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元(左)将数码播放器送到老党员手中 2016年4月,39岁的刘建元被选举为延川县延水关镇李家迁村的村支部书记。在这个村里他是一个新面孔,为了摸清村里的情况,和村民早早熟络起来,上任初期,他就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了解了各家各户的所缺所需。
送学路上跑得勤 李家迁辖6个自然村,5个塬上村,1个沟底村。村子里有256户983人,党员43名,其中有11名流动党员。为管理好流动党员,让在村党员学习生产两不误,刘建元带动建立了党员微信群。“我把学习内容上传到微信群里,在外的流动党员也可以看到,到月底交个学习心得体会,这样即使他们身在外乡,也不会与村子和党脱节。用这种方式,在村党员的学习也更方便。”刘建元说。
对村里一些特殊党员,刘建元又采取了不同的办法。“高成苏今年80岁,腿脚不方便;康翠梅71岁,常年患病,去年坐三轮车出了意外受了伤,不能多走动;高志珍今年80岁,耳朵听不清楚;还有78岁的刘福高,住在沟底的园则沟村,离党员活动室很远。”对村里老党员的情况,刘建元一清二楚。
“老人们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学习的热情高。因为腿脚有病痛,他们每次开会学习都很不方便。”为解决这一问题,刘建元上任后,经常组织党员干部及时为老党员上门送教育,“三会一课”“党日活动”、县城流动党员学习教育、微信群发学习、“党员小书包”一样不少。
为方便老党员学习,去年8月,刘建元自费为村子里4名老党员各添置了1台数码播放器,“这数码播放器很方便,随时能了解党的政策措施,学习起来又方便又有趣。”老党员刘福高拿着刘建元送来的播放器高兴地说。
除了想方设法帮助村里的党员学习党的各项政策之外,在生活中,他也时常帮助有困难的村民。去年腊月,刘建元用自己的钱为村民高贵梅、曹军堂买了面、油等生活用品。刘建元说:“高贵梅常年下不得床,生活困难;曹军堂年纪大了,又是残疾人,老婆离家出走,生活也困难。过年了我给他们买点东西看看他们,让他们也能过个幸福年。”
蜜蜂产业赚钱了 村子要发展,离不开产业,刘建元深知这一点。上任一年来,他根据村情带领村民发展养蜂产业,使不少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村民刘升阳今年30出头,家里有两个娃都要念书,妻子腰椎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平常靠打零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6年,刘建元鼓励他发展起了养蜂产业。现在,他的蜂已经从5窝变为10窝。“建元刚开始让我养蜂的时候,我怕养不起来再把钱赔进去。后来他免费给了我几箱蜂,我养了没多久就死了一箱,就又不想养了。他又找来技术人员给我上门指导。你还别说,按照人家的方法养了一段时间,我家的蜜蜂就多出来几箱。”刘升阳说。
“刘升阳的父母都是残疾人,家里负担重,需要人拉一把。他人年轻,干事创业闯劲大,只要帮一把,他就能脱贫致富了。”刘建元说。2016年,卖蜂蜜给刘升阳家带来了将近4000元的纯收入。刘升阳说:“以前打工一年下来才能挣1万多元,现在这么快就挣了这么多钱,真要感谢建元帮我谋了这个好产业。”记者了解到,延川县畜牧局是李家迁村的包扶单位,为了引导村民致富,刘建元协调该单位给村里的6户贫困户各发了5窝蜜蜂,刘升阳家的蜜蜂就是这么来的。
蜂是养起来了,可蜂蜜怎么卖?刘建元说:“让村干部帮忙卖。去年我给刘永泉家卖出去80多斤,给刘国庆家卖出去40多斤。我们村的蜂蜜好卖,都是土蜂蜜,大家抢着要。”
刘建元说,现在村子里已经有了养蜂专家。“刘永泉以前就养5窝蜂,现在培养到20窝了,他是老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强,经常给群众做技术指导。”蜂多了,花粉不够怎么办?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建元想都没想就说:“怎么会不够。春天五六百亩果园里种满了油菜花,天暖一些的时候,村里还有1000多亩槐树、1900多亩苹果和400多亩枣树,开花了都可以采。”
在6户养蜂人的带动下,最近,很多村民都有发展养蜂产业的想法。“村民新繁殖五六窝蜂,就可以卖近一万元。只要我有精力,就要多帮村民谋划这种好产业,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本报记者 叶四青 通讯员 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