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王海有:一心只为家乡美
王海有(左)指导村民修剪果树
  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通村公路、一片片丰收的杂果园、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在宝塔区姚店镇蒲屯村,到处是一片美好祥和的景象。
  “我们能有现在的生活,那可真离不开‘七娃’。”村民张明利口中提到的“七娃”,是蒲屯村党支部书记王海有。他大胆尝试,积极协调资金在村里修路兴产业,使得蒲屯村的村容村貌越来越美,全村的杂果产业初具规模,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前山后山山靠山,羊肠小道九曲弯”,这是昔日蒲屯村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蒲屯村位于姚店镇东北方向10公里处,是一个典型的拐沟村。1995年,王海有全票当选该村的党支部书记。那时,村民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村里的道路情况更糟,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他去一趟市区,经常还不到就弄得灰头土脸,还要先辗转到元龙寺的亲戚家梳洗一番,收拾得体面些再去市区办事,心里很不是滋味。
  王海有迫切地想改变这一现状。他多次召开村民大会,挨家挨户给村民做工作,动员村民投工投劳,给村里修路。路修通了,但因为没有硬化,村民出行依然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要硬化道路,到哪儿去筹措这么多钱呢?王海有急得整夜睡不着觉。他想写申请报告给上级单位,可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没上过学,斗大的字都不识几个,更别提写报告了。妻子劝他说:“掌柜的啊,你揽这闲事做什么呢?”可看着村民的生活因为道路问题举足不前,王海有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让村里的路开阔起来。于是,他一次次地跑到区直部门找单位领导,协调修路资金,这个单位不行,换个单位再来,风雨无阻。终于,他的执着感动了区民政局和交通局的领导。2006年,在民政局和交通局的支持下,元龙寺至蒲屯村的通村公路和青化砭至蒲屯村的翻山道路修好了,村民们欢呼雀跃,他们多年的心愿终于了了。
  路修好后,蒲屯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依然没有多大起色,面对这一窘境,王海有又一次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村民富起来。他四方奔走,到处考察,和班子成员反复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了杂果、杂粮结合散养土鸡的“两杂一土”产业发展思路。思路有了,发展产业的钱哪里来?王海有再次往返于部门与村之间,四处奔走,争取产业项目资金。经过他的不懈努力,项目资金扶持到位,村民致富的热情空前高涨。王海有组织带领村民到桃子发展好的安沟门村参观,到葡萄发展好的贺家沟村参观。带领有发展杂果经验的村民参加杨凌农高会,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并与区果树局积极对接,协调专业技术人员到村里开展定期培训,让村里的产业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截至目前,村里散养土鸡1万余只,新建大弓棚10座,栽植759亩鲜桃、李子、杏、樱桃和273亩核桃,均已初见效益。2015年,蒲屯村实现人均纯收入8700元。
  “既然当了这个书记,那就要一心扑在村上,让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村子的面貌越来越美。”王海有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办好事的精神,赢得了村民的一致点赞和支持,受到市、区、镇的20次表彰,6次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连任村干部21年。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通讯员 王娅芮 郭永刚 本报记者 贺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