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1版
发布日期:
延安加快重点镇建设的生动实践
  2017年新春伊始,大年初三,记者来到省级重点示范镇——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往日的冷清萧索早已变成了喜庆热闹的场面,环境优美、街区宽敞,高楼林立,市政设施功能齐全。走进延安圣地河谷文化旅游景区“金延安”,但见锣鼓喧天,游人如织,许多游客、市民利用春节长假慕名而来,游逛玩乐,呈现出一片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
  无独有偶的是,在延安市南部较为偏远的黄龙县石堡镇,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碧水轻流,水车慢转,亭台楼阁、拱桥廊柱交相掩映在闪烁不定的霓虹灯影中。置身其中,如梦似幻的感觉,使你不由得赞叹黄龙的迷人魅力。在黄龙县城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退休干部杨永升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你看我们黄龙有多美,我们黄龙人的幸福指数这么高,都得益于城市发展和重点镇建设。”
  不只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完善、产业特色明晰、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商宜游、百姓殷实幸福的河庄坪镇;也不只是在集生态观光旅游、最佳休闲宜居为一体的精品山城小镇、素有“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之称的石堡镇,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在延安市的省级、市级、县级重点镇行走,延川县文安驿古镇厚重的文化底蕴,志丹县旦八镇的洛河川明星小城镇风情,洛川县石头镇优美的人居环境和优势产业、现代化气息,黄陵县店头镇以循环工业、生态旅游、商贸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生态型品味……所到之处,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乐不思归的。
  2016年12月,在第五次党代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新荣向全市人民宣布:截至目前,延安的四级城镇体系基本形成,29万农民进城落户,延安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9%。
  放眼延安市,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重点镇已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生,城镇居民安享天伦,安居乐业,这是延安市加快城镇化建设六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0年6月,时任省长的赵正永来延安调研,提出了延安要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的要求。2011年,延安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以四级城镇体系建设为切入点,按照“做美延安、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总要求,以“拉大框架、完善设施、布局产业、聚集人口”为重点,紧紧围绕重点镇建设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科学编制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推进配套改革,全力推进重点镇建设步伐,重点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总关情。重点镇建设,从规划的设计到项目的实施,没有久久为功的韧劲、驰而不息的精神是不行的。
  重点镇建设,离不开强大的政策支持,为此,市上首先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重点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从项目管理、建设用地、资金筹措、融资创新等方面提出了11项具体支持措施。2011年重点镇建设以来,在市本级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市财政对省级重点示范镇和市级重点镇,每镇每年给予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对2个文化旅游名镇和11个县级重点镇,每镇每年给予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2013年,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市重点镇和文化旅游名镇有关事项的通知》,市财政每年投资达到3.1亿元。同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除救灾救济和面向农民的个人直补资金外,对所有涉农资金,由各县区政府整合,集中投向重点镇,并将移民搬迁、保障房建设、灾后重建等项目集中安排在重点镇实施,放大了政策的叠加效应。
  参照省级重点示范镇的建设标准,结合延安的实际,市上制定了《市、县级重点镇建设标准》,明确了建设规模、建设内容、人口聚集、产业培育等20多项指标。同时,按照“围绕优势确定位、明确定位编规划”的工作思路,大力挖掘每个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人文优势,充分彰显自身特色,聘请省内外高水平的规划编制单位,在2011年就全面编制完成了35个重点镇的总规、控规和详规。吴起县铁边城镇“千年古镇,民间宋城”的定位建设,子长县涧峪岔镇重耳文化的挖掘展示,都得到了有关专家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在重点镇建设的进程中,市、县两级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领导任副组长,住建、发改、财政、国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重点镇建设推进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责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住建局,具体负责重点镇建设的日常督查考核和指导工作。同时夯实了各县区政府重点镇建设的主体责任和各重点镇的实施主体责任。
  为了加快推进重点镇建设,市、县各级创新工作方法,积极筹措资金。店头镇与陕煤集团,河庄坪镇与长庆油田,永坪、交口河镇与延长石油广泛开展了公共服务设施企地共建共享,驻地企业投资占到总建设投资的50%以上,实现了企地双赢。在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中,广泛吸纳民间资金、社会资本进入,同时引进了陕旅、陕文投、陕建、中菲、本香等大集团、大公司参与开发建设与产业培育,极大地加快了建设速度。市上将重点镇建设列入各县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严格执行“单月报送、双月通报、年终考核”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后进镇通报、约谈等制度,每年召开重点镇建设现场推进会、观摩会,点评各县区重点镇进展情况。对重点镇每年建设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年终逐一考核,每年从市级专项补助资金中拿出8600万元,年底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奖励成绩显著的镇,鼓励争先创优。
  据市住建局负责人介绍,经过6年的努力,全市重点镇建设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35个重点镇镇区面积由2010年底的36.04平方公里,扩大到2016年底的68平方公里,扩大了近一倍,重点镇的框架进一步拉大;一大批广场、医院、学校、文体中心等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二是镇区常住人口由2010年底的24.06万人,增长到2016年底的48.41万人,增长了24.35万人,重点镇人口聚集成效明显,为促进农村人口的就地城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三是产业培育步伐加快。全市35个重点镇培育了农林、草畜、果蔬、文化旅游、加工及三产服务等六大类产业20多种,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特色产业优势显现。其中延川县文安驿镇、安塞县沿河湾镇的工业产业园区,洛川县旧县镇的畜牧产业园区,富县羊泉镇及宜川县云岩镇的苹果仓储销售,甘泉县下寺湾镇的大棚蔬菜,宝塔区河庄坪镇井家湾的农家乐等新型配套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进展。吴起县铁边城、宝塔区南泥湾、黄龙县白马滩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人数、旅游服务业从业人数及旅游收入大幅度增加。目前我市重点镇初步形成了工业依托型、农业产业型、商贸服务型、旅游文化型四种产业模式。产业培育步伐的加快,为进镇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能致富”提供一定保障;四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重点镇通过健全管理机制、规范管理队伍、开展集中整治等一系列措施,城镇管理工作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也得到显著改善,进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巨大变化。
  2015年2月,在陕甘宁革命老区扶贫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陕甘宁革命老区有两个明显优势,一个是特色资源优势,主要是能源、特色农产品和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另一个明显优势是后发优势,主要是城镇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空间,只要规划科学、持续投入,就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令人鼓舞的是,2016年12月7日,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名单,延安市名列陕西省四大试点地区之首,新型城镇化建设迎来了又一次快速发展的机遇。
  2016年12月,在市第五次党代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徐新荣明确提出了“高端能化强市,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生态环境提升,城乡一体发展”的发展战略。按照规划,未来的延安,城镇化率将达到65%以上。
  以“让延安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为目标,在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奋进,追赶超越。我们有理由相信,城镇化的步子会越迈越快,更加美丽更加幸福更加宜居宜游的延安就在眼前!
  本报记者 孙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