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琴(右一)帮老人理发 曹春琴给父母盛饭 曹春琴全家福 张荣(右)正在筹备演出 张荣(中)与其他伞头在一起 王艳花受邀参加延安市女企业家年度会议 王艳花外出学习 文化的传承不仅是艺术与成就的继承,还包括家风与美德建设。近年来,延川县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以弘扬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为主业,倡导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节约、邻里互助,涌现出了一批如王艳花、曹春琴、张荣等可歌可泣的文明家庭代表,他们弘扬美德、推崇文明、团结和睦,为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幸福之家全靠她
曹春琴是县教育局一名女干部,她拥有一个四口人的幸福之家。曹春琴的幸福是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宽容的人生态度创造出来的,现在的生活温暖舒心、和谐美满、热情洋溢。
A 孝敬老人 以身垂范
曹春琴朴素、勤劳而孝顺。平日里,她会主动将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劳累但幸福是她对生活真切的感受。曹春琴公婆年事已高,每个周末,她都领着孩子去看望老人,为老人买点糖果,帮她们洗衣服、洗头、理发,与他们拉家常、寻宽慰。她娘家的老奶奶拉着她的手并叫着她的小名说:“这老小还是原来的样,朴朴实实的招人喜欢。”每当看到老人如同孩子般的笑脸,她的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每次逛街,她都留意老年人的衣服,有一次她带着儿子去买衣服,结果儿子的衣服没买到,却买回四套老年人衣服,当曹春琴和儿子拎着大包小包时,一位阿姨风趣地逗儿子说:“你妈对你真好,一下子给你买这么多衣服。”儿子不高兴地说:“才不是了。”她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子,你还小,以后有穿好衣服的时间,爷爷奶奶外婆外爷他们年纪大了,咱碰见他们合身的就买,要抢着给穿呢……”儿子就高兴地笑了。就这样,四位老人经常穿着同样颜色同样样式的衣服和鞋帽。只要为了这个家庭,为了老人和孩子能够幸福快乐,她做什么都在所不惜,心甘情愿。在单位也是如此,她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一丝不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
B 相夫教子 一丝不苟
曹春琴的丈夫是延远中学的一名化学老师,严肃、敬业、奉献是校领导和学生对他的评价。她丈夫每天6点上班,晚上10点回家,她常风趣地说,猴王回来了,没有丝毫埋怨丈夫早出晚归的意思。当看到丈夫收获的不断攀升,喜悦与幸福之情油然而生。对丈夫的工作,她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她的支持换来丈夫全身心的工作,换来更加优异的教学成绩。她的丈夫只要有空就会主动帮助媳妇,主动承担起丈夫在家应承担的责任,一家人总是其乐融融。
曹春琴夫妇有一对儿女,这是他俩最大的骄傲。一对子女非常懂事,平时在家,两个孩子会帮助母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若是碰上母亲周末加班,姐姐总会把弟弟照顾得格外周全。有一次,曹春琴加班至深夜,当她回到家时,孩子们已经睡了,11岁的女儿在饭桌上留了纸条,清楚地写着,“妈妈:她和弟弟喝了拌汤,还做了荷包蛋,给您留了,赶紧热了吃吧!”看着厨房里干净的锅碗,母亲的自豪感涌上心头。两个孩子可爱而优秀,街坊邻居都来讨教如何教育子女,她给出的答案为:言传身教,作好表率。目前,曹春琴80岁的老母亲生活不能自理,她10岁的儿子只要看到外婆要上厕所,就会主动端便盆。每当看到这一幕,她笑着对孩子说:“孩子,妈妈老了像外婆这样了你还要妈妈吗?”正在端便盆的儿子说:“我长大后会像您照顾婆婆一样照顾您。”
好家风艺术浓
张家的家风良好,好家风是张家人成长成才的沃土。张荣现年52岁,是延安享有盛名的民间秧歌(伞头)艺术家,现为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延安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岁起,张荣开始秧歌伞头艺术创作,30余年来自编自唱千首秧歌,演过舞蹈、小戏、小品,拍过电视剧,2008年春出版发行《秧歌伞头艺术》,在2012年5月举办的“晋陕蒙优秀秧歌伞头大赛”中,他荣获一等奖。
A 良好家风 和睦家庭
张家将“以孝为先,母慈子孝;以勤为本,勤俭持家;以和为贵,欢声笑语”尊为家风之要。
张荣是这个大家庭中孝敬老人的表率,他的孝心还得益于其母亲的言传身教。据悉,曾经张荣的奶奶瘫痪卧床,其母亲13年如一日,给奶奶端茶递水,端屎接尿,邻居无不赞叹。张荣的父亲去世后,其母不愿与儿女们住在一起,为此张荣姊妹8个商议,每天保证一个小家陪母亲吃住,既解决了母亲的孤单又活跃了家庭的气氛,一家子其乐融融,逢年过节所有小家都要回家和母亲相聚,共享天伦之乐。因为孝顺与和睦,2016年,张家被延安市评为“五好家庭”。
在张荣的耳濡目染下,女儿张燕妮在第七届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中,所做的教案《会做防毒面具》《会变速的纸》荣获二等奖,微课《等馅饼的懒汉》荣获市级优秀奖等;侄儿张天民所做的舞蹈《牵魂》《喝喜酒》在首届舞蹈“荷花奖”大赛中分别荣获金奖、银奖。据悉,张家还有很多人从事艺术工作,而且多次获得奖项,这个家因此被大家称为“文艺之家”。
B 传承艺术 引领文明
张荣出生在延川农村一个秧歌世家,他的曾祖父张庆是民国时期很有名气的秧歌伞头,家庭的耳濡目染让张荣对秧歌伞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少时的张荣,一到正月乡村开始闹红火的日子,就整天跟着秧歌队跑、跳、扭,还偷偷学伞头唱秧歌,后被群众推荐为伞头。而张荣的梦想是成为延川乃至陕北有名气的伞头。他早年拜民国时期清涧著名的秧歌伞头刘思胜、胡生书等为师,学习谒庙秧歌、彩门秧歌、九曲秧歌等。1997年,他又拜本县刘马家疙瘩村81岁的老伞头钟生荣为师,对秧歌斗阵法、阵图及古老秧歌的演唱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经过拜师学艺,再加上近40年的伞头表演实践,张荣不仅成为延川古老伞头艺术的传承者,同时也成为陕北地区有名的伞头艺术家。为了继承和发扬陕北秧歌这门古老艺术,他把自己对伞头艺术的认识和积累整理成书籍,《秧歌伞头艺术》于2008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2012年,他荣获晋陕蒙三省优秀秧歌伞头选拔赛金奖。
目前,伞头艺术面临窘境,如一些古老的秧歌面临着日益枯萎的困境,而一些贪大求洋的新派导演对秧歌伞头主帅地位忽略,导致很多优秀的伞头艺术被抛弃,伞头艺术面临着逐渐失传的危险。为此,他在《秧歌伞头艺术》一书中真诚地呼吁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珍惜古老的文化衣钵,传承秧歌艺术,留下我们民族的足迹和声音。他本人更是表示,要在有生之年为陕北伞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汗水浇开幸福花
王艳花,职业药师,现任延川康复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延川县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延安市女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延川县城区商会副会长,延川县爱心人士。是2017年延川县五好文明家庭获得者。
困难面前 不屈不挠
王艳花出生于贫穷农家,自幼历经磨难。1994年,她毕业于延安卫校;1995年,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日子慢慢好起来。然而,短暂的幸福又瞬间消失。1997年3月,王艳花的婆婆因脑溢血瘫痪,一瘫就是18年。2010年,在她的小儿子不满周岁时,丈夫因一场意外进了重症监护室,期间医生多次下发病危通知,因她的执着与坚守,她的丈夫最终保住了性命,但却成为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废人。从此,王艳花要同时照顾丈夫和婆婆两位瘫痪之人,两个病人摆在眼前,加上幼小的孩子,千斤重担压在这名柔弱女子的身上。曾经很多次,她偷偷流泪,她觉得暗无天日,她觉得走投无路,甚至有了一走了之的念头。转过身,面对一双双期盼的眼神,面对一双双无助的双手,王艳花瞬间打消了退缩、软弱、逃避的念头,转而打起精神暂时忘掉苦难,无声无息投入照顾一家老少的痛苦艰难之中。两年间,王艳花一人带丈夫到北京做了三次大型开颅手术,为此她还多次为丈夫献血,换来病友及医生敬佩、感动的眼神。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丈夫病情逐渐好转,心情也逐渐好转,现在已能帮她做些家务了。
风雨过后 彩虹初显
王艳花有两个小天使,他们聪明可爱,也许是生活的不易,他们从小就懂得了很多的道理,这让王艳花特别欣慰。如今两个小天使像小太阳一样在她身边发光发热,使她的生活充满了活力。
康复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是王艳花的第二个家庭。创业本来就难,对于这样的一个家庭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大儿子3岁那年,她抛开家庭外出学习深造,顺利完成学业后回乡开了一家单体药店,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据悉,当时王艳花家的生活很困难,要为婆婆看病,这些都没有难倒她,她一步一个脚印挺了过来,如今她的康复大药房已经发展到6家分公司,解决了60多个女职工的就业问题,还给她们交付了养老保险,也为县财政增加了税收。
在创业阶段,社会各界人士倾囊相助,纷纷帮助王艳花,使她渡过了一个个难关,医药事业一天天走上正轨。吃水不忘挖井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事业上有了起色后,王艳花竭尽全力去帮助社会上有困难的人,她经常参加社会各种公益活动和慈善活动,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她常说:“人活一世,总要干些有意义的事情,否则活着也没有多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