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期待一座公园城市的成长
——延安新区建设五周年系列报道之四(生态新区篇)
充满勃勃生机的生态新区
桥沟新老城连接线
  实习生 高小娥 本报记者 谷嫦瑜
  四月的和风吹醒了沉睡的万物,大地一派勃勃生机,延安的沟沟峁峁也都披上了一层轻薄的绿纱,漫山遍野的五彩花朵开得格外喜庆,似在庆祝新区五周年的生日。
  “延安新区开发建设以来,始终把生态建设优先作为发展前提,要求一切规划工作都要为生态让路,大力实施生态绿化工程,城区累计完成生态绿化面积45万平方米,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新区党工委委员、开发公司董事长徐志荣介绍说。
  五年来,延安新区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发展定位,坚持动员各方力量大规模科学造林,逐渐形成了湿陷性黄土综合治理的延安范本,全城“绿网”体系的优化也初具规模,生态结构更加科学宜居,公园城市的画卷正徐徐打开。
  黄土治理的延安范本
  上山建城怎么可能?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频发,建了能长久吗?一晃眼五年过去了,曾经的质疑声仿佛就在昨天。
  2017年1月11日,由我市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黄土丘陵沟壑区(延安新区)工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北京通过了由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在当天的验收会上,由陈云敏、王铁宏等国家权威专家(其中包括1位院士、5位国家勘察大师)组成的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延安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还将为全国黄土丘陵沟壑区工程的总体规划、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和整治提供积极的示范作用;延安新区项目示范效果明显,为国土空间综合利用的全新模式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工程实用价值。
  走过了三周年的艰难探索,五周年后的新区成长得更加成熟,无数鲜活的事例都证明了“平山造地”这一划时代创举的正确性,专家的权威论证更是充分肯定了我市在黄土治理上所取得的成就。踩着质疑声飞速成长的延安新区,已经成为了湿陷性黄土综合治理的延安范本。
  新区管委会总工程师高建中介绍,从2013年10月一期岩土工程基本完工以来到2017年3月,经过41个月的严密观测,填方区工后沉降总体好于预期。国家勘察大师郑建国表示:“延安新区岩土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比预计要好。”高建中说,目前,填土厚度小于40米的已经沉降稳定,40米至60米的基本稳定,70米以上的沉降速率显著变缓。
  大量静载试验表明,挖方区承载力达750千帕,可盖44层楼而不用进行地基处理。截至2016年年底,经过专家严密论证,填方区已经有33个项目开始建设,其中,已建成3项,主体完成8项,正在施工12项,处于前期设计阶段10项。
  按照延安新区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2017年3月17日,延安新区二期岩土工程全面启动,这无疑是另一个新的征程。二期岩土工程规划建设面积约为8.03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对山体、沟道土方平衡,地基与基础处理、土地平整、防洪、边坡防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填方量约1.11亿立方米,计划2018年8月底完工。
  世界湿陷性黄土地区规模最大、情况最为复杂的岩土工程——延安新区,曾经是无数人眼中望而却步、不可能搬走的大山,如今放眼望去,高楼鳞次栉比,街区四通八达,绿植郁郁葱葱。
  “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平山造地是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延安应该是一个创新。”2015年4月27日,在兰州大学召开的“2015年地质灾害与防治战略学术论坛”的院士讨论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地质研究所原所长王思敬说。
   全城“绿网”全程游
  穿过老城区密集的车流,沿着尹家沟快速通道飞驰。一路上,黄绿相间的绒毯生意盎然,纵向的四排行道树上挤满了嫩芽,远处山坡上的新绿带着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通过在市政道路两旁各栽植两排行道树,让每条道路都形成‘一树一路、一路一景’沿途景观,同时利用绿化带把人行道与车道分离开,让自行车和人在绿阴中行走,随时随地体验生活在全城‘绿网’中的惬意。”新区项目办负责工程管理的干部孙楠向记者介绍。
  新区绿地优化按照新区北区城市设计的总体布局要求,结合新区填挖方以及排水沟等实际情况,依托新区北区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以及外围自然山体资源,总体保持树型结构,绿廊为干,绿轴为枝,绿斑为叶,支路绿地串联丰富整个系统,在现有沟谷形成绿带的基础上,网状相连,打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居住环境。
  截至目前,新区北区一期路网共30余条,其中尹家沟、杨家岭、核桃树塔道路绿化已于2015年底完工,杜家沟连接线、东方红大道、中环大道及志丹路等十四条城市道路绿化于2016年底实施完毕。目前共计完成各类乔木栽植84个品种42400株,完成各类球形植物29个品种13945株,完成灌木、地被46个品种385000平方米,完成道路绿化共计约28.7公里。另有8条市政道路的绿化项目也于2017年4月开工建设,预计年底完工投用。桥沟、尹家沟、杨家岭、小沟、杜家沟、核桃树塔沟、北山等高边坡区域已完成种植累计6000余亩,主要栽植树种有油松、侧柏、金叶榆、火炬、连翘、紫穗槐等。
  除了道路绿化,在企事业单位、小区绿化面积方面新区也有明确规定。居住区绿地率不小于30%;商业、金融、交通枢纽、市政公用设施等单位,绿地率不小于20%;机关团体、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部队等单位,绿地率不小于35%。这些绿化面积的“严要求”对全城“绿网”的打造和生态新城的整体景观设计至关重要。
  此外,人民公园、文化公园、鲁艺生态公园三个大型城市公园累计完成绿化面积942.4亩。另有行政中心和大剧院周边绿化共计265000平方米也已完工,杜家沟门户公园、休闲游乐园、“T”型公园、口袋公园、核桃树塔社区公园5个项目已完成初步设计工作,共计291亩,预计2017年底开始实施,用时两年建成投用。
  在施工过程中,新区结合陕北地区的气候环境对栽植树种进行了筛选,栽植树种主要以本地或北方苗木为主,同时不断引进外地观赏价值高的树种。还在落叶乔木中点缀了常绿的白皮松、油松、樟子松、云杉等,使新区的冬季更加生机盎然。由于新区土质属于深层土,常年不见光无肥力,在栽植前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对土壤进行改良,使土壤达到栽植条件保证苗木栽植后长势良好。
  行走林荫下,人在画中游。随着全城“绿网”的不断延伸,延安新区将成为一片绿的世界、花的海洋,延安人民也将全程体验花园城市带来的诗情画意。
  地上地下打造生态新城
  “新区建设就是要为延安人民创造一座公园化、园林化的现代生态城市,让市民享受‘开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居住环境。”徐志荣告诉记者,开放的公园新城将与全市人民共享。
  作为全城“绿网”优化载体的慢行交通网络,由依托城市道路的慢行道路、环新区山体公园和城市公园内部的慢行道路、开放街区内部慢行道路构成,其中依托城市道路的慢行道路总长约153公里,环新区山体公园和城市公园内部的慢行道路总长25.35公里,开放街区内部慢行道路总长约50公里。
  “有了慢行通道,骑行、步行的低碳出行方式将更加普及,通过慢行通道,大家可以到达新区的任何地方,车道的科学划分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新区管委会规划环保局局长景辉认为,未来新区,环保出行将成为趋势。
  从3月25日起,334辆造型时尚、颜色靓丽、骑行便捷的公共自行车亮相延安新区。首批16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站点主要分布在为民服务中心、新区管委会、延安大剧院、人民公园、文化公园以及学校周边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公共自行车的投放,不仅生态环保,还解决了延安市民在新区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地上生态是看得见的美景,地下生态却是城市景观的生命线,处理好地下生态问题是地上生态持续长久的生命保障。从地上到地下的每一步,延安新区都在积极探索,“水不下山,就地利用”,是新区生态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是地面植被绿化、生态景观的打造,还包括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防洪排涝以及对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的平衡和优化配置及利用,最终减少对外部的水源索取量和排放量。”景辉告诉记者。
  目前,新区初步建成雨水管网68公里,污水管网68公里,给水管网70公里,中水管网54公里,热力管网35公里,电力管沟64公里,通信管网64公里,燃气管网50公里,照明工程已通车道路全部完成,建成投入使用给水加压泵站2座。今年,计划启动给水独立加压泵站建设,为新区建设储备第二水源,同时做好一期部分剩余市政道路建设,计划到2017年底完成一期剩余路网,实现市政配套管网全覆盖。
  站在贵人峁观景台,环顾四周,延安新区好似衬托红色革命圣地之花的一枝蓬勃绿叶,像黄土高原上冉冉升起的一颗璀璨明珠,充满了生命力和吸引力。让我们共同期待一座公园城市的成长。