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王成伟在摘黄瓜 ●贫困户曹金发在庭院养鸡 贫困户郭进元在建的大棚 ●贫困户王金彪在修剪果树 “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甘泉县从始至终抱着这样的目的全面开展脱贫攻坚战。该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针对贫困面大,贫困村、贫困户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缺乏主导产业等实际情况,采取部门单位包村,领导干部包户的“双包”行动,同时根据致贫原因对贫困人口按照产业、技能、医疗等扶贫措施进行科学分类,做到责任精准,扶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而对于贫困群众来说,在有其他帮扶的基础上,发展起了产业就是他们将来致富的最大希望。如今,甘泉县一个个贫困的“山头”被攻克,一顶顶贫困的“帽子”被摘除,全县干部群众凝心聚力,脚步铿锵,奋力前行,终于在2016年底实现了全面脱贫。
黄瓜成为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连日来的持续低温使陕北高原寒气逼人,但走进道镇南义沟村王成伟的大棚却春意盎然。冬暖式大棚内的黄瓜长得郁郁葱葱,感觉又回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王成伟说:“冬季大棚黄瓜的价又涨上去了,真正成了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近年来,甘泉县委、县政府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农业规模化、精品化、高效益发展方向,按照“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发展格局,走农业扶贫开发新路子,全方位培育富民产业,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使扶贫实现了“精准滴灌”拔穷根。
“你这地里的黄瓜不仅新鲜,还用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浇灌菜地,在口感和品质上更优于其他地方的蔬菜。”正在指挥工人搬运蔬菜的延安商人刘大牛说。这已经是刘大牛第二次来订购蔬菜了,前面运去的那一批不到三天就销售完了,为了招揽客人,又再次来订货。
南义沟村有劳动能力的农户纷纷外出务工。王成伟因患有心脏病,老婆又患有风湿关节炎,两个孩子正是花钱的时候,每天只能望田兴叹,想靠劳动致富却力不从心。令他没想到的是,该县在帮扶“驻村联户、结对帮扶”后,他有了结对帮扶的人,县城管局毛文娟经常到王成伟家与他探讨如何脱贫致富。
“毛文娟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在老婆耐心的照料下,大棚黄瓜因灌溉自来水、施农家肥,都卖到西安了。”
“我就是到了摘黄瓜的时候下来帮帮忙,有的时候黄瓜没摘完,商人就来了,真是供不应求。虽然大棚长不到50米,但这么好的黄瓜价,一年下来能收两万元左右,如今儿子在外边打工,这个收入够给正在上大学的女儿生活费了。”正在温室大棚里采摘黄瓜的王成伟高兴地说。
在政府的扶持和带动下,当地农民也纷纷建起了蔬菜大棚种起大棚蔬菜。“我也建起了50米的蔬菜大棚黄瓜,一年下来也能收入两万元。”南义沟村村民苗定满脸笑容地说着。
据了解,目前南义沟村共有大棚213座,弓棚100座,辐射带动了全村村民增收致富。
乌鸡养殖让和子坪村贫困户致富有盼头
“乌鸡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尤其是城里人爱来村上买,现在我们这里的乌鸡和乌鸡蛋根本不愁卖,一只公乌鸡最起码能卖120元,四个乌鸡蛋能卖十块钱。按照这样算,政府这两年给我家的100只乌鸡能让我们增收8000元左右。”来到甘泉县石门镇和子坪村雷花峪村名小组58岁的贫困户曹金发家里,他正站在院前给乌鸡喂食,由于他听力不好,站在一旁的妻子面带喜色地给我们扳指算着自家乌鸡养殖的增收账。
“老曹早先年就患了脑瘤,做了一次手术恢复后我们基本上就靠外出打工,家里种点玉米维持生活。这几年好不容易孩子们都成了家,可是他的病又犯了,前年耳朵也聋了,一只眼晴也看不清。这两年幸好有政府想方设法扶持我们这些困难户,各种补贴再加上我们喂只老母猪,现在又开始养乌鸡,一年的收入也使我们的日子好过多了!”
据悉,石门镇和子坪村地处洛河沿岸,属拐沟村,辖四个村民小组,在册农户126户481人,2015年至2016年共有贫困户40户92人,现已全部脱贫。在老党员、老干部严峻开多年养殖乌鸡的示范带动下,2015年,该县包扶领导决定协调资金,让镇村干部赴高陵县考察学习。之后直接为贫困户订购乌鸡,走出一条特色养殖带动贫困户的致富路子。近几年来,政府将村上的集体自留地进行流转,修建了10个实用养殖圈舍,同时还为养殖户围设绿篱网、安装门窗、大门、修建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吸纳5户贫困户到养殖小区养殖。同时,在晋塔村民小组成立了乌鸡养殖合作社,搞好产前、产中、产后防疫,储备饲草,为养殖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该县石门镇和子坪、王坪、圪崂、白渠、梁庄、张槐湾等村都已成为乌鸡养殖规模村。采取大户带小户(一般一个养殖大户带动5个养殖小户),互助合作形式,实现全镇发展养殖产业贫困户176户。2016年,共发放乌鸡鸡苗219户10710只。仅乌鸡养殖一项可实现年利润32万元,同时还带动了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左右。
“现在村里的人看到乌鸡的增收利润,养殖积极性越来越高了,之前的贫困户虽然都脱了贫困的‘帽子’,但是他们还想让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现在又开始自己增加够买乌鸡进行养殖了。”该县和子坪村老党员、老干部严俊开语重心长,他为全村的人尤其是贫困户们能脱贫走上致富道路而高兴。
靠大棚蔬菜摘掉了贫困“帽子”
今年67岁的农民郭进元原本是劳山乡杨庄科村受帮扶的贫困户。去年,郭进元的三个大棚蔬菜年收入至少有8万元,仅一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据劳山乡党委副书记李小勇介绍,这个村新建蔬菜大棚55个,其中贫困户户均达到两个棚以上,户均增收2.8万元。
杨庄科村是一个典型的拐沟贫困村,一进入村子,就能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村干部解释说,是否达到小康,是否达到脱贫,老乡们说了算。
据了解,劳山乡杨庄科村全村辖三个村民小组,共有贫困户36户70人,2015年脱贫18户37人,2016年确定贫困户18户33人。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该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脱贫攻坚作为各项工作的重心来抓。在帮扶中,党员带头做,群众跟着干,支部书记杜伟带头建了两棚菜,其他支委包户,党员包棚,与贫困户结成对子,帮助贫困户建设蔬菜大棚,目前已全部脱贫。
杨庄科村的干部介绍,建一个40米长的蔬菜大棚至少需要投资7000元,根据有关政策,贫困户每建一个棚可以享受到2000元的补助。“如果没有政府补助,我根本建不起来蔬菜大棚。计划今年再建4个大棚,政府的各种补助下来有两万块钱,自己再投入两万块钱。”尝到脱贫致富甜头的郭进元发展蔬菜大棚的信心很足。
在这个村子里,有技术的党员免费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党员把土地条件最好的地块让给贫困户,把较差的留给自己。这些故事在村民中有口皆碑。劳山乡另外的一个村子丰足村村支部书记任志改,在帮贫困户建大棚时,为贫困户买肥料个人垫资两万余元,购买大棚薄膜担保贷款6.5万元,为8户贫困户建起了蔬菜种植大棚32座,深受村民的好评。
在支部的引领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下,杨庄科村的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村里只有5名党员种植的7座蔬菜大棚,2014年发展到67座,2015年发展到105座,到2016年累计建成大大棚300亩220座,覆盖农户69户,其中20户贫困户发展大棚42座。
此外,该村还发展养鸡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2015年免费为12户贫困户发放肉鸡480只,每只销售价在150元左右,仅此一项,户均收入4000元左右。2016年又为15户贫困户每户发放蛋鸡50只。每只蛋鸡年产蛋约120枚,每户年产土鸡蛋6000余枚。当地劳山鸡业公司按每枚鸡蛋1.5元价格回收,户均可增收9000余元,除去成本户均纯收入可达7000元。
据悉,通过两年来的努力,杨庄科村基本做到全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户有脱贫产业项目,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苹果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在南岔村的半山腰,49岁的王金彪还在剪着果树,他的脸虽然被寒风刮得透红,但始终还是对果树露着笑脸。见到笔者时高兴地说:“现在过的这种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祖祖辈辈留下的荒山、土坡竟因小小的果树让生活发生了改变。”
“以前,刮风时尘飞土扬。”王金彪回忆道,“生态要保护,就要先种树,只有种好树,农民才能富。”来给我们做宣传的政府干部如此说,要让绿树成为荒山、土坡的“守护树”、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就必须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道镇政府为帮助南岔村脱贫致富,于2008年多次组织人员深入村里、农户家调研,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三面环山的南岔村具有发展苹果产业的天然条件,并且苹果适应性强、管理简单、对人力依靠少,能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然而,南岔村村民思想观念保守,怎样才能改变他们长期形成的务农习惯,改种经济林呢?“我们可是下了一番大功夫。”道镇政府副书记苏侦毅说,“为打消村民种植苹果的顾虑,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让他们亲眼目睹种植苹果带来的经济效益。”
通过对比,村民发现比自己村条件还差的村庄,种植苹果经济效益竟然很高,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可是,问题来了。种苹果不像种粮食能当年见收成,三五年内基本没收入,这期间村民靠啥生活?政府为减轻村民负担,在免费提供优质种苗的基础上,为果树地提供黄豆种子,在果树挂果前让村民们还要有收入。
苏侦毅说,精准扶贫就贵在“精”与“准”,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同时,为帮助村民更科学地种植苹果,让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明白人”,还专门邀请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苹果种植专家,多次到南岔村进行现场技术培训。
山青了,水绿了,老百姓腰包鼓了,尝到甜头的村民种植苹果树的积极性更高了,村里的苹果树面积更大了,发展到5000余亩。掘到了“第一桶金”的南岔村不仅带动了邻村罗义沟村78人种植苹果的信心,使他们种植果树近2000亩,还在大队书记曹宏伟的带领下,开始围绕“质量塑造品牌、品牌开拓市场”的思路,依托本村苹果生产基地,抱团闯市场,成立了甘泉县连心生态有限公司,合作社覆盖了周边的村庄。
为让苹果产业迅速占领市场并形成竞争力,公司实行“八统一”管理制度,即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除草、统一防虫、统一整枝、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包装、统一销售,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王金彪说,南岔村的果树按正常的记算亩均纯收入5000多元,今年被冰雹打了后也能有收入,随着树龄的增大,苹果产量将逐年增加,所以,苹果树已经成了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在甘泉,像南岔村这样通过政府扶持,“造血”脱贫致富的故事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