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刚从学校刚毕业的我,带着几分学生气怀揣着省地税局的派遣证到市局报道,接着被安排到宝塔区地税局的纳税大厅工作,主要负责办理税务登记工作。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岗位,也是唯一一个能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岗位。
初来乍到,纳税服务厅同志们的热情和真诚冲淡了我的忐忑不安,师傅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审核资料、登陆软件、打印登记证,慢慢地,我开始适应并逐步喜欢上了这份并不复杂的工作。
每天早晨,我都早早来到大厅,和大家一起将大厅打扫得明窗几净,迎接纳税人的到来;然后在窗口审核资料、录入信息、打印登记证;下班的时候缓缓关闭卷闸门,结束一天的工作,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从事着税务登记的工作,看着同事们忙着受理申报、外出检查,想到书本上一页页的税收知识变成了现实中一项项具体工作,深刻感受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
2002年区地税局机构改革的开始,我被调到局机关计财股,主要负责税收收入统计的工作,这是我的第二个工作岗位。那时候每个月近千份的税票要从人民银行取回来,然后分税务所、分税种手工合计出来,与对账单数字核对无误后,对报表项目进行逐项核对上报。刚接手这个工作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那时候,计财股长和前任税收会计给了我很多帮助,他们教我打算盘、查税票、用软件,给我讲解报表逻辑关系,叮嘱我软件生成报表容易出错的地方。为了提高税票累加的准确率,我虚心向股室同志学习打算盘的要领;为了尽快熟悉报表结构,我打印了一套空白报表天天看着想着;为了尽快熟悉软件审核公式,我铭记于心每一条代码审核公式的文字意义。由于报表报送有很强的时效性,月底的时候加班成了常事。慢慢地,我在这数字的海洋中也寻找到了一种乐趣,当每一次核对税票数字准确无误、每一次完成当月税票录入工作、每一次报表逻辑关系审核无误、每一次按时准确报送数据时,都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段工作经历让我逐步对数字变得敏感,也让我性格由以前的毛毛躁躁变得耐心细致。
2003年春天,市地税局在全市范围内选拔科员,我被调到了市局计财科,负责税收计划和经费管理工作,这是我的第三个工作岗位。新的环境、新的岗位、新的要求,不变的依旧是科室领导和同事们无私帮助,我学着分解税收任务、学着审核汇总报表、学着撰写分析报告。那时候由于全市没有联网的税收征管软件,税收入库数字要到月底才能知晓,遇到临时要统计收入或者报送数字的时候,就必须逐个打电话统计,每月分析收入增减原因也往往需要花上两三天的时间打电话了解掌握情况;那时候由于软件的审核汇总功能有限,大量的数据不得不通过手工复核,往往是科长科员齐上手才能完成;那时候到年终的时候科室全体人员加班加点,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所有人都要到凌晨四五点收入数字最后确定后才能安心回家。
2010年的秋天,因为税源和财务两项工作细化的需要,原来的科室一分为二,我也由原来的身兼两项工作职责,转为专门负责系统的财务审计工作,这是我的第四个工作岗位。岗位变了,要求变了,我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境要求我们要从之前按部就班干工作,转变为想办法动脑子干工作;要从之前学着干工作,转变为想着干工作。于是我们在十八大后及时搜集整理各类财经法规制度编印成书,并将汇编工作常态化,确保基层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于是我们通过统一设计、印刷、使用各类财务报销的单据,并背书相关财务制度条款,使得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控制;于是我们不断因时因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理顺工作流程,使得财务工作能够适应地税部门工作的发展需要。
人生的十六年屈指可数,不是每个十六年都有这样美好的年华,不是每个十六年都有这样难得的机遇,不是每个十六年都有这样执着的追求。我庆幸这十六年曾与延安地税一朝结缘、坚守无悔;我庆幸这十六年曾与延安地税一起成长、共同成熟;我庆幸这十六年曾与延安地税荣辱与共、息息相关。十六年我的从税路才刚刚走完一半,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似乎只是一个节点,让我看清来时路,蓄力往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继续和延安地税一路前行、共创辉煌。
我的税收故事征文选登
主办单位:延安市地税局 延安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