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夯实延安文化旅游带动基础
庞晓梅
  延安是革命圣地,是共产党的精神家园,延安本土文化早已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红色传播载体。由于延安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历史的契合,延安本土文化已深深地根植于中国革命的土壤之中,而中国革命的成功,也极大地宣传了延安文化。二者相得益彰!这是延安独一无二的巨大的政治优势、文化优势。市五次党代会提出“文化旅游带动”战略,抓住了关键,为落实好市五次党代会的精神,首先要抓住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而最好的传承办法就是要让其进入校园。
  一、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延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风格独特,资源丰富。目前,全市13个县区已发现和挖掘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俗等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104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3个(含国家级),市级保护项目也有50个左右。
  现阶段,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条件和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陕北道情、陕北说书、陕北窑洞建筑技艺、黄陵面花、洛川毛麻绣、安塞民间绘画、延川布堆画、富县薰画、延长曲颈琵琶、吴起口弹弦等等稀有民间品种和表演形式等正在衰落或被同化、边缘化;二是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年事已高,继而影响到一些民间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面临失传的危险;三是许多珍贵的实物和资料没有得到妥善保护,一些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消亡、变异;四是非遗传承工程缺乏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培养、激励机制等问题。
  二、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可行性分析
  全国正在进行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三类课程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教育部课程标准要求地方课程开设要占学校课程的15%,校本课程占5%。其中有关地方课程的特征界定是:依照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开发制定的,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及特定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是地方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目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尚不成熟、未成体系。地方文化资源与学校课程整合在各学校并未全面推进,部分学校虽研发了校本地方教材,但内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运行上也仅是作为文本资料,并未纳入课程规划进入课堂长效系统的教学。而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教育发达地区学校早已实行三级三类课程育人方式,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除研发有高质量的教材外,还保证授课时间纳入学校课程系统教学,相比而言,我市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学校课程建构,育人观念有一定差距。因此,从学校自身的课程体系建设而言,代表地方文化资源根脉的非遗文化进校园也是必然之道。
  三、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几点建议
  1.组织高素质科研团队研发地方课程教材
  我市目前各学校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学科师资力量配备,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学校缺少专项研究经费等现状,难以保障当地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教材的研发。建议政府召集高素质的科研人员研发地方课程教材,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进校园,专人负责督导此项事关民生的文化工程。
  2.解决开设课程时的师资力量短缺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形成合力,调动社会力量,整合优势资源,解决学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材研发后,具体开设课程时专业师资力量短缺问题,确保课程开设的长效性。
  3.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和办学管理水平,确保地方课程研发后的有效落实
  课程领导力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定期长效的全市中小学校长培训评价机制。一是每年定期分区、分片开设校长综合管理能力提升研修班。请全国基础教育界著名校长、专家学者来我市讲学,提升我市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二是在我市教育科研部门增设校长培训研究科室,提升本地科研人员对学校校长课程领导力及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水平,确保此项举措的长效性和可迟续性。三是以全国课程改革三级三类课程体系建设及课改后对校长提出的学校内涵式、特色式的精细化办学管理水平为标准,建立健全校长办学管理水平定期考核评价机制。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认识
  教育及文化传承是民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积极倡导各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群众广泛了解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了解非遗文化走进校园的重要性,增强理解互信,排除阻力,为我市的文化传承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早日步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
  5.建立健全各项监督管理、激励培养机制,实现非遗文化传承的常态化
  政府应建立健全传承机制、建立高效的培育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长效的发展机制、启动非遗进课本进课堂工程,培育一个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人文环境,实现后备传承人培育工作的常态化。
  振兴延安文化旅游的根本是要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根本是教育。教育传承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更对培养人才,繁荣延安文化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愿我市的文化根脉,能在全市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既有传承又有发展,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共同开创民族文化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繁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