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总则是什么?
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重要组成
部分,作为民法典的开篇之作,民法总则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民法典在许多国家都被视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后,备受关注的民法总则草案8日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
一个人的一生,很可能不与刑法打交道,但却无时无刻不与民法发生关联。此次亮相的民法总则草案有诸多亮点值得我
们关注。
1 亮点 胎儿也可以享受继承权
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了这样一起案例:女儿尚在娘胎中,父亲因工伤不幸去世。家人获得工伤保险金后,却并未给女儿留存。几年后,女儿一纸诉状将母亲等人告上法庭。
根据我国现行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意味着胎儿只有在出生后才有民事权利。不过,现行继承法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法定继承办理。
草案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解读:作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从两方面对胎儿权益进行保护。第一,从继承的角度,要为胎儿保留必要的继承份额,体现了特留份制度。第二,造成侵权之后,例如在出生前因不当行为导致胎儿的出生缺陷等,胎儿出生之后可以独立请求赔偿。
2 亮点 6周岁小孩开始享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日前,一则“孩子偷用母亲手机打赏网红25万”的新闻引发热议。事实上,随着现代生活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儿童的生理和心智发育水平较以往有了新的变化。偷拿手机“发红包”“买装备”之类的事情越来越多,也让人们开始重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标准问题。
草案规定: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解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龄标准从此前10周岁下降到6周岁。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表示,现在的孩子都心智成熟得比以前更快,这样的规定是为了更好地尊重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
3 亮点 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可撤销监护
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因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被人拐跑,而在家中集体自杀;亲生父亲性侵自己的女儿……近些年来,不断有这样的悲剧发生,成为全社会之痛。
草案规定:监护人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行为的;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无法履行监护职责,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的;有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的,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人员或组织的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
解读:针对实践中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等被监护人合法权益时有发生的情况,草案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依法指定新监护人,并对提起撤销监护诉讼的主体、适用情形、监护人资格的恢复等作了明确规定,这样更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4 亮点 将智力障碍人群、老年痴呆患者等纳入监护范围
妻子患上精神分裂症后,住到了自己娘家,丈夫对其很少过问,妻子将丈夫告上法庭,提出要求对方支付婚内扶养20万元。丈夫辩称,两人没有离婚,他不应给付扶养费,妻子没有尽到责任,孩子也不管。经证实,2006年,妻子患上精神分裂症,因病无法正常工作,不能辨认自己的行为,经法医鉴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因此,法院判决,丈夫应当承担其妻子的扶助、扶养义务,支付其妻子在分居期间的生活费用。
草案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解读: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包括了智力障碍人群,或者老年痴呆患者等。民法总则的这项规定弥补了对这些弱势群体监护的空白,让他们得到应有的保护。
5 亮点 未成年人遭性侵,成年之后还能起诉
2015年8月,媒体报道了广西隆林县沙梨乡人王杰,以个人名义创建“百色助学网”实施诈骗并性侵多名未成年女生的事件。受社会传统观念影响,不少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不愿、不敢公开寻求法律保护。受害人成年后自己寻求法律救济,却往往已超过诉讼时效期间。
草案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解读:由于我国目前防性侵教育工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很多未成年人在受到性侵害时,可能对这个行为没有足够的认知,或者是不敢声张。民法总则的这项规定,让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给受侵害的未成年人在成年之后寻求法律救济的机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6 亮点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您好,请问您是车牌号XXXX的车主X先生吗?”“您好,您在XXX小区的房子考虑出售吗?”接到陌生人来电,却能准确报出你的个人信息,这里面就有问题。
草案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收集、利用、加工、传输个人信息,不得非法提供、公开或者出售个人信息。
解读:2016年8月,山东女大学生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被骗取9900元学费后自杀。这条生命的陨落,再一次将个人信息的保护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互联网技术的发达,让个人信息的泄露变得“轻而易举”,民法总则的这项规定将为捍卫老百姓的信息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法律后盾。
7 亮点 网络虚拟财产将得到保护
曾经,武汉一名网游玩家游戏账号被盗,虚拟货币和装备损失上千元。该玩家通过多种途径维权,都因取证难而失败,无法追回自己的损失。网络虚拟财产被盗后,就真的得不到赔偿吗?
草案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解读:这条规定也是民法总则与时具进的表现,电竞行业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与之产生的民事权利侵犯事件也在不断增多。民法总则的这条规定意味着民法典将正式承认数据、网络虚拟财产作为一种法律权利,不容侵犯。
8 亮点 新增对见义勇为者的保护
“路见不平一声吼,紧急关头显身手。”但见义勇为者受了损害,责任谁来负?紧急救助时不慎给受助人造成伤害,是否还要承担民事责任?
草案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解读:民法总则的这条规定将见义勇为者所承担的风险进行了尽可能的降低,减少社会中好人背“黑锅”的不良事件。不过,民法总则同时还规定,救助人因重大过失造成受助人不应有的重大损害的,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9 亮点 诉讼时效由两年延长至三年
诉讼时效,是一项提醒人们不要“躺在权利上睡大觉”的制度。根据现行民法通则规定,一般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但随着社会发展,经济交易方式和类型不断创新,要求延长诉讼时效期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草案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解读:延长诉讼时效,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现实生活中很多银行、金融机构等经常因为来不及请求,或者疏忽等原因,而无法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造成巨额损失。延长诉讼时效也是学界和实务界长期以来的一致诉求。
10 亮点 新增特别法人
“我们村委会没有法人身份,如果借不到组织机构代码,就没法签合同。希望在制定民法总则的时候,能给村委会一个法人身份。”这是来自宁夏银川兴庆区大兴镇新水桥村村支书王绍利的呼声。近年来,各地不少村子引入公司化运营机制,建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但因为没有法律上的“名分”,村委会在很多经济活动中无所适从。
草案规定:新增的特别法人包括机关法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人、合作经济组织法人。
解读:新增的特别法人涵盖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这样这些组织就可以签合同、去银行开户,从而更好地履行公共管理事务的权利。
11 亮点 破坏环境者,新的民事责任可为“恢复原状”
草案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碍;(三)消除危险;(四)返还财产;(五)恢复原状;(六)修理、重作、更换;(七)继续履行;(八)赔偿损失;(九)支付违约金;(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十一)赔礼道歉。
解读:民法总则草案增加了对保护环境的规定,除上述民事责任以外,第八条还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口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民法总则的这些规定将为保护环境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