年,3.81万户9.01万贫困人口脱贫,宝塔、安塞、子长、甘泉4县区实现了整体脱贫,全市48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两年来,全市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7.62万户20.52万人减少到4450户、1.02万人。
  让延安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延安人民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抢抓机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通过两年努力初步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完成了“如何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改善老区老百姓生活”的延安答卷。
  本报记者 刘小艳 实习生 高小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