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随女在大棚采摘小瓜
康候毛在饭馆忙绿
康利给小朋友讲故事 创办幼儿园20年,用心呵护每一位孩子;自学种养知识,成为科技致富女能手;自开饭馆小有名气,带动村民一同致富……这是三位基层妇女的创业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她们创业的点点滴滴,看她们如何面对困难和失败,从而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心路历程。
杜随女:种大棚敲开致富门
通讯员 范筱霞 在美水街道办提起杜随女,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今年48岁的杜随女是安家坪村民小组的村民,近年来,她凭着一股韧劲和永不言弃的拼搏精神,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不仅成为当地的生活富裕户,而且还供养两个孩子读大学。近日,她还荣获甘泉县“农村妇女科技致
富能手”称号。
“大棚使用较厚的土墙体来保证大棚温度,严重影响大棚种植面积,难以达到高收益。”杜随女说。于是,她与丈夫多方考虑后,便到外地参观学习大棚种植技术,夫妻两人结合北方的大棚不断摸索经验,并且根据安家坪村民小组的村情及地理条件,于2013年8月创新型地建立新型大棚,这种大棚采用全钢架无土墙取代传统6米厚的土墙设计,种植面积是老式土建大棚的2倍,有效利用了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率是原来大棚的2倍,同时在两端砖墙内设有保温层,充分保证了大棚蔬菜的温度需要,收益可以达到原来大棚的3倍。这种新型大棚被当地村民叫做“万利”大棚。为了更好地掌握科技知识,杜随女一边从村里的农家书屋借回《农村百事通》《农家科技》《农业科技通讯》等书本学习知识,一边在大棚里检查蔬菜长势,干完一天农活,尽管已疲惫不堪,但杜随女夫妇俩仍然坚持看书到凌晨时分才休息。
现在,杜随女有一座新型大棚,占地4亩,在棚内种植香瓜,一年内收益可达10万元。
“种菜看着简单,却有一整套的专业程序,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步骤。”杜随女严格按照程序操作,播种期的确定、培养土与苗床的准备、种子的处理、播种的时间段与方式、幼苗的管理……用心种好每一株菜苗。“只有好条件加上好管理,才能培育出优质的生态高山蔬菜,才能让它们看起来阳光、吃起来健康。”杜随女告诉笔者,她的蔬菜一上市就大受欢迎。所以,每当有人向她咨询种植经验时,她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播自己的管理经验,讲述自己的创业心得,让大家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同时,她积极动员周边的村民,向他们传授新型大棚的建造原理、种植技术,实现“一本万利”的收入,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但有些群众可能一下子难以接受这种新型大棚,她不厌其烦、耐心地给大家答疑解惑。同时,也在安家坪村民小组掀起了发展“万利”大棚的热潮。
杜随女多年来不忘初心,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尽管获得了省、市、县多项好评,但她依旧勤学苦读,一门心思地搞大棚种植。为了方便产品出售,她购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让老公载着小瓜去市场上销售。
作为一名科技致富女能手,谁缺资金便找她借,谁缺技术她手把手教,还带领大家参观她种植的大棚蔬菜。目前,她已带动周边近百户农妇种植蔬菜,且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增收。“在我几年的种养实践中,我摸索出两条成功的经验,一是依靠科技,农家书屋是我常去的地方,读书成了我的习惯;二是立足市场,精确掌握各种品种最佳上市时期,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种养效益。”杜随女说。
康莉:为了孩子的明天更美好
通讯员 范筱霞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幼儿园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康莉在面对笔者的采访时表示。这位坚守在金庄幼儿园20年的园长始终强调,幼儿园需要大家的支持,也正因为大家的支持才得以发展。
今年43岁的康莉自小在桥镇长大,在学校打了两年工后,她创办了甘泉第一家私立幼儿园——金庄幼儿园,深受家长们的欢迎。
说起创业历程,康莉说,赶上了一个好时代。1995年毕业后,先是被教育局聘到桥镇小学教书,后又被聘到县第二幼儿园任音乐老师。她心里想只给别人打工是不行的。所以,她一天忙碌的不只是简单的教学了,而是想着如果要办个幼儿园需要些什么东西。于是,她把每天在幼儿园里看到的都记在本子上。
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的,1998年康莉得知金庄幼儿园还没有开始招生就要往出转,已经身怀六甲的康莉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得快要跳起来了,她没有和任何人商量,直接就把金庄幼儿园接手过来。但她的丈夫看到她的身子很不理解她这样做,可看到康莉的坚持,只好支持了。
对于创办金庄幼儿园,康莉别有一番感慨。大概是第一家的缘故,申报资料还颇费了一番周折。当时批文下来时,距离开学时间只有不到一个星期了。尽管当时首批学生只有算办成了。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她把那样,不顾自己怀有身孕,几乎是手把手教他们跳舞。第一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幼儿园已经有来。“办幼儿园比不得其他工作,必须万事小心。”金庄幼儿园在康莉的带领下不断完善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保证幼儿园各项工作安全运作。
“康园长是我的榜样。”金庄幼儿园的李老师对笔者说,来,康园长都坚持和大家一起打扫幼儿园的卫生。当她们阻挡时,康园长就会说,卫生是健康的前提,孩子都是爸妈的宝贝,所以我们要站在孩子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
“同甘共苦是我做事的风格,我们这里的老师都会继续进修与专业有关的课程。”康莉认为,做好和家长的沟通工作也是办好幼儿园不可缺少的条件。家长亲自参与幼儿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每年的‘庆六一’活动都会邀请家长一起参加。家长与老师相互沟通配合,才能培养好小朋友。”“我们幼儿园是私立幼儿园,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得到家长的支持,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康莉介绍说,她多次回娘家时发现桥镇外来人口众多,他们的小孩面临无人看管的状况。于是,康莉在办起了幼儿园,又想到桥镇与永宁是相邻的镇子,便在同年投资多万元在永宁也办起了幼儿园。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上幼儿园,年,她在洛川投资下半年已经正式招生了。
“用心办教育,影响三代人”这是康莉的信念,也是她办幼儿园的宗旨。康莉说:要办就要办最好的教育,要办就要用心去办教育。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细胞,而每一个幼儿,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一个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来必成栋梁之才。”
采访结束后,康莉做了总结,她创业的历程赶上了好时代,同时也花费了她全部的精力。创业固然不易,但创业后更多的还是要如何用心去经营,有许多学问要做。创业诚可贵,成功非偶然,用心去经营,必有好收成。
康候毛:自己富还要带动村民富
通讯员 范筱霞
康候毛,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只有小学文化,却在王角村开了农家饭店,不仅自己致富,还带领广大妇
随着经济的发展,康候毛也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在工厂做过小工,干过家政,后来年纪越来越大,做体力活力不从心,也挣不了几个钱,和丈夫商量之后,俩人一起回到了老家王角村自己创业。可回来干什么好呢?依着老一辈的性子,如果只是靠山吃山一门心思地种地,农务收入可以支撑一家人吃穿,可提高生活质量却没法满足的。怎么办呢?
康候毛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厨艺总是被大家称赞,不如开家饭馆吧!于是,经过和丈夫商量,她考虑到王角村地处甘志路沿线,交通方便,路过的宾客较多,如果把饭馆开在村子里,王角村村民们素有养殖土鸡的习惯,村民们零散养殖的土鸡、鸡蛋她可以直接收购,不仅解决了零售难的问题,而且食材还比较新鲜,对客人也有保障,如果一旦农家炖土鸡打出旗号,王角村的土鸡、鸡蛋销路也有了活招牌,这样可以进一步促进村民们的收入,何乐而不为
干就要干到顾客满意为止,于是,康候毛在饭馆里,只要一有时间就从网上搜索相关更有味道的鸡的做法,搜索了方法后就开始尝试新的做法,每次做完后她自己首先要尝尝炖鸡的味道,经常弄得自己满嘴不是辣便是麻,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多年来的细心打理,“好再来农家饭店”已经在洛河川一带小有名气,人们一提到炖土鸡就会想到桥镇乡王角村康候毛家开的小饭馆,村民们也经常夸赞康候毛的炖鸡手艺。
事实证明,康候毛的选择是正确的,她不仅为自己创造了经济利益,也将王角村的土鸡养殖推向了大众,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养殖的热情也一天天高涨起来。
“一枝独秀不是春”,康候毛深知这个道理。虽然,她可以解决一些老百姓的小问题,但要让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彻底好起来,还需要发掘新的致富路子,为群众增加收入出谋划策。通过多方信息收集,康候毛的目光聚焦到了高效蜜本南瓜种植上,当她把种植蜜本南瓜的思路讲给村民时,村里大部分叔叔婶子们表示他们不懂,只有个别村民表示自己有种植的想法。康候毛考虑到蜜本南瓜一旦种植成功,销路不用发愁的,但这毕竟是第一次种植,万一失败了,自己经济受损也就罢了,跟着自己脚步的村民也受损岂不是太可惜。“何不自己率先试种?若试种成功,再将自己的种植经验分享给大伙儿,那时看到了真正的经济利益,大伙儿自会有取舍;万一失败,也就单单自己受损,不致累及他人。”丈夫的一句话提醒了康候毛。于是,康候毛率先在王角村试种三亩高效蜜本南瓜田。经过细心打理,效益出来了,村民看到效益后,纷纷向她请教种植方法,就这样,几十亩的蜜本南瓜田出现在王角村。
康候毛在致富方面是把能手,在孝敬老人上也从不含糊。“候毛的孝顺在我们村里是出了名的,这谁都知道!”谈起康候毛的孝顺,一位知情邻居说起来如数家珍。康候毛的公婆因常年劳作,落下了一身顽疾,一大家子的生计全指望着夫妻俩饭馆的收入。平时,康候毛舍不得给自己吃穿,却总惦记着先给两位老人添置新衣新裤,不论再忙再累,每顿饭第一碗总是盛给公公婆婆,做饭也总是依着老人的口味,烧得软烂可口,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
康候毛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把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和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作为自身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