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关于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现概括介绍如下,期盼对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裨益。
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在《论语》中讲的。这里的“行”,指道德行为;“文”,指文化知识。除孔子外,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强调过这一点。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一个教育者的职责首先是“传道”(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才是“授业”和“解惑”。这些都是在说,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摆在其他教育的首位。
二、有志者,事竟成
古代思想家所说的“有志者,事竟成”“在心为志”等,都有“志愿”“志向”“理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思。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激励人们下决心去做合乎道德规范的事,做一个高尚的人,坚持理想,坚定信念。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朝着既定的目标,矢勤矢勇,强心强志,锲而不舍。
三、家齐而后国治
“家齐而后国治”,是许多古代思想家政治理论的基础。在古代不可能普遍设立学校,因此家庭历来被认为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即使有私塾,也是以家庭为基础。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更历来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古人关于家庭教育所提出的原则和方法如“母教”“蒙养教育”等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古代思想家十分注意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所起的作用,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就是讲环境对人的影响。王夫之还提出,如果想改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使之成为善良的人,就必须改造环境。
五、言教为后,身教为先
几乎没有一个教育家不主张“言教为后,身教为先”的。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些都是在说,只有自己行得正、坐得稳,才能去要求别人,也才能令人信服。
六、因人制宜,循序渐进
所谓“因人制宜”,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有针对性,要有层次、有重点。孔子提到了解人的基本方式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说,审视他的日常行为,观看他所经历的事,细察他的意志所向。这样细心地去观察,人还有什么内心活动可以隐瞒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