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新公益时代咏叹调
本报记者 赵秉瑜
  本质:重在参与、自我管理
  微信群的公益,重在参与;微信群的管理,重在自我管理,也就是自律和道德约束。市网信办和市民政局相关人员认为:“国家目前还没有对其进行管理的相关条例和规定。因此对于群里出现的问题,只有靠自律和道德来约束。”
  专栏作家张兵武在新作《公益之痒——商业社会中如何做公益》中指出:“新公益时代更注重参与、执行,为每个人创造参与公益的‘方便法门’。”正如作家张兵武所说,常见的企业公益行为已经逐步走向社会公益,而社会公益也已经渐渐深入民心。在互联网时代,千千万万的网民成了参与公益活动的主体。而微信群这一社交平台,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微公益活动当中,让公益的力量得以最大化。
  公益重在参与。在做好人和行善事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借口“力不从心”,是否需要反思一下:我们真的没有能力做好事吗?我们想要让这个时代向前的最好方式,就是从现在起,每一个人对自己所言的每一句话、所行的每一件事负起全部责任。
  形态:从传统到互联网
  回望传统公益形态,它与网络时代公益有所区别,传统公益依赖企业或有较大经济实力的个人。网络时代依赖分散的网民,汇聚的是草根的“微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没有交集。
  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智民认为:“现实中,传统公益机构纷纷上网,为公民参与公益提供网络渠道;另一方面,“微公益”组织者也意识到,单纯利用网络,缺乏机构的规范管理,活动将难以持续。因此,有许多原来的微信公益群正在申请或已经注册成了公益协会,如‘延安爱心公益协会’‘萤火虫公益协会’‘心连心公益协会’等。”
  在“跨大咖界俱乐部”微群里,有许多大企业和经济实力雄厚的个人,他们自己和企业一直在坚持做公益,同时,他们也踊跃参加群里的公益活动。从这个角度说,传统公益形态与“微公益”并非泾渭分明,“微公益”不会取代前者,只有互相补充,新生力量才可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乌托邦”和“小心心”两个微公益群,他们依然坚持以“群”来运行。群里机构健全,程序严格,所有捐款的明细、具体发放情况都会随时在群内进行公开,以接受各位爱心人士的监督。
  正如乌托邦助学公益群的负责人所言:“不管我们以何种形式进行募捐,所有的捐款都会捐赠给资助学生,本群不以任何形式截留捐款,资助的学生我们会持续进行追踪、考核、评估,使得每一分钱都花在该花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可以安心完成学业。我们不能让爱心人士的爱心无处安放!”
  理念:从出钱捐物到精神关怀
  延安微信群中最早参与微公益的海子,是一名公务员,他认为:“公益不是看你捐了多少钱,帮助了多少人,公益是你唤醒了多少人的爱心。公益的核心思想就是唤醒良知,唤醒善良。”
  在许多人眼里,曾经的公益离我们很远,公益更多的是捐钱捐物,停留在这一最浅层次,如今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与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人们意识深层的改变。
  正如海子所言“公益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有意义的事情,唤醒每一个人心底的爱,传递爱,播撒正能量,让需要帮助的人心里感受到什么是爱,什么是温暖。当自己的心美了,一切就会变美,从而带动他人一起来改变。”
  同样木兰书院创始人闻方女士的观点也印证了人们对公益理念认识的提升。
  “作为一个女性公益教育平台,我们借助互联网,除了在线下做些捐助困难学生的活动,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上做好公益。我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为有意愿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平台,使他们的公益心得到实施,让其知识、理念和思想传播得更远,实现他们帮助别人的美好心愿。同时,让更多的女性得到免费教育,让她们结识良师益友,对人生有所帮助。从精神层面上得到升华与提升,这也是我们公益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