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记录仪培训 
对农村流动餐厅进行检查备案
农资会食品安全整治
物资交流会“三小”条例宣传
对食品进行抽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的稳定和谐。如何让广大百姓吃得放心?2016年,黄陵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以示范创建为核心,认真贯彻“四个最严”、扎实落实“四有两责”,结合“2+1”三城联创工作要求,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四小”监管模式,严密防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为老百姓筑起了一堵饮食用药安全防护墙。
“明厨亮灶”见成效
餐饮服务是食品生产经营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公众饮食安全的最后一道关口,如何让广大百姓吃得安心、放心,就成了急需破解的一道命题。
在该县滨湖酒店的餐厅走廊中,食客随时都能看到厨房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该酒店餐饮部负责人表示,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好了,不少消费者都是冲着“可视化厨房”而来,“可视化厨房”带来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双赢。
为了让食客们吃得放心,该县以城区轩辕大道、商业街和店头街3条食品安全示范街为试点,将“可视化厨房”和“文明餐桌”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同时,为保证创建活动不流于形式,实行领导分片包干制,组织监管人员对街内企业逐户指导,使餐饮单位将加工制作的关键场所和重要环节通过设置透明玻璃窗、视频显示、隔断矮墙的方式展示给消费者,做到让食客眼见为实,吃得安心。“推广‘明厨亮灶’是为了让消费者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之中,同时,也是让餐饮业主动承担起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这也是社会共治的方式。”该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说。
同时,该县还逐步建立了远程监管机制,使监管人员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远程监控和取证,对餐厅操作过程进行动态、静态量化分析。食品安全工作永无止境,该县还积极引导、鼓励其他区域有条件的和新开办的餐饮单位按照“明厨亮灶”和“文明餐桌”的具体要求,做好相关建设工作,对实施“明厨亮灶”和“文明餐桌”较好的餐饮单位,该县电视台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和公示宣传,着力引领全县食品安全再上新台阶。目前,该县已实施“明厨亮灶”小餐饮113户,后厨视频远程监控餐饮单位77户,“文明餐桌”465户,制作了“文明餐桌”提示卡3000个,印刷宣传画6000余套。
小作坊升级改造有成效
2016年12月18日中午,在该县刘家川从事餐饮经营的老刘热情招待远道而来的游客。风味纯朴的农家饭,干净整洁的厨房,装满碗筷的消毒柜……游客在尽享美味的同时,深深地感受到了该县餐饮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善。“环境卫生好了,生意也火起来了。”老刘高兴地对笔者说。
近年来,随着企业规模化生产,一大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被市场边缘化,尽管如此,这些小作坊仍然依靠经营规模小、成本低、回利快等优势分散活跃在市场上,但却成为该县监管食品生产环节的重点和难点。
为确保辖区食品质量安全,该县按照每个品种都有示范典型的总体要求,创建小作坊示范群体,选拔了一批代表性强、带动性大的食品经营主体作为重点进行了培训,相继开展豆制品、面点类、卤肉类等小加工店建设,高标准完成27户小作坊改造提升工程任务,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同时,为了加大整治提升工作力度,该县按照“许可一批、提升一批、淘汰一批”的总体思路,严把市场准入关,不因其小而降低许可门槛,从受理、核查等环节层层把关,坚持标准不降、要求不松、措施不减。对涉及无证经营的行为,协调各方力量,依法予以惩处,查获无证小作坊6家,其中取缔2家,关闭4家,引导22家小作坊办理了许可证,实现辖区内无证无照小作坊生产经营的动态清零。并严格落实食品生产小作坊“一票通”制度。对获证小作坊,统一发放“一票通”票据本,使小作坊生产的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风险可掌控、责任可追究”;对不能提供“一票通”的小作坊食品禁止流通,用倒逼机制使小作坊业主主动改善生产环境,按照通用技术规范要求生产经营。同时,加强对集中用餐单位食堂、食品经营者及餐饮服务单位索票索证情况的监督检查,共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48份,立案4起,罚款2万余元。
网格化覆盖最基层
长期以来,农村食品经营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无证无照经营、走街串巷销售食品现象较为普遍,进货渠道复杂,消费纠纷等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该县紧紧围绕“监管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工作要求,结合地域特点、基层力量、监管能力等实际,不断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以镇(办)基层食药监管所为基础,根据食品药品经营主体区域分布等情况,定网、定格、定人、定责,将全县6个镇(办)监管辖区细划为3个一级、8个二级和35个三级责任区(网格)。实现了区域无缝衔接,确保每个监管网格一名监管人员,相邻两个网格监管人员组成一个监管小组,做到一人一格,互为AB岗。同时,以监管小组为单位进行网格监管,负责网格内审批核查、日常检查、投诉处理、执法办案等工作。监管模式也由过去的分散化、碎片化向网格化、模块化、痕迹化、精细化转变。做到了日常工作相互沟通,重点任务联动推进,发现问题共同处置。特别是农村家宴监管方面,各镇(办)根据集体聚餐时节和规模,选派监管人员和协管员同时入驻指导检查,并以影像形式全程记录。为该县食品安全监管、快速处置构筑了一道“防护墙”。
“一月一重点”抓出实效
食品安全,贵在认真,重在行动。在2016年4月份,该县率先开展了豆芽市场专项监督检查,并召开“四小”专项整治工作会,明确了“预防为主、风险防范、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一月一重点”为抓手,逐项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务,先后对桶装水、豆芽菜、鲜蛋、松花蛋、皮蛋、小麦粉、大米、食用油和煎炸油等食品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和抽检。同时,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还分别制定了风险清单,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四小”行业的监督检查和产品抽检,共抽检103批样,快检2372批次,并以立“黑红榜”名单形式予以公示和曝光,推动了企业、商家自律,全面规范经营行为。
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重于泰山,容不得丝毫马虎、须臾懈怠。该县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全体工作人员奔波在第一线,依据检验结果,依法取缔食品摊贩3户,小餐饮1家,对4起涉嫌非法添加案件向公安机关进行了移送,其中刑事拘留1人,行政拘留3人。
“列出清单”严抓整治
近日,笔者随机走进土德路一家餐饮店,这家规模不大的餐厅内悬挂着“量化等级评定”,简单的一块牌子上,餐饮食品安全年度等级、餐饮服务等级、食品安全承诺、食品安全投诉电话等应有尽有。
食品安全无小事,保障安全是大事。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是深入落实“四个最严”的具体体现,更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现实要求。该县坚持为民取向和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列出清单,着力解决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以小食品带动大文明为主题,积极开展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厂、进市场、进企业”活动,利用“双节”“食品安全宣传周”和“安全用药月”等活动平台,开展现场咨询28次;利用“黄陵食品药品”“黄陵县食品行业协会”微信公众号,发布权威声音,曝光违法信息,开展宣传和风险交流;全年开展从业人员集中培训班8期,培训人数5000余人;开展集贸市场和主要街区等专项整治工作,邀请专业公司对全县100余家食品经营单位开展病媒生物集中消杀;联合食品协会,发放统一标识工作服2000余套,工作围裙2万条。同时,锁定重点品种、聚焦重点区域,重拳出击,严厉打击各种食品药品违法行为。分环节、分品种相继开展食用油、烧烤摊等30余项整治行动,共收缴过期食品5000公斤,集中销毁假劣食品药品195个种(次),价值3万元,查办食品药品违法案件60件,罚没38万余元,受理投诉举报22起、办结22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